吴雅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的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学生就业难也成为当前社会聚焦的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将精准服务理念引入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以期探索高效的解困方法。首先,立足现实,全面认知精准服务理念为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如优质的服务平台、拓展的就业渠道和立体的发展空间等;其次,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从高职学生自身原因、高职院校层面的引导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深入剖析高职学生群体就业难的根源;最后,以问题为导向,以精準为原则,从对象、定位、施策和对接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 精准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解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4.04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工业化与智能化的高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高职学生就业工作中也出现了供给和需求失衡的现象。基于这一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精准服务理念应运而生,“精准化”也成为高职院校落实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指导思想。如何将精准服务理念深度运用于高职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中,让高职学生就业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体系化和规范化,成为当前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成为突破社会性难题的重要探究[1]。
1精准服务理念下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机遇
为积极践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各高校加快精准就业服务工作建设步伐,并取得精准推行就业信息体系、精准帮扶就业模式等成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现代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和更加开放化、多元化的就业渠道,而且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1.1能够给高职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平台
在精准服务理念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积极运用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手段来提升服务水平,搭建多方协同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经过严格的信息筛选,将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招聘信息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内容及时收录至信息资源库[2],为不同需求的高职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同时,就业服务平台中也有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引导以及社会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
1.2能够给高职生提供更多元的就业渠道
树立精准就业服务理念的学校首先会通过思想的转变践行深化改革指导体系,充分运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具体指导和更加多元化的就业途径。例如,高职就业管理部门主动邀请地区优秀企业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搭建进入企业参加实习和见习的桥梁。很多高职院校还会建立互联网就业平台,通过大数据收集与整理将校内高职学生的具体信息推送给有相关需求的企业,帮助学生实现精准就业。
1.3能够给高职生提供更立体的发展空间
精准服务理念需要高职院校树立主动服务学生就业的意识。例如,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地区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集育人和就业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搭建学生自我提升的立体化空间。在校企联合拓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毕业与未毕业的学生都得到了就业创业的经验与感悟,有助于其制订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实现平稳、优质就业。
2当前社会环境下高职生就业创业面临的新问题
精准服务理念引入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成绩斐然,缓解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低迷的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理念落地的过程中有新的问题出现,包括社会变革下行业的优胜劣汰、互联网环境对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潜在影响、新生代高职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变化以及高职就业创业服务机制更新缓慢等。
2.1社会变革给学生就业带来了新压力
首先,产业结构升级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当前,中国产业结构改革进入集约型发展新阶段,淘汰了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就业岗位骤减。其次,科学技术进步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效率提升,但先进社会生产力催生新型行业的同时也减少了人力的使用。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出现,导致部分行业缩减人工,这与逐年增加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城市化差异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发展较快、更为繁华的城市容易吸引大量毕业生涌入。但这些城市人才竞争压力更大,生活成本和居住成本较高,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就业压力倍增。
2.2互联网给学生就业观念带来的冲击
首先,互联网催生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企业形象展示和宣传搭建了新的平台和途径,学生能便捷地获取就业信息。但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使部分高职学生对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趋势产生了盲目、焦虑或困惑等心理问题。其次,互联网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理念。互联网成为信息集聚与分流的新场域,受到西方错误价值理念引导和自媒体随意蔓延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将目光集中在“网红”这类高光行业或者是其他高薪行业,断然放弃所修专业,忽视了长远发展[3]。最后,互联网造成高职学生“慢就业”现象。网络上负面的就业新闻迅速蔓延,使高职生“慢就业”问题加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念,使部分高职生错过了良好的工作机会。
2.3学生群体自身盲目追求个性化发展
首先,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不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各企业提高对应聘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但是部分毕业生缺少工作经验,短时间内无法顺利上岗,需要企业花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进行培养,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原因之一。其次,学生缺少就业创业观念。部分高职生在校期间不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后期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指导不到位,使这部分学生就业更加困难。最后,学生自我提升意识较弱。过度依赖学校的思想使学生没有意识到时代发展背景下自身作为就业主体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没有及时关注就业市场,造成就业困难[4]。
2.4高职传统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基础薄弱
首先,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合理。当前,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开设不合理,效果不明显。例如,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只对毕业生开设,忽视就业指导的过程性和长期性,导致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差,就业指导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5]。其次,就业指导理念缺乏主动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只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帮助,很少主动寻求帮扶对象,在提供就业服务时较为笼统,缺乏精准性。最后,就业服务渠道建设缓慢。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缓慢,网站信息长时间不更新,加之网络沟通渠道不畅,没起到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的作用。
3精准服务理念下高职生就业创业的新举措
精准服务理念能够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助推学生就业工作改革,实现就业解困目标。为此,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高校应坚持精准服务思想和精准就业原则,从对象精准、定位精准、施策精准以及对接精准四个方面入手,提出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内驱力和构建科学就业服务机制的方案。
3.1对象精准,激发学生就业创业的内驱动力
首先,做好就业创业信息收集工作。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应与时俱进,提升信息收集和发布的及时性,让大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信息。其次,完善岗位人才培育方案。学校要坚持精准思想,继续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理顺高职院校育人和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例如,就业指导教师要对校内所有专业对接的行业有所了解,定期进行实地调研,调整校内就业服务工作。最后,创新就业服务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开设丰富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比如,可以通过社团或者学生会让学生模拟招聘会或者举办校际间的就业创业竞赛,改变过去单纯理论教学无法充分激发大学生内生动力的问题[6]。
3.2定位精准,建立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体系
首先,就业能力培育。高职院校应设置更加专业化的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就业难题。为此,学校应做好多方协同工作,构建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邀请政府社会保障部门相关负责人、行业内部专家、其他院校就业指导学者以及本校就业指导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队伍,共同为课程建设添砖加瓦。其次,职业规划能力培育。就业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交流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最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高职院校应意识到创新思维是当前用人企业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高职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指导教师应该收集具有参考价值的创业案例和扶持政策提供给大学生,拓展其信息来源。同时,高职院校应该给创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帮扶,助力其创业成功。
3.3施策精准,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路径
首先,完善传统线下就业课程指导。高职院校应完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保障学生能够树立起健康的就业理念。例如,协同考虑区域内行业发展现状、产业升级方向与学生就业问题,编写出合适的就业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其次,构建专业化的协同就业服务。高职院校要与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协同就业服务平台,保证学生能获取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对地方经济实体等有所了解,从而在早期就能建立长远的学习计划。最后,加快建设网络就业指导服务。校内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快建设网络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将最新的就业政策、招聘信息以及就业技巧等各种与就业息息相关的资源整合后传递给本校学生,同时建立起网络及时沟通帮扶渠道,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3.4对接精准,完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
首先,建立“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高校应按照不同帮扶标准对校内学生进行分类,以提供精准的帮扶指导。例如,对于重点帮扶群体,学校应组建专项帮扶教师小组,通过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了解情况,“一对一”解决问题。其次,搭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机制。政府部门应主动解决产业与教育脱节的问题,将高职院校、社会企业以及学生群体联合起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精准对接。例如,政府可以搭建地方产业和学校的沟通平台,以便学校了解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校完善人才培育方案。最后,完善精准服务队伍培训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的指导教师培育机制,以校内常规培训和校外学习为主要途径,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就业理念和指导能力[7]。
4小结
高職院校就业创业服务是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路径,精准服务是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的精神内核。其要求高职学生群体、各高职院校以及社会责任主体都积极参与,抓好就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预期就业目标。面对社会变革发展的持续性以及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带来的各种新挑战,精准服务理念下的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更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要深入剖析概念背后的内涵和意义,思考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和把握就业方向的具体路径,调动一切力量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4):58-62.
[2]周蓉.大学生就业心态:社会生态视域下的新常态及其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22(2):94-101.
[3]王益彬,张莉.大学生就业内卷化现象、成因及其消解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3):139-146.
[4]梁阳,陆婷.大数据驱动高职院校精准就业的行动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77-80.
[5]泥川.劳动教育视阈下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1):119-124.
[6]王芸芸.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探析[J].大学, 2021 (30): 151-154.
[7]宗惠,储德银.精准治理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之应对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5):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