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治理

2023-09-12 02:48黄威
国际公关 2023年13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文化在乡村的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农民的行为和行事准则,农民以此为生产生活的行为依据。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文化和乡村的治理功能有了新的要求。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如城乡文化冲突,农民主体参与文化治理程度低,相较于城市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乡村文化需要与城市的文化相融合,同时提升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治理主体的积极性,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能力和人才培养。本文分析了乡村文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乡村文化治理功能优化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文化治理在解决乡村治理中不平衡不充分上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保留乡村特色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维度对乡村治理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乡村文化作为农业生产过程的产物,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着乡村人们的精神世界,并成为农民的行动准则。在当代,乡村文化也为乡村振兴提供着动力和智慧。

(一)乡村文化的作用

乡村文化深刻影响着乡村民众的价值体系,是乡村传统价值体系的源泉。乡村文化蕴含着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准则,乡村人文精神沉淀着农民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一部分。一方面,乡村文化起着凝聚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从农民的内心中形成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与农民有着紧密的历史渊源,其文化价值从深层牵动着农民的信念追求。

乡村文化在时间的积淀与空间的转变下,其精髓早已融入了广阔的乡土。文化精髓深深地刻印在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并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触发村民的文化认同感,“而恰恰是文化认同,在整个乡村文化治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唤醒村民作为文化主人对乡村价值的自我认知,从而回归其乡村文化遗产缔造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出对乡村文化价值感和自信心。

(二)乡村振兴的动力保障和智慧之源

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强调聚焦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乡村文化中的礼俗文化和礼俗秩序是乡民在长久的实践活动中自主选择的结果。在乡村社会中形成了乡民共同认可并对乡民具有约束力的乡规民约、以家庭伦理为中心、以 “孝”為核心的乡土道德、有地缘特性的风俗习惯、血缘联系的宗族文化、与礼相合的精神信仰。乡村社会正常运转与安定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中礼俗文化和礼俗秩序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乡村文化对乡村社会风气起着指引作用,同时起着凝聚和鼓舞乡民的重要作用。以乡村文化牵动乡民内生动力,凝聚乡民主动投入乡村治理之中,形成乡村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1]

乡村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民族文化孕育于乡村社会文化土壤之中,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根基。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需要乡村文化的助推。乡村人口在我国占有很大比例,乡村文化发展很大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因而实现乡村文化治理和乡村文化振兴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

二、乡村文化治理面临的问题

乡村文化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当前乡村文化受到资本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乡民原有的价值理念有了部分改变。

(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间的冲突

农业文明被 “商品”和 “资本”打通了与外界的普遍联系,城市也因此而产生。城市化把农民从封建宗族统治中逐步解放出来,同时也淡化了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乡村农民寄托在乡村文化上的精神信念也随着淡化。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文明的扩张,客观上瓦解了乡村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城乡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逐步成为工业的附属,乡村文化依附于农业生产,相较于城市文化是弱势文化。虽属于弱势文化,但对城市文化也存在着抵制与排斥。一方面,在经济模式上,乡村社会对城市中工商业产生排斥,两种经济模式产生的文化也因自身经济基础的排斥,从而在文化上产生排斥和冲突;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受到封建宗族统治的影响,存在着封建迷信的成分,而城市注重生产力发展和科学发展,追求的是科学精神,这就存在了封建迷信与科学的对立。[2]

(二)农民主体参与乡村文化治理有效性低

乡村文化中包含的价值理念与人文精神在私利文化影响下被弱化,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被压缩。当前私利文化在乡村盛行,使得乡村传统文化被搁置,农民追求自我个性发展,乡村农民的集体凝聚力和整体意识被化解,个体意识突出,进而导致农民无法有效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私利文化在互联网中快速传播,占据农民文化生活的大量空间。网络有迅速和便捷的特点,使文化活动在私人空间就可完成,因此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被压缩。

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低和乡村人才流失造成了农民参与文化治理有效性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也随之提升,但仍然无法有效参与到乡村文化治理中去。因为农民在文化上存在着偏向于娱乐的认知偏差,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把参与乡村文化治理归于政府该做的事,因而农民的参与度较低。从人口结构看,乡村的人才大量流向了城市,留在乡村的老年人口参与乡村文化治理时,受自身能力与文化水平限制无法有效参与。[3]

(三)乡村文化公共服务欠缺

现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满足乡村基层文化需求。在文化供给上,没有关注到农民文化需求,导致供给的文化缺乏吸引力。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在精神上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式单一,内容上缺乏创新,一般延续以往组织看电影、戏剧等方式。文化缺乏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造成农村青少年人才流失,同时外来人才无法在乡村长期提供文化服务。在文化人才培养上缺少培养机制,无法形成系统化的文化服务人才培育体系,致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当前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结构失衡,年龄偏高,在实际文化工作中无法满足乡村人民现有的文化需求。

三、乡村文化治理优化路径

化解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间的冲突,是乡村文化汲取城市文化精髓发展自身的前提,是提升乡村文化治理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引导农民参与鄉村治理,发挥乡村文化的作用,让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因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乡风和习俗,根据地区划分不同的文化区域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汇聚文化人才建设文化服务组织。[4]

(一)推进城乡文化融合

均衡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同步发展。城市化是发展的大趋势,但乡村也不会因为城市化而消失,乡村文化治理在乡村依然有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城乡文化的矛盾,需要以城乡文化融合的方式去解决。充分利用城市健全的文化产业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文化资源、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实现城乡文化资源互补,建立乡村文化产业,实现乡村文化的内生发展。乡村需要接受城市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进入,通过社会文化组织培育出乡村的文化企业,形成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要素,实现乡村文化的内在发展力量转化。在进行城乡文化融合时,也要把握住乡村文化自身的文化自信,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掘。乡村文化中饱含着乡村农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生存知识和智慧,也蕴含着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来源。乡村还有众多的文化遗迹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乡村存留的文化资源,深度发掘能够诠释乡村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的乡土文化资源,把乡村文化资源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使乡村文化更易于传播,达到跨区域传播,实现城乡文化的深度融合。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吸引乡村和城市人民群众,感受乡村文化地域特色的魅力,感受乡土文明与乡愁。在城乡文化融合中发挥乡村文化治理的经济价值,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提升农民主体参与积极性

农民主体参与度提升要从农民文化需求和文化鉴赏能力着手。“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生发,要培养村民和村庄基层组织的文化自觉。”通过乡村自治组织的纽带功能把文化知识传递给农民,可以座谈会的形式面对面地交流,帮助农民形成对文化的需求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在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借助网络的辅助作用,搭建网络文化服务平台,让农民通过网络参与到文化学习和基层治理中,形成自治组织和农民的良性互动。自治组织要发挥良好纽带作用,在组织中培育文化能人作为组织的文化带头人。乡村中并不缺乏对乡村文化有深入认识的能人,如乡村中的老一辈文化名人、传统的手艺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5]乡村文化能人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通过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即可发挥他们的积极带动作用。可通过创办夜校和文化技能特训班的方式,对乡村文化能人进行引导和培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艺术修养。对农民和乡村文化能人还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来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并且对优秀的乡村文化能人进行精神奖励,提高乡村文化能人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的前提下,设立乡村文化发展的专项资金,激发村民的参与意识。依托乡村文化发展资金,建立乡村文化活动的奖励体系,借助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吸引力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治理的积极性。[6]

(三)划分公共文化服务区域

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以需求端为导向,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前确定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对美好生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文化知识学习有很大需求,对提升生产生活的技术有迫切的现实需要。根据区域风俗不同划分公共文化供给区域,并将各区域联结在一起,实现区域和上下联通的公共文化供给组织体系。乡镇是最接近农民的地方组织,对农民的文化需求有最优先和切实的知情优势,但在文化供给上略有欠缺,通过与上级区域的联结可以有效地为农民提供准确有效的文化服务。把握准确的农民文化需求的前提是乡村基层组织和乡政府有明确的文化服务职责,同时给予基层组织和乡政府在文化服务上更多的自主决定权,从执行者向实施者转换。通过基层组织和乡政府更加准确地投入农家书屋建设、电影放映、文艺下乡等政策内容,实现精确的文化供给。

汇聚人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的服务能力。“让‘归乡人‘新乡人成为未来乡村建设主体。”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活动的人物载体,优秀的文化需要人才去传播。最有效的人才汇聚方式是吸引离乡人才回流,人才欠缺的乡村难以发展出繁荣的乡村文化,以政策上的优惠吸引文化生产人才、用情感感召外出人才回乡参与乡村文化治理。要积极完善农村的交通和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发展。同时,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人才待遇,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城市文化工作者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等投入乡村文化治理中。只有文化人才的聚集,乡村文化服务建设才有生命力;只有乡村文化繁荣,乡村文化治理才有力量源泉;只有文化治理得到彰显,乡村振兴才能汲取智慧源泉。

四、结束语

乡村文化治理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高质量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要想充分发挥文化作为治理工具的作用,需要挖掘参与乡村治理主体的特殊性与积极性,培育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构建高质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2] 胡惠林.乡村文化治理能力建设:从传统乡村走向现代中国乡村:三论乡村振兴中的治理文明变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50-66.

[3] 刘志刚,陈安国.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互哺[J].行政管理改革,2019,24(12):60-65.

[4] 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01):16-23+162-163.

[5] 顾海燕.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治理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1):52-57.

[6] 赵继颖,李响.“未来乡村”治理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学术交流,2023(01):96-98.

作者简介: 黄威,男,汉族,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