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改良型冷疗仪对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肿胀度的护理效果

2023-09-12 00:50戴凌莺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腓骨患肢肢体

戴凌莺

( 江西省乐安县人民医院, 江西 乐安 344300 )

胫腓骨骨折为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的一种常见骨科疾病,常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可损伤神经、血管、软组织、皮肤等,若未及时治疗还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1]。 目前,临床一般根据患者胫腓骨损伤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材料和治疗方案,内固定术、外固定支架固定术、跟骨骨牵引术等为治疗该病的常见方案。 通过手术、牵引和固定等手段虽能在短期内将骨折端复位,以稳定骨结构,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但患者在术后需长期卧床,亦容易造成患肢或皮肤局部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回流、淋巴液循环障碍以及肢体肿胀而影响骨折愈合效果[2]。 患者在骨折和手术创伤的双重打击下,再加上术后疼痛和肢体肿胀等因素,导致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影响其身心舒适度,不利于术后康复。 鉴于此,本院采用现代医疗技术和针对性护理措施,即结合新型医疗技术以寻求更有效的护理方案,为胫腓骨骨折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改良型冷疗仪为临床新研发仪器,机器制冷制热速度快,效率较高、维护方便、安全无害,噪音小,比较适合在临床床旁治疗时使用。 该仪器将低于人体的温度作用于皮肤,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减轻体液淤积造成的患肢肿胀,可发挥与冷敷一致甚至更好的效果[3]。且该仪器还可通过系统准确的控制水囊内压力,产生脉动按摩的效果,另外冰囊采用医用TPU 聚氨酯与医用无纺布合成的软质弹性材料,促进静脉回流,防止发生静脉血栓。 因此为进一步明确其临床价值,本文遴选2019 年10 月—2020 年10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50 例患者开展进一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就诊行手术治疗和住院的50 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2 组。 对照组25 例,男13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为(41.95 ±13.91)岁;其中有14 例开放性骨折、11 例闭合性骨折;损伤原因:11 例交通损伤、8例重物砸伤、6 例其他原因,受伤时间均值为(1.74 ±0.31)天。 观察组25 例,男14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为(41.92 ±13.92)岁;其中13 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损伤原因:10 例交通损伤、6 例重物砸伤、9 例其他原因,受伤时间均值为(1.72 ±0.32)天。 经检验,2 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和受伤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上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并已获得审批。(1)纳入标准:①患者因外伤就诊,符合胫腓骨骨折的诊断标准[4],并经X 线检查确诊;②身体检查结果为患肢功能障碍、疼痛、有异常活动,且早期出现患肢肿胀者;③患肢皮肤完整,伤前髋关节功能正常;④无手术禁忌证,且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⑤临床资料和护理记录完整;⑥患者意识清楚,沟通能力正常者;无精神及心理疾病者。 (2)排除标准:①有静脉血栓史、心脏病史者;②四肢感染或双下肢畸形者;③合并血管、神经或其他部分骨折者;④肢体麻痹、反应迟钝者;⑤低温过敏者;⑥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入院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和肢体情况,应用X线检查患者的骨折类型和移位状况并记录其受伤时间、受伤原因和皮肤完整性。 以在入院后根据患者的损伤状况和临床表现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详细情况建立病例档案。 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护理,根据医院内护理制度为其提供运动、饮食、体位指导等工作。 (1)常规护理:①病情监护。 手术前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肢体血运状况,为其讲解疾病、手术相关知识,在缓解和消除其负性情绪的同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②体位指导。术后嘱患者及家属需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指导家属运用翻身垫、棉垫等抬高患肢、调整体位和按摩肢体,以预防压疮和促进血液循环。 ③饮食护理。 术后指导患者慢慢由清淡、流质饮食过渡到普食,摄入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素和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充足的营养,满足肢体恢复的营养需求。 (2)冷敷处理:将医用冰块置于患者肿胀部位,以绷带固定1—2小时更换1 次。 观察组25 例采用改良型冷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措施。 (1)改良型冷疗仪:改良型冷疗仪主要由控制盘、显示屏、恒压泵等组成,使用时将冰囊平放于患肢及肿胀处,设置好冰敷温度、冰敷时间及其他辅助功能后按下开始即可。 仪器通过压缩机制冷原理可将冰水温度控制在10 ℃—15 ℃,恒压泵则将冰水控制在恒定压力并保证其可循环利用,以达到安全环保、高效冷疗的目的。 治疗过程中,仪器每分钟自动降低约1 ℃,直至降至设定温度后保持恒温,并可持续冷疗24 小时;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皮肤状态,若出现皮肤发红、灼痛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卸下仪器及时进行处理。 (2)针对性护理:①病情评估。 根据患者基础信息评估其自理程度,而后由护理人员帮助其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指导家属协助其进行日常活动和康复锻炼,随着肢体疼痛、肿胀程度降低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可提示患者逐渐恢复较简单的活动。 ②疼痛护理。 术中麻醉效果消失后,由于骨折和手术创口的影响,患者会感觉到较强烈的疼痛,可能影响患者卧床舒适度和睡眠质量。 通过听音乐、制动休息、抬高患肢、心理暗示等方法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对疼痛难忍的患者可遵医嘱应用止痛药。 ③康复护理。 指导患者及家属在术后麻醉消退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随着病情的恢复和好转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增加康复训练强度,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通过踝关节背屈、下肢抗阻力锻炼、股四头肌收缩等训练方法,预防肌肉萎缩、保护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告知其训练目的和作用及康复训练的动作技巧,提高其康复认知度。 ④健康教育。 为患者讲解术后出现肿胀、疼痛的原因,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治疗;恢复过程中患者及家属也应多注意安全保护,防止跌倒导致再次受伤;为其介绍治疗成功案例,增强其治疗信心。 ⑤心理护理。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交流,并耐心倾听其内心诉求,以缓解其焦躁、不安感;为患者讲解改良型冷疗仪的治疗原理、优势和作用价值,使其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并加强对自身状态的观察,发现异常需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1.3 观察指标

各项观察指标如下:(1)护理效果。 ①护理满意度:使用本院编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②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量表从4 个维度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③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 -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价患者术后心理状态,临界值50 分,得分越高心理状态越差。 (2)疼痛程度。 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VAS 量表是最常用的一种疼痛强度的单维度测量评估工具,分值0—10 分,其中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烈疼痛,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3)肿胀程度。 采用肢体周径测量法。 根据患者小腿周径测定患肢肿胀程度,肿胀度= [(患肢的肢体周径- 健肢相同部位周径)/健肢相同部位周径×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数据均导入统计学软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应用秩和检验或卡方(x2) 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2 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SDS 和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2 组护理效果对比(±s,分,n=25)

表1 2 组护理效果对比(±s,分,n=25)

组别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SDS 评分SAS 评分观察组 94.25±10.62 91.25±8.28 28.62±4.62 27.64±3.61对照组 83.25±8.25 84.62±4.62 35.99±4.21 36.88±4.25 t 值4.0893.4965.8958.285 P 值<0.0010.001<0.001<0.001

2.2 2 组术后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对比

观察组VAS 评分和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2 组术后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对比(±s,分)

表2 2 组术后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对比(±s,分)

组别VAS 评分肿胀程度观察组(n=25)2.24 ±0.321.21 ±0.25对照组(n=25)3.62 ±0.512.35 ±0.46 t 值11.46010.887 P 值<0.001<0.001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为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5],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交通及建筑行业迅速发展,该项疾病发生率呈持续升高趋势。 在日常生活和运动劳作时,胫骨和腓骨是对人体重量进行支撑的重要骨骼,胫腓骨骨折会阻碍和减弱患者的小腿功能,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6]。 该病现已形成科学成熟的治疗体系,及时清除患肢坏死组织和凝血,手法复位以避免骨折残端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再以手术治疗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愈合环境,大多数患者经系统治疗后骨折症状可得到较好的控制。 但由于该病多由暴力外伤导致,伤情复杂且易合并血管损伤,也时有患者继发静脉血栓、畸形愈合、压疮和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7-8]。 术后肢体肿胀的病理机制也较为复杂,主要与血液微循环障碍、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体液回流障碍等因素有关[9]。 小腿肌肉组织较为丰富,肌群组织和骨骼肌此时极易受到皮肤血肿张力、皮纹和水泡的影响;肢体出现肿胀后常伴随明显的血肿和疼痛,不仅会增加骨筋膜室内压力和术后感染的风险,引发深静脉血栓和缺血性肌痉挛,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患肢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坏死[2]。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消炎镇痛、消肿抗菌、脱水等药物,再结合加压包扎、固定牵引、灌注冲洗等治疗方式,严密监测和治疗切口闭合不良、术后感染问题。 王海峰[10]等根据患者术后感染的病源菌分布,采用外固定架联合封闭负压引流设备(Vaccum Sealing Drainage, VSD)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患者,VSD 是一种创伤治疗新方法,可为患者提供有利于创面愈合的基础环境,改善骨折区血液循坏,促进骨膜生长,降低患肢水肿度。 中医骨科学则充分彰显中医特色,多为应用煎服中药、汤剂熏洗、膏药外敷、粉剂与针灸推拿等手段以对患者整体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活血的作用。 孙晓贝[1]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之上,自拟消肿止痛散外敷于患肢胫腓骨骨折处,联合辨证施护,有效缓解患者术后初期疼痛和肢体肿胀症状。 李国梁等[11]使用三七粉合桃红四物汤,即口服三七粉、煎服桃红四物汤,可抗炎镇痛、活血祛瘀以及通脉活络,促进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陈东峰[12]等认为有效消除或减轻肿胀是影响骨折预后关键因素, 其研究团队发现使用冰硝散外敷能够减轻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同时也有助于减轻疼痛、缩短愈合时间。 根据肢体肿胀的形成机制和原理,配合使用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现代医疗技术等,联合综合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和消除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的肢体肿胀和疼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SDS、SAS 评分及VAS 评分、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可见改良型冷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方案可有效控制和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及肿胀程度,且护理后整体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升,以更快的回归正常生活。 冷疗法的作用原理主要在于,使用自来水、冰袋、制冷仪器等低于人类正常身体温度的物品,将低温物品置于损伤、血肿和疼痛的肢体部位上,从而降低体表指定部位的温度,抑制神经传导冲动和降低神经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周围血液循环并减轻肿胀和疼痛的效果[13]。 冷疗仪器在骨科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中应用广泛,改良型冷疗仪是经改良后的仪器,其通过电子系统制冷和冰囊加压包扎使皮肤温度降低,血管遇冷收缩从而减缓血液流速,降低血浆渗透压,控制炎症反应。 兰海[14]等将全自动冷疗仪应用于半月板损伤术后的患者,结果显示该仪器可有效降低关节腔和滑膜内的温度,减少体液于组织间隙内流动,改善术后疼痛。 改良型冷疗仪也较类似于全自动冷疗仪,由微电脑智能调节冷疗温度,并将温度控制在一个恒温状态,避免传统冷疗中不按标准化持续加压制冷的弊端,有效减轻骨科术后疼痛,控制关节腔内炎性渗出。 其次改良型冷疗仪还可控制冰水的温度、持续时间、间隔时间,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而损伤皮肤,具有操作简单、系统稳定、安全舒适等优势特点,患者接受程度也较高。 因此,本研究将其将其联合针对性、全面性较高的针对性护理方法,既可满足患者身心需求,亦可缓解其卧床休息的身体不适感,促进机体各功能恢复。 不同的冷疗设备也存在着许多差异,使用方法、持续时间和局部冷敷温度等主要因素影响其冷敷疗效;一般来说,持续冷敷优于间断冷敷,持续冷疗且皮肤温度至少降至20 ℃以下,关节腔内温度才会下降以起到冷疗效果[15]。 史根女[16]等将改良型冷疗仪联合3H 护理干预措施,“3H”即Hotel(宾馆式服务)、Hospital(医院服务)、Home(家庭服务),该护理方案可显著降低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升肿胀消退率,促进骨折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治疗费用。由于关节功能障碍、活动受限,患者常会有焦虑、伤心、痛苦等负性情绪,然而这些负性情绪会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释放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消退和降低机体免疫力[17]。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仪器治疗的同时,联合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以兼顾和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多元需求。 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对术后治疗和恢复影响较大,因此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既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和恢复进展,普及骨科康复学新理念、新知识,也可以激发患者治疗积极性。 创新式的互联网+系统健康宣教模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健康宣教知识影像化,通过视、听、知的多感官体验不一样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主动接受康复知识,多模式、全方位的健康宣教方法迎合患者多样需求,其具有形式新颖、高效、延续性好等优点,可有效让患者掌握康复锻炼的要领和规范动作,改善延续性护理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18]。 王莉[19]采用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 - 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式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术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再联合使用微信联系的方式对患者术后愈合进行持续监督和指导,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现代骨科康复理念认为,早期开展科学的功能锻炼对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有利于维持一定的肌肉记忆,提高患者耐受度。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功能锻炼并记录日志,可使其对每天锻炼的任务和作用情况更加清晰明确,也便于后续对其功能锻炼的效果进行对比评价,了解关节功能恢复情况[20]。 张敏佳[21]等指导下肢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 training, PMRT)方法进行术后康复锻炼,鼓励患者术后尽早开始进行患处肌肉的舒缩活动,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有利于炎症水肿的消退。

综上所述,改良型冷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方案在改善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肿胀及疼痛程度中极具优势,亦可改善其生活质量,有效促进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康复,值得推广和借鉴。

猜你喜欢
腓骨患肢肢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经腓骨前方外侧入路结合外固定架治疗Gustilo Ⅲ型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腓骨肌萎缩症SIMPLE基因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