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多次输血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3-09-11 10:12魏祥坤郑宝梅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白血病

魏祥坤 郑宝梅

【摘要】  目的    分析多次输血白血病患者应用血小板抗体筛查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多次输血的58例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的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观察组输血次数再分亚组,将输血次数<3次的患者编为A组(n=24),将输血3~6次的患者编为B组(n=19),将输血次数≥7次的患者编为C组(n=15);根据观察组不同输注方式将其分为交叉配型组(n=29)与随机输注组(n=29)。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观察组中A、B、C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观察组不同血小板抗体类型的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观察组不同输注方式输注1 h、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结果    对照组阳性率为0.00%,观察组阳性率为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阳性率为16.67%,B组阳性率为21.05,C组阳性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阴性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85.00%,血小板抗体阳性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配型组注输1 h、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均较随机输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应用血小板抗体筛查发现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阳性具有相关性,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患者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于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试验能够提升输注效果。

【关键词】  白血病;多次输血;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原抗体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0-007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0.024

白血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白血病因化疗或疾病发展等原因易产生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临床为避免患者体内血小板过少引起相关并发症,多采取血小板输注使外周血血小板含量增多[1]。实践表明,反复向机体输注血小板可对免疫系统形成刺激,促使特异性抗体或相关抗体产生,导致输血治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血小板抗体筛查可对血液中的血小板相关抗体进行检测,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2]。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其在反复输血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多次输血的58例白血病患者及同期58例健康体检者作為研究对象,将健康体检者编入对照组,将白血病患者编入观察组。根据观察组输血次数再分亚组,将输血次数<3次的患者编为A组(n=24),将输血3~6次的患者编为B组(n=19),将输血次数≥7次的患者编为C组(n=15)。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34~64岁,平均年龄(50.23±8.74)岁。观察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51.17±8.58)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白血病患者经血常规检查和骨髓检查确诊;白血病患者输血次数>1次,有血小板、红细胞悬液等血液制品输注史。

1.1.2    排除标准    对照组有妊娠史、输血史;弥散性血管内凝;活动性出血;合并严重的重要脏器疾病;伴有脾肿大、发热;合并沟通或认知障碍;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3个月内接受过免疫抑制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治疗;伴自身免疫性疾病。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血小板抗体筛检细胞、血小板抗体检测指示红细胞、血小板抗体筛查试剂盒均由长春博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离心机型号为TD-B型,由长春博研科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患者的血液配型采用泉州市中心血站提供的ABO同型供血者血小板。血小板抗体筛查试剂盒包括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及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抽取2组3~5 mL的清晨空腹静脉血作为血样,将血样置于离心机进行速度为3 000 r/min的离心,持续10 min,分离血清、血浆。在单采血小板的有效期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取3份单采血小板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制备成混悬液,设置阳性对照孔和阴性对照孔及患者样本孔,各加入血小板混悬液50μL混匀,进行3 000 r/min的离心,持续5 min;将液体去除,洗涤3次,利用吸水纸吸干残液;将低离子强度溶液置入阳性对照孔和阴性对照孔及患者样本孔,各孔溶液量为100μL,再各加50μL阳性对照血清和阴性对照血清、患者血清,充分混匀,置于温度为37 ℃的空气中,30 min后进行洗涤,持续5次,吸干残液,加入50μL的指示红细胞和50μL的抗人免疫球蛋白G,离心5 min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根据观察组不同输注方式将其分为交叉配型组(n=29)与随机输注组(n=29),交叉配型组血小板输注治疗前进行ABO血型交叉配血。血小板输注治疗前1 h,抽取3 mL静脉血,注入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的真空抗凝管,血小板采用LHX-750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选用泉州市中心血站提供的血小板,血小板含量≥2.5×1011/L,每袋容量为200~250 mL;输注速度以患者的最高耐受度为宜,在输注过程中观察脾肿胀、感染、发热等症状发生情况,若存在异常给予相应处理措施。血小板输注治疗后24 h,抽取3 mL静脉血,注入含有EDTA-K2的真空抗凝管,重复检测血小板的操作,以获取输注后24 h血小板数据。

1.3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血小板抗体阳性例数。(2)分别统计观察组中A、B、C组血小板抗体阳性例数。(3)评估血小板抗体阴性和阳性的血小板输注效果。(4)比较输注1 h、24 h后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型组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判断:血浆中有血小板抗体,指示红细胞平铺于微孔板底部,则为阳性;血浆中不含血小板抗体,指示红细胞于微孔板底部聚集,则为阴性。对观察组输注血小板后1 h和24 h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测,血小板输注效果依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来评价,若输注1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7.5×109/L,24 h后血小板計数增高指数<4.5×109/L,则记为血小板输注无效[3]。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体表面积(m2)×输注后血小板增加数(/μL)/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体表面积=身高(cm)×0.006 1+0.012 8×体重(kg)-0.015 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    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中A、B、C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    C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均较A组、B组高(P<0.05),见表2。

2.3    观察组不同血小板抗体类型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输注总有效率较血小板抗体阴性低(P<0.05),见表3。

2.4    观察组不同输注方式输注1 h、24 h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比较    交叉配型组输注1 h、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较随机输注组高(P<0.05),见表4。

3    讨论

白血病属于血液再生障碍性疾病,以乏力、贫血、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机体细胞存在生长障碍,使白细胞无法正常发育,大量累积于其他造血组织及骨髓中,对正常的造血机制形成影响,导致机体血小板数量下降。临床通常给予血小板、红细胞悬液等血液制品输注治疗,可及时缓解血小板不足[4]。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反复接受该方法治疗会发生血小板数量锐减,甚至会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颅内出血等疾病,对预后形成不良影响[5]。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作为血小板膜结构的一部分,其主要分布于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反复输血引起机体产生的血小板抗体可诱发血小板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固相凝集法可及时检测血小板抗原抗体及血小板相关抗原抗体,向临床提示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反复输血对患者的影响[6]。

本研究中,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1.03%,较对照组的0.00%高(P<0.05);C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66.67%,较A组的16.67%、B组的26.32%高(P<0.05)。表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不属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其具有丰富的表达,在白细胞表面可使供受双方产生抗原差异,通过刺激血小板和白细胞,促使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体产生[7]。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属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其在白细胞表面不表达,不会刺激血小板和白细胞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体[8]。白血病患者接受多次血小板、红细胞悬液等血液制品输注治疗,此类物质中含有白细胞,在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与供者血小板中的白细胞、供者血小板间发生免疫作用,使机体产生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9]。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和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体对机体反复刺激,促使免疫系统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升高。由于健康体检者不会接受血液制品输注,故其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刘柱深等[10]研究显示,反复输血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4.67%,较健康者的0.00%高(P<0.05);输血次数≥7次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64.71%,均较输血次数<3次的白血病患者的16%、输血次数3~6次的白血病患者的22.22%高(P<0.05),与本研究相似。表明输血次数多者发生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概率高。为提高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安全性,应对输血次数较多的患者行血小板抗体筛查。

本研究中,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输注总有效率较血小板抗体阴性低(P<0.05),表明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阳性具有相关性。移植同种异体细胞的过程与血小板的输注过程相似,血小板经重复输注后,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和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体易对机体产生刺激,导致机体出现血小板抗体或产生免疫反应,对血小板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加速血小板衰亡,导致输血无效。同时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体可在输血过程中产生,经反复输血后,输注的血小板中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与机体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体结合,作用于网状内皮细胞,对血小板形成清除和破坏,也可导致输血无效。张振周[11]研究显示,在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15.8%,较血小板抗体阴性者的87.3%低(P<0.05),与本研究相似。表明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阳性具有相关性。提示对多次输血者行血小板输注治疗时可通过血小板抗体筛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研究中,交叉配型组注输1 h、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均较随机输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于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试验能够提升输注效果。陈楚填等[12]研究显示:交叉配型组输注1 h、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均高于随机输注组(P<0.05),与本研究相似。为保障治疗效果,降低输注后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生风险,建议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应坚持进行血液交叉配型试验,依据试验结果选择血小板。

综上所述,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应用血小板抗体筛查发现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阳性具有相关性,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患者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于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试验能够提升输注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燕,涂欢,詹廷西,等.输注血小板常见相关疾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21,34(7):735-738.

[2]    李鶯,熊婷,华岚,等.血小板配型输注在不同血液疾病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20,33(10):682-685.

[3]    赵蕊,李淑萍,李松涛.血小板抗体检测对白血病患儿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评估[J].热带医学杂志,2020,20(8):1062-

1064,1069.

[4]    邱玉杏,高裕城,龙潺.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5):68-69.

[5]    刘磊.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12):183-184.

[6]    郭凯,王笑欢,王孟键,等.血小板减少患儿血小板抗体筛查及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2):99-102.

[7]    雷水娟.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交叉配型前后输注的疗效对比[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8):938-940.

[8]    周君,刘亚军,曹华琳.反复输血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2):82-84.

[9]    谭茜茜,魏习薇,巩天祥,等.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21,34(4):382-385.

[10]    刘柱深,蔡海燕.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8):48-49.

[11]    张振周.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8,36(4):594-595,611.

[12]    陈楚填,李裕葵,李文忠,等.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12):1444-1445.

(收稿日期:2023-01-26)

猜你喜欢
白血病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有毒中药抗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达沙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比照观察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72例老年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阅读理解Ⅰ
脑脊液流式细胞术在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应用
136例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