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敏
【摘要】 目的 探究间歇性气囊加压法联合压力梯度弹力袜对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94例高危孕产妇,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间歇性气囊加压法联合压力梯度弹力袜干预。对比2组孕产妇凝血情况、护理满意度、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孕产妇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护理质量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气囊加压法联合压力梯度弹力袜应用于高危孕产妇,能够充分改善凝血指标,更好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
【关键词】 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间歇性气囊加压法;压力梯度弹力袜;预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2-0070-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2.024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有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等,症状多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以及行走时疼痛感加剧,如未及时干预,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则有致死危险。孕产妇受到手术、创伤、药物及自身生理、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的影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升高,研究表明其发生率是非妊娠期妇女的5~6倍[1]。而诸如高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可能发生分娩异常的高危产妇,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须采取更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2]。本次研究探讨了间歇性气囊加压法联合压力梯度弹力袜对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94例高危孕产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其分为2组,各47例。研究组孕产妇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8.27±1.05)岁;身高152~173 cm,平均(165.54±3.61)cm;体质量43~81 kg,平均(62.33±5.84)kg;孕周36~41周,平均(38.24±1.03)周;初产妇27例、经产妇20例。参照组孕产妇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8.40±1.17)岁;身高155~172 cm,平均(165.68±3.70)cm;体质量45~78 kg,平均(62.41±5.67)kg;孕周36~41周,平均(38.28±1.12)周;初产妇25例、经产妇22例。本次研究纳入对象均为剖宫产分娩,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术前B超检测双下肢无异常;排除伴凝血功能障碍及明显出血倾向,伴腿部水肿、感染、溃疡、坏疽,3个月内曾发生过血栓性疾病者。2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孕产妇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健康宣教,确保其能够充分了解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以及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更为全面地提升产妇对于该疾病的认知;对产妇进行饮食指导,主要以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为主;指导分娩后下肢运动,同时给予产妇下肢部位按摩,麻醉消退后,指导及时排空膀胱,并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
研究组孕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间歇性气囊加压法以及压力梯度弹力袜。将间歇性气囊加压装置置于产妇下肢,从踝部—小腿—大腿依次加压充气,足踝部压力 45 mm Hg,小腿(至膝关节处)40 mm Hg,大腿为 30 mm Hg,应用频率为2次/d,1 h/次。并依据产妇大腿、小腿以及脚踝的周径给予穿戴压力梯度弹力袜,穿戴12 h后脱下20 min,检查皮肤及足背动脉有无异常。告知产妇应穿着宽松的内衣裤,不得对腹部进行束缚,避免静脉回流受到影响。若产妇已经出现静脉曲张的情况,应于每日清晨起床后在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稍微缓解时穿好弹力袜,并于每日睡前取下。若产妇出现静脉瘤等情况,则应告知小心活动,尽可能避免碰触静脉瘤。入睡时应采用软垫以及枕头垫将脚部垫高,充分保障静脉回流畅通。保证日常休息与睡眠,并确保睡觉时呈左侧卧位,避免对子宫静脉或是腹部主动脉产生压迫而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应减少脂肪、蛋白质以及胆固醇过高的食物摄入,并严格限制盐摄入量。同时,还应告知孕妇多喝水,以利于血液循环,使尿量及排尿次数增加,以利于减轻患者下肢水肿。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孕产妇护理后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血红蛋白),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自制量表评估,满分100分,得分≥95分为非常满意,70~94分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消毒隔离等内容,各项均为100分,得分与护理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 护理前2组孕产妇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护理质量 研究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消毒隔离评分均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血液于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即为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妊娠期血液高凝、生理性因子增加與纤溶下降较为明显,同时孕12~16周开始至产褥早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的活性呈渐进性下降,直至妊娠中、晚期生理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的活性下降至正常水平的1/4,故妊娠期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度比正常状态高出2~4倍。妊娠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腓静脉或髂-股静脉,这与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髂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及盆腔静脉血液回流有关。妊娠晚期,下肢肢端静脉血流流速下降50%,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这与左侧卵巢静脉回流至左肾静脉,而左侧盆腔静脉曲张及髂总静脉的左侧被右侧跨越受压而影响左侧髂股静脉回流有关。孕期常取左侧卧位休息,更进一步加重压迫,也可能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此外,静脉管壁损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等引起血管痉挛,内皮损伤,重症孕产妇抢救过程的深静脉置管等也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3]。
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基础,依据不同的治疗时间以及治疗目的分为短期抗凝治疗以及长期抗凝治疗。短期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避免已经形成的血栓不断蔓延,最为常用的药物为肝素。依诺肝素及普通肝素均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不会增加胎儿畸形和出血的风险。但肝素的应用对孕产妇具有一定影响,如出血、血小板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等。且怀孕期间机体中的肝素有较短的半衰期和低血浆浓度峰值,通常需要更高的剂量和更频繁的给药来维持有效浓度[4]。抗凝与溶栓都会增加孕产妇的出血风险,特别在分娩过程中难免会有出血,所以对于孕产期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在制定治疗策略时须充分考虑安全性。因而除了给予对症治疗,还应接受较为全面的护理管理,进行提前干预,充分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充分评估及筛查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积极使用预防性抗凝治疗。普及预防DVT发生的知识,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减少卧床机会,鼓励产后早期活动,减少医源性高危因素。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积极诊断,避免漏诊,适当运用气压治疗及弹力袜等设备来减少发生率。
研究显示,在加强对孕产妇饮食指导以及康复指导基础上结合机械预防,可有效避免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临床上的机械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性气囊加压法以及压力梯度弹力袜等[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用来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异常,在妊娠晚期无明显变化。凝血酶原时间(PT)是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功能,既往研究发现孕产妇PT与APTT指标并无显著差异。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孕产妇凝血酶原时间相较于参照组患者更低(P<0.05),充分说明该指标对深静脉血栓的预测具备显著价值。纤维蛋白原为凝血因子,可在凝血酶作用下变为纤维蛋白,后者参与血栓的形成,纤维蛋白原能与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结合,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起桥梁作用。若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提高全血黏度,利于血栓形成。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原纤溶分解后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可用来衡量血液循环中纤维蛋白多聚体的降解程度,所以处于血栓前状态或高凝状态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会升高[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患者D-二聚体、血红蛋白相较于参照组均有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充分证明间歇性气囊加压法联合压力梯度弹力袜能够降低高危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其原因分析为:间歇性气囊加压可通过周期性的加压、减压加速下肢静脉血液流速,促进其排空,使下肢深静脉血液淤滞状态得到改善,避免血栓形成;另外,其还可通过提高内源性纤溶蛋白活性引起纤溶系统改变,从而进一步改善血流动力学[4]。梯度弹力袜由特殊材料制成,其压力从踝部往上循序降低,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流,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及静脉扩张,在阻碍组织因子释放的同时进一步改善静脉瓣功能,从而降低血栓形成概率[7]。二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机械预防效果。同时做好对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产妇的筛查,及早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也至关重要,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提升孕产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并具备良好的依从性。在护理期间寻求孕产妇家属的帮助,可起到监督作用,保障孕产妇掌握康复训练及治疗配合的要领。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消毒隔离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对患者恢复具备较为积极的意义[8]。
总之,将间歇性气囊加压法联合压力梯度弹力袜应用于高危孕产妇,能够充分改善其凝血指标,更好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护理满意度高,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芳芳,倪美兰,曾春英,等.护理干预对预防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31):130-131,141.
[2] 田丹,李蕊,许琳妍,等.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病案,2017,18(7):109-112.
[3] 张彩娟.护理干预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 健康研究,2018,38(2):238-239.
[4] 苗素琴,吕德珍,段雅君,等.间歇充气装置与医用弹力袜预防腹腔镜手术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9,34(7):41-43.
[5] 植艳茹,李海燕,陈燕青. 梯度压力袜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专家共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9):811-818.
[6] 王中伟,张念红,秦培霞.护理干预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9,28(24):110-112.
[7] 李宗敏,安莉,杨霞.围生期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9,28(5):23-24.
[8] 余俏娟.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0):26-27.
(收稿日期: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