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置管方式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中的应用

2023-09-11 06:51:42路坤赵士兵陈金梦吴强汪华学
安徽医药 2023年10期

路坤,赵士兵,陈金梦,吴强,汪华学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徽 蚌埠 233004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的方式,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治疗[1-3]。如何快速启动VAECMO 治疗至关重要,其中建立血管通路是关键环节。常规置管方式有外科切开置管和经皮穿刺置管。完美的置管通常意味着安全穿刺正确的血管,插入导管而不造成血管撕裂和周围血流的阻塞,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外科切开置管常是一线策略[4]。近年来随着超声的使用,经皮穿刺置管地位逐渐得到提升[5-6]。由于ECMO 相关血管并发症仍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会导致死亡率增加[7],因此本研究结合两种置管方式的优缺点,对置管方式进一步优化,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收治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VAECMO 治疗的42 例病人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4 例、女18 例,年龄(54.84±14.42)岁。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13 例,心脏术后低心排15 例、暴发性心肌炎10 例、其他病因4 例(包括围产期心肌病1 例、急性肺动脉栓塞2 例,脓毒症心肌病1例)。根据ECMO血管通路建立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18 例和超声引导组24 例。纳入标准:①病历资料记录完整;②年龄≥18 岁;③置管均采用外周插管,均由ECMO 小组中熟练掌握两种置管方式的3位医师操作。排除标准:①心脏骤停行体外心肺复苏的病人;②采用其他外科方式置管病人。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批号为伦科批字〔2022〕第153号),取得病人或近亲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改良组 置管方法:采用股动脉荷包预缝合半切开置管[8-9]联合静脉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的改良方式。病人取平卧位,使用超声标记股动静脉位置,消毒双侧腹股沟区,铺无菌巾,在股动脉正上方做一长4~5 cm 纵行切口,逐层分离,游离出股动脉前壁2~3 cm,左右及后壁无须游离,使用聚丙烯5-0 Prolene 滑线在股动脉穿刺处预留1~2 圈荷包线,包括ECMO 股动脉灌注管及远端灌注管(distal perfusion catheter,DPC)共2 处,然后距离切缘下2cm 做1 个5 mm 皮肤小切口,使用血管钳经小切口扩张皮下组织,建立隧道,经隧道直视下采用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置入动脉插管,根据超声及血管触诊情况选择动脉插管型号。然后在对侧股静脉或右颈静脉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seldinger法经皮穿刺置入静脉引流管,根据超声情况选择静脉插管型号。置管成功后立即连接预充好的ECMO 环路,启动VA-ECMO治疗。ECMO运转成功后,再在直视下采用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放置DPC,并将其连接到动脉插管。此时使用橡皮管套在Prolene 滑线上,向下收紧荷包线,观察无出血后,使用文氏钳固定橡皮管位置,防止其滑脱导致荷包松开。严密止血,缝合皮肤,固定各导管,见图1。

图1 股动脉荷包预缝合半切开置管

拔管方法:①动脉灌注管拔除:病人达到VAECMO 撤机标准[10]——ECMO 低流量(<1.5 L/min)辅助下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肺功能好转且通过撤机试验(本中心采用泵控逆流试验),则予以ECMO 撤机。消毒铺无菌巾,拆除原手术切口缝线,暴露股动脉,使用阻断钳控制血管近、远端,防止出血。松开文氏钳,移去橡皮管,整理好Prolene 滑线,暂停ECMO辅助,缓慢依次拔出DPC及股动脉插管,拔出插管的同时,迅速收紧荷包缝线,排气打结,局部动脉壁外翻。严密止血后,缝合皮肤,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②静脉引流管拔除:在穿刺口采用1-0 慕丝缝合线荷包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拔出静脉插管,收紧缝线并打结,然后徒手压迫10~15 min。

1.2.2超声引导组 置管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方式,使用超声检查穿刺部位血管情况,并根据血管直径选择插管型号,随后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经皮穿刺置管。先顺血流方向置入股浅动脉DPC,再逆向置入股动脉灌注管,最后置入静脉引流管,ECMO 静脉引流管可以选择同侧、对侧股静脉或者右颈静脉。若多次穿刺失败,中转改外科切开置管,置管成功后立即连接ECMO 环路,启动VA-ECMO 治疗,转流成功后,固定各管路。

拔管方法:若病人达到VA-ECMO 撤机标准,在穿刺口采用1-0 慕丝缝合线荷包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暂停ECMO 辅助,依次拔出静脉插管、DPC、股动脉插管,在拔出插管的同时,收紧相应缝线并打结,静脉徒手压迫10~15 min,动脉徒手压迫45 min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继续压迫制动24 h,随时间及时调整压迫力度。

1.3 观察指标①记录病人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身体质量指数、病因、置管部位、插管型号、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乳酸水平等基线资料,以及两组病人的撤机成功率及撤机后28 d 存活率。②记录置管相关指标,包括ECMO 建立时间(消毒皮肤至ECMO 运转)、一次性动静脉置管成功率、血红蛋白下降程度、置管并发症等情况。③记录拔管相关指标,ECMO 撤除时间(消毒皮肤至出血停止)、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及相关的并发症等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置管部位感染、置管部位出血、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伤口愈合不良、下肢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按例(%)表示,比较采用Pearson 卡方(所有理论频数T≥5且总样本量n≥40)、连续校正的卡方(如果理论频数T<5 但T≥1,并且总样本量n≥40)或者Fisher 确切概率法(总样本量n<40或至少1个理论频数T<1或超过20%的理论频数T<5)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构成、身体质量指数、原发病构成、置管部位、动静脉插管型号、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血乳酸水平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治疗的42例病人的基本资料比较

2.2 置管观察指标及预后情况比较改良组ECMO 建立时间、置管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超声引导组(P<0.05);改良组一次性动脉置管成功率、DPC放置成功率高于超声引导组(P<0.05);两组一次性静脉置管成功率、置管血红蛋白下降、撤机成功率及撤机后28 d 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治疗的42例病人置管观察指标及预后情况比较

2.3 拔管观察指标比较研究中有20 例病人撤机成功,改良组9例,超声引导组11例。改良组ECMO撤除时间低于超声引导组(P<0.05);两组拔管血红蛋白下降、拔管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ECMO)治疗并撤机成功的20例病人拔管观察指标比较

3 讨论

VA-ECMO 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病人,可以帮助病人过渡到器官功能恢复或者下一步治疗,近年来得到广泛开展。根据ECMO 建立血管通路的方式,可以分为外周插管和中央插管[11]。外周插管可通过经皮切开或Seldinger穿刺技术,具有置管快速容易、不需要开胸手术等优点,在床边即可完成,甚至病人在接受体外胸部按压时也可以完成[11]。由于股动静脉大小合适且具有很好的可行性,最常见的插管技术是通过外周股动静脉经皮插管[12]。但无论何种方式,如果不能将导管顺利插入适当的血管,则会导致ECMO 无法进行,病人极有可能面临迅速死亡的威胁[4]。Augusto 等[13]回顾性分析了61 例接受VA-ECMO 治疗的病人,52 例外周股动脉插管,其中28.6%的病人出现血管并发症,主要是大出血和肢体缺血。Tanaka 等[14]的研究纳入了84 例接受股动脉插管的VAECMO 病人,有17 例(20%)出现了需要手术治疗的主要血管并发症,是VA-ECMO 病人生存率显著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Dias-Neto 呼吁重症医学科和血管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降低ECMO 血管并发症[15]。

VA-ECMO 血管并发症主要来自股动脉插管,外科切开置管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出血可控等优点,尤其是那些具有血管变异、钙化或扭曲,肥胖,使用大剂量缩血管药物等危险因素的病人。本研究中改良组对外科切开置管进行改良,只进行股动脉的暴露,这样减少了血管的分离难度,手术的切口更小,便于非外科医师掌握。与超声引导组相比缩短了ECMO 建立时间(P<0.05),因为改良组病人可以在放置DPC 之前优先启动VA-ECMO 治疗,而超声引导组则需要先放置DPC,这延缓了ECMO 启动时机。同时,本研究改良组病例在接受插管前给股动脉预埋荷包缝线,拔管时直接收缩荷包,闭合股动脉破口,与超声引导组比较缩短了ECMO 撤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超声引导组相比,改良组一次性动脉置和DPC 放置成功率更高(均P<0.05),没有下肢缺血、腹膜后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且置管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显示出改良置管方式具有快捷、安全、高效的优势。有研究[16-19]证实DPC 可以减少下肢缺血的发生,DPC 缺失是远端肢体发生严重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超声引导组中因穿刺困难有7 例病人没有放置DPC,其中3 例出现下肢缺血,另外1例虽然放置了DPC,但依然出现了下肢缺血,4 例下肢缺血及3例发生腹膜后出血的病人均死亡。可见改良置管方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的发生。Danial等[20]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比切开置管局部感染率更少(16.5%比27.8%,P=0.001),但拔管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14.7%比3.4%,P<0.001),主要是置管部位出血。本研究中两组病人手术部位感染、出血及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改良后手术损伤变小有关。超声引导组中有3例病人在拔出股动脉插管后出现置管部位持续渗血,2 例需行外科手术止血,其中1 例因血管破口较大,吻合后出现动脉狭窄。本研究中改良组病人股动脉破口使用荷包直接收口,区别于常规的间断或连续缝合,没有导致股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这与采用较小的插管(15/16 Fr),荷包直径仅需5 mm 有关。詹必成等[8]研究也证明了股动脉荷包预缝合技术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可见改良的动脉置管方式具有更高的成功率,缩短了ECMO建立及撤除时间,置管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使DPC放置变得简单。

研究[21]表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入ECMO静脉插管,成功率可达100%,且并发症更少。Keyser 等[22]研究证实即使是在严重或病态肥胖的病人(身体质量指数>35 kg/m2),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依然是可行的,但需谨慎操作。本研究中静脉插管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均置管成功,其中一次性静脉置管成功率为73.81%(31/42),插管处均无明显出血。可见,对于ECMO 静脉插管宜首选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

综上所述,改良的置管方式综合了seldinger 法置管、超声引导和外科切开置管的优点,有助于缩短VA-ECMO 建立时间及撤除时间,具有一次性动脉置管成功率高,置管总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且使放置DPC 操作简捷、快速、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是回顾性分析,单中心,纳入研究病例数较少,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本文图1见插图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