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建设金融健康 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

2023-09-11 18:32尹优平
吉林金融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消费者

尹优平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北京市 10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金融健康、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通过聚焦金融健康建设研究应对个体的脆弱性,将金融健康建设与金融教育、普惠金融、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有机结合,从需求侧有效赋能消费者,助力提升金融健康意识和能力;从供给侧融入金融健康理念,有效提升个体对金融资源的承载力,从而增强金融韧性,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一、金融健康的概念提出与理论内涵

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领域的一个新概念。金融健康的概念源于普惠金融的兴起,2015年由美国金融服务创新中心(CFSI)等三家国际智库联合提出,内容包括消费、储蓄、借贷和计划等四个方面,用于衡量金融消费者是否取得了改善的、长期的成果,是否达到更好的财务状态。2021年联合国普惠金融特别代表处创立了金融健康工作小组,致力于普惠金融框架内推动金融健康。在国内,作为事关广大社会群众福祉的金融健康建设工作已引起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2019年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首次提出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保局已着手开展深入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金融健康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政策框架体系,涵盖了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中心的理念,目标是帮助消费者获得健康的财务状态以增进福祉,体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教育和普惠金融三者交集的高度融合。因此,金融健康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目标,应是普惠金融服务的最终目的。为推进普惠金融更高质量地发展,一个理想的目标就是促使普惠群体达到并保持一种金融健康的状态。当前,金融健康正成为一项全球议题,并且突破了仅仅将其视为财富管理问题的视角,与可持续发展议题联系得更加紧密。

普惠金融和金融健康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强调以人为本,其最终目标都是通过提升人们的金融状态来改善其生产生活水平,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两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都需要金融管理部门、金融行业、社会各界以及居民自身积极承担责任,发挥各自作用而形成合力。

普惠金融和金融健康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关注对象上,普惠金融主要针对特定群体,目标是将小微企业、农民、新市民、老年人等群体有效纳入正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这些群体的金融排斥问题;而金融健康进一步关注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强调让每个个体保持一种良好的金融状态,使其能够摆脱金融脆弱性,更好应对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风险与挑战。在着力点上,普惠金融侧重从供给端发力,推动金融机构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的包容性;而金融健康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在需求端发力,通过提升居民的金融素养,帮助其合理规划日常生活开支,理性选择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使其财务状况保持在较好水平。在发展阶段上,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阶形式和高级形态。普惠金融主要关注金融服务“有没有”,而金融健康更多关注金融服务“好不好”。也就是在金融服务“有”的基础上,将个体努力和外部支持相结合,不断改善金融消费者财务状况,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提升其财务韧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金融健康。

二、金融健康对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面对意外风险,不少个体或群体财务韧性不足、风险抵御手段缺乏、使用金融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金融健康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需要更加突出消费驱动,更加重视住户(居民)在经济“双循环”中的功能发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金融健康作为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微观基础,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通过提升微观主体金融健康水平,能够增强普惠个体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从而有效避免个体风险积聚形成宏观金融风险隐患,促进金融健康有利于夯实经济社会活动的微观基础,并以此推动共同富裕、维护金融稳定、完善宏观调控。因此,现阶段开展金融健康建设研究是十分及时且必要的,对于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金融健康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金融领域的生动体现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国金融健康建设的特色和根本特征。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不仅要关注发展规模,更要关注发展质量,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在普惠金融领域的集中体现就是要促进每个个体实现金融健康。金融健康建设是个体努力和外部支持的有机结合,是个体金融需求和金融体系包容的有机结合,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调动人民力量共建的有机结合。当个体拥有较为健康的金融状态时,其所具有的融资需求能通过正规金融体系得到较好满足,余钱能通过投资理财更好实现保值增值,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冲击能通过保险等方式获得保障。总之,金融健康的持续改善有助于人民群众更好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金融健康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力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跨越,如今已经到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当前首要任务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通过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通过促进金融健康来为勤劳致富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让市场主体和居民个体在勤劳致富过程中不再受到金融排斥或制约,使金融成为勤劳奋斗的有力帮手,持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就业优先导向政策落地,并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更好促进人民群众收入的稳步提升和生活的日益改善,重点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助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我国有相当规模的群体刚刚摆脱贫困,有新市民在城镇中融入时间不久,还有规模庞大的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帮助这些微弱经济体实现金融健康是防止规模性返贫和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

(三)促进金融健康是增强个体行为理性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个体非理性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经济学家开展了相关研究,如理查德·塞勒、罗伯特·希勒等多位经济学家发现金融消费者往往具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羊群效应、动物精神等非理性特征,再叠加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很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和不理性行为。同时,消费者由于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于可以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等产品和服务缺乏认知,存在漠视甚至使用空白。同时,由于金融消费者和供给者地位不对等,金融消费者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市场逐利的特性意味着金融机构难以完全对金融消费者提供完善的保护,甚至推出了一些违背金融伦理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都要求我们推进金融健康建设,其中的两个核心要义就是开展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从金融健康的角度看,金融教育要更加强化诚实守信、有借有还、理性投资、风险为本等意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更加强化“负责任金融”理念,夯实金融机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增强民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使其长远和根本利益得到更好保护。总体而言,推进金融健康建设有助于促进广大民众更好地学金融、用金融、信金融,有利于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更可持续地享受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促进金融健康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内在要求

居民个体在经济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类风险冲击,如果其不具备一定的金融韧性,可能被迫陷入生活和发展困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指出,一些穷人在受到意外等风险冲击时,往往缺乏应对和抵御这些风险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其生产生活往往受到严重冲击,恢复发展难度较大。特别是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冲击,我们在取得很多疫情应对经验的同时,也要认真总结和反思。从国际国内的一系列实践经验可以看出,金融健康较好的群体即使短期受到严重冲击,也能相对有力地维持正常生活。事实上,个体往往具有一定的金融脆弱性,在不利时机、不利条件、不利环境下,个体之间的金融风险容易相互传染,尤其是当经济社会中处于金融健康状态的群体占比较低时,较易形成局部性金融风险,甚至演化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而言,金融健康与金融稳定可以相互促进,产生良性互动;相反,如果忽视了个体的金融健康,金融稳定就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五)促进金融健康是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货币政策有效落地实施的关键之一就是其传导终端的广大个体能否具备一定的金融健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知晓领悟货币政策意图,使货币政策能更好发挥引导预期、调整行为的作用,进而推动政策效应在个体层面切实发挥实效。在促进金融健康过程中,全面客观的金融健康评估还有助于更好了解消费者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了解消费者对于物价的敏感度,找准金融供需存在的缺口,推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同时,围绕个体改善收入、就业、福利等生产生活状况的需求,金融健康建设能够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同向发力、有机协调,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和人民福祉。

三、金融健康建设的样本调查、典型案例及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健康中国样本调查

为了更好地研究分析我国居民的金融健康状况,我们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尝试构建了中国居民金融健康指标体系,在部分地区试点开展了金融健康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了个人金融健康指数。课题组利用8990个样本计算得出受访者金融健康指数平均分为69.38,其中得分小于60分的受访者占比28.74%,得分在60-69分的受访者占比14.18%,得分在70-79分的受访者占比19.20%,得分在80-89分的受访者占比23.68%,得分在90-100分的受访者占比14.19%。

总体来看,我国受访者整体具有一定的金融健康水平,超过七成的受访者金融健康指数在60分以上。

调查显示,受访者金融健康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仅有不到四成的受访者金融健康指数在80分以上。少部分受访者尚未充分利用金融工具管理余钱或缺钱,超两成的家庭假定在没有其他任何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可以马上动用或快速变现的自有资金,两成左右的受访者基本不会为重大开支提前制定规划,近四成受访者虽有提前制定规划但规划执行情况不理想,三成左右的受访者对自身金融能力认可度不高。

需要关注的是,有些群体在金融健康的多个指标上均表现不好,这些指标相互交织,从多个层面影响受访者的金融健康水平。比如低收入群体收入容易出现不稳定,信用状况往往偏低,这部分群体一方面感觉债务负担过重的比例高,另一方面缺钱时融资难度大,更容易对未来感到焦虑或担心未来钱不够用,对自身的金融能力认可度相对不高,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可能使其陷入金融和生活上的困境,影响其生产生活。此外,调查还发现老年受访者金融健康水平相对较低,需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水平,更好帮助老年群体弥合“数字鸿沟”。

(二)金融健康国际模式

一是VISA的“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模式。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各地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VISA在中国面向不同人群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合作伙伴发起的金融教育项目,从知识教育推进个体“金融健康”建设,截至2021年底已经为超过1600万人提供了金融教育和能力建设培训,其中大部分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包括妇女、儿童与老人。特别是2022年以来,VISA开启了三金工程——“金社工程—社区金融教育基地”、“金惠工程—乡村振兴有‘她’”、“金企工程--广东省中小微企业金融能力提升项目”,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开展金融教育系列项目,着力推动金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例如,“金企工程”项目,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为广东10000家小微企业开展综合性金融教育,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真正实现立足小微、服务小微,与小微企业相伴成长,探索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二是格莱珉美国的“实践+激励”模式。该模式要求从一位符合贫困条件的潜在客户开始,首先是找到另外四位思想相投、也想创办自己的小生意的同伴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参与金融培训项目,并开立一个免费的储蓄账户。尤其需要明确的是,五人小组并非是互为担保人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监督和帮助、共同成长的伙伴。在完成金融培训项目时,小组成员就可以获得第一笔微小额度的贷款。此后,格莱珉美国的员工每周会组织召开必须参加的中心小组会议,小组成员按周归还一部分贷款、进行储蓄,并与同伴交流创业情况、获得更多格莱珉提供的能力支持。不久,格莱珉美国通过将贷款及还款情况汇报给征信机构益博睿(Experian),帮助这些客户建立了信用记录。当他们在未来遇到突发情况需要紧急贷款时,良好的征信记录将提高他们应对冲击的韧性,达到“金融健康”的目的。格莱珉美国官网及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7月,其已经在美国23个城市服务了超过15万贫困女性,发放了超过75万笔贷款,并且在疫情开始后的2021年实现了自负盈亏,客户留存率为92%,贷款偿还率为99%。三是ING荷兰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模式。该模式服务的对象是欧洲地区使用ING的群众。当前即便在发达国家,金融不健康也是常见的。约一半的家庭艰难地维持着收支平衡,财务压力较大。研究其原因主要有对自身财务状况缺乏了解,财务知识及技能不足;难以找到方便高效的方式帮助自身维护金融健康等等。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提供信息(提供财务预测工具、发布财务相关视频、提供相关培训);提供创新(提供自动储蓄方案、开发数字投资顾问、智能储蓄提醒);加大参与力度(强化财务规划和咨询、长期培训项目、员工志愿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机构层面,提升资金的稳定性;提高客户忠诚度,使其更可能使用机构的其他产品。在客户层面:提升对自身财务状况的了解,更好地进行未来财务规划;培养储蓄习惯,提高抗风险能力;积累金融知识,通过运作自身资产获得财富。

综上国际案例分析可知,当前欧美地区在金融健康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帮助小微企业、普通群众保证收支平衡、完善信用信息、提高贷款可得性和做好财务管理等,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以上措施归根结底,都是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这其中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度微乎其微,整体高度也尚未达到国家战略层面。

(三)金融健康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缺乏金融“工具”。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以及个人财务重点和价值观等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会发生一次或多次变化。《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在应对相当于3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时,59.67%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问题,其他受访者需通过卖掉部分金融资产、借钱应对或无法应对。从重点群体看,60岁以上有42.59%使用过手机支付,老年人对金融数字化的适应能力存在不足,“数字鸿沟”等话题不可避免。

现阶段,高层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门立法缺失制约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高标准发展。此外,相关工作起步较晚,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念还有待强化。同时,金融文化具有社会文化与金融特性双重属性,但在应对一些社会现象时表现不够明显。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顶层设计方面仍需完善。

二是消费者尤其是普惠重点群体金融健康理念欠缺。被定义为“应对金融冲击能力”的金融韧性,是金融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居民的金融韧性现状并不乐观。CAFI曾针对微弱经济体展开金融健康评分,结果显示:疫情后,七成工薪阶层金融健康评分在及格线以下(73%的家庭入不敷出,53%的家庭应急存款、应急筹资最多能撑3个月),近半数小微企业金融健康评分在及格线以下(65%的企业自有资金只能维持3个月以内的正常生产经营,70%的企业表示存在资金缺口,58%的企业能借到的资金仅够维持不到3个月经营)。近年来,灵活就业人员、农户、新市民、小微企业等群体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灵活就业”的快递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快速增长。调研显示大部分对象具有受教育程度相对较弱、进城务工人员占比较高、收入不稳定等特点。此外,农户、小微企业、新市民等群体在生产生活、保险保障等方面“金融健康”表现不佳,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冲击,放大了该类群体的脆弱性。立足普惠金融发展,推进“金融健康”建设需要关注上述群体。同时,相关金融宣传教育方式和手段有待提升,大部分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尚不能满足或达到“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是金融机构负责任意识有待加强。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出于追求利润和稳健经营的动机,更愿意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提供给相对“优质、健康、安全”的高收入群体和大中型企业。而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石的广大“微弱经济体”,普遍具有“收支管理差、应急管理弱、缺乏有效抵押物和信用信息不足”等“先天不足”,极易被金融机构以“管理难、风险大、投入产出比低”为由拒绝提供贷款。金融产品本身所具有两面性的特质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传递十分必要,特别是在信贷和理财等重点领域,金融机构应让金融消费者了解其需同时承担风险与收益的现实。但在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针对性越来越强的背景下,“一切从简”“极致化供给”等不负责任的金融服务可能引发不良的金融行为,如缺乏金融能力而过度负债、炫耀性消费等,不仅会影响“金融健康”发展,甚至会引发循环债务危机。

四是非法金融活动扰乱金融市场健康秩序。金融骗局充斥消费者个人日常财务管理。征信修复、代理退保、电信网络诈骗等金融黑产,“托管造林”、“蚂蚁养殖”等金融陷阱,往往身披外衣,向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农村偏远地区等蔓延,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影响“金融健康”建设发展。《金融类电信网络诈骗分析报告》指出,金融类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呈现集中化趋势,调整利率退款诈骗、假冒金融App、注销校园贷、人工审核收费骗局等集中高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3. 4%的受害者被骗金额在5000元以上,甚至高达几十万。报告还特别指出,黑产市场存在专门提供逃避短信审核服务的黑产供应商,助长了诈骗短信传播泛滥。

四、金融健康建设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思考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普惠金融已由过去关注“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层级目标,也是检验普惠金融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这要求更加关注居民家庭和个人的金融状况,谋划和促进金融健康高标准建设,从而有助于提升个体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筑牢金融稳定和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就是要着力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对此,我们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提升专业性,持续拓展普惠金融发展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升级换代,积极倡导“负责任金融”理念和金融健康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主动破解发展当中的新课题,不断提升金融为民的新境界,把握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动态平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金融健康建设是一项集战略性、广泛性、公益性和持续性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全国亿万家庭的民生福祉,这就需要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专家智库以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当前我国金融健康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守护金融健康,关注金融普惠,任重而道远。下一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相信金融健康建设在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将大有可为。金融健康建设通过全面升级现有的普惠金融体系,从金融基础、金融稳定和金融保障三个方面,持续提升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服务深度和可持续性。具体而言,金融健康建设的理论路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向:金融发展基础的升级、金融环境稳定性的提升和金融服务保障能力的增强。

(一)坚持金融为民,注重顶层设计,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

从国家层面加快建立金融健康的政策总体框架,将金融健康建设确定为国家金融发展重要战略,将实现消费者金融健康明确作为政策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社会对金融健康重要性的认同度,自上而下、分层次制定金融健康发展规划,明确金融健康的目标、内容、管理和组织保障。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探索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构建促进金融健康的政策框架。注重研究探索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政策框架,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进金融健康建设,有力支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在顶层政策制定时充分结合目标群体金融健康的特征,加大金融健康主体性、差异化在衡量政策效应中应用,进一步提升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财务韧性,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通过优化城乡居民财务状况,助力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需求;通过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居民支出预期,要确保普惠金融重点人群获得必要、及时的基本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率,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守正创新,发挥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

金融机构要关注金融消费者的金融健康。要将业务开展与客户的金融健康结果紧密结合,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主动帮助其降低金融不健康的负面影响,要不断规范自身经营行为,规范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提供负责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服务要助力金融消费者实现金融健康,金融机构要主动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实现金融健康纳入业务乃至发展战略中,进一步强化机制和金融科技赋能金融健康的建设,要不断加强金融健康能力建设,围绕促进金融健康的内在要求,创新优化产品和服务,将金融健康理念融入产品设计,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服务全流程,使普惠金融从面向普惠群体更进一步落实到普惠个体,为普惠个体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每个客户的金融健康水平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支付、储蓄、保险、信贷、理财等各类金融服务,与其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精准匹配。

(三)坚持目标导向,注重行为监管,构建完善的金融健康体系

金融健康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应追求的结果。金融监管部门要探索将金融健康作为行为监管的核心目标之一,加快建立金融服务金融健康的效应评估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在金融健康建设中的支柱作用,将金融助力金融消费者实现金融健康由社会责任转为行为约束。一是不断健全金融健康教育体系。应在金融教育的顶层设计中有效融入金融健康理念,依托人民银行金融基础数据中心,建立政府管理、覆盖全民的“金融健康档案”。要以金融健康相关知识为主线,统筹开展集中性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持续开展金融教育基地建设,提升金融宣教的针对性,建立金融健康知识教育阵地化、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教育主管部门将金融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金融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金融健康教育终身学习机制,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培养其科学作出财务决策和适当选择金融产品的能力,从需求侧为消费者自我追求金融健康充分赋能,通过系统性、持续性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国民金融健康水平;二是不断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持续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制度,加强对供给侧的行为监管,依法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持续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合法保护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健康保驾护航。

(四)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协调,加强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良性互动

要推动金融健康与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稳定的相互促进。在货币政策制定中要适时将金融健康纳入考量范围,既可以发挥金融健康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又可以发挥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激励金融机构和微观主体作出有利于金融健康的行为,通过合理影响个体的资产(投资)、负债与消费而对金融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应充分通过金融健康建设增强个体应对风险事件的韧性,防范化解普惠金融领域风险,实现与金融稳定的相互促进;在风险监测和风险处置中充分考虑相关群体的金融健康状况,既要避免大量个体的金融不健康积聚形成金融风险的隐患,也要防止金融风险外溢而对大量个体的金融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五)坚持规范管理,注重固本强基,为金融健康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金融健康建设对金融服务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全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包括完整的法律法规制度、及时透明的信息披露、完整的信息传达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良好的金融发展基础是一个地区金融健康建设的根本所在。金融健康发展,需要将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与金融投资、信用系统、消费金融等金融服务环节相结合。加强金融健康理论研究,建立健全相关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积极普及金融健康观念。对消费者而言,应为其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对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创新成果,深化高效能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在有条件的范围内探索建立客户金融健康档案。

(六)坚持科技赋能,注重指标建设,为金融健康提供科学的衡量标准

金融健康建设需从宏观、政府、市场三个角度增加金融的稳定性。供给端层面,需要保障金融服务机构的稳定性,降低金融风险事件发生概率。需求端层面,需持续改善中小企业、弱势群体的财务状况,夯实金融发展的市场基础。因此,指标数据对金融健康的政策制定和批量化的“体检诊断”至关重要,应在现有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快探索构建金融健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可以借鉴吸收财务日记调查等国际先进的微观调查方式方法,将其与传统普惠金融调查结果相结合,使其在广度和深度上相互补充,为金融健康建设提供更全面的衡量标准和客观依据。加快建设金融健康常态化调查制度和监测机制。定期收集采集金融健康相关指标数据,建立金融健康数据库,编制金融健康指数等综合性指标,用于评估、监测金融健康状况演变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金融政策、调整政策框架提供数据保障。可考虑在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研究选取金融健康相关指标和统计口径,试点开展金融健康跟踪调查。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消费者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知识付费消费者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