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患者很难自主选择护工,护理质量也参差不齐,护工的资质认定、劳动权益等合理需求也难以满足。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批发”护工进医院的第三方——家政公司和护工公司。
家政公司:护工的“培训站”
家政公司是医院护工的主要来源之一,多以“接受新手”“系统培训”“包分配工作”为噱头,吸引想进医院当护工的人。记者在某招聘手机应用程序上填写“医院护工”的工作意向后,一天之内就收到了24个家政公司的主动邀请。
记者以应聘为由来到一家家政公司。“你想去医院做护工,在我们这培训4天然后考试,拿个护工证就行。”负责招聘的人解释说,“护工证”就是“养老护理员证”。随后,她拿出一份明码标价的各类培训课程介绍单:养老护理员4天1280元、医疗护理员7天2980元等。
但她让记者签署的却是一份“免费培训协议”,写着培训不收费、住宿费自理。1280元培训费,名目变成了缴纳4天的住宿费。不敢明收培训费的原因,是因为这家政公司并不具备培训资质,也没有资格举办考试。
面对记者询问为何能发证、发的什么证?这位工作人员语焉不详,只说“我们在考試中拍些技能实操的照片,上传给人力社保部门就行。”除了培训资质问题,1280元拿张证也并不实惠。拿北京养老行业协会举办的正规资质考试作对比,其收费仅人均310元,报考条件只要累计从事相关职业1年或学徒期满即可。
虽然拿证前必须交钱培训,但带证应聘的护工却不能直接去医院上岗。这位工作人员说,“就算有证,没有我们的认可和推荐,也很难进得了医院护工办。”她提到的“医院护工办”,就是护工进入医院的第二站:护工公司。
护工公司:护工的“中转站”
护工公司大多是人力资源、劳务服务公司,他们在医院经营着一间“护工办公室”,主要任务就是将家政公司护工、散护工以劳务派遣的形式成批送到医院、开展陪护服务。
记者走访了一个家政公司工作人员提及的“有合作关系”的多家三甲医院护工办,以家人需请护工为由进行咨询。“只能看你来办住院的时候谁正好待岗有空,没法让你选。”护工办的经理回绝了记者选护工的提议。当记者询问如果对分配护工不满意怎么解决,经理表示可以换人,但仍然不能自主选择。
收费方面,这家护工公司提供每天260元的一对一陪护,需要患者预付至少三天的费用。此外,患者还要额外负担护工的三餐费用。“没有基本工资,干一天才有一天的钱,实际到我们手上只有180元。”护工老赵说,“如果被投诉换人,公司就会扣我们的钱。”
从患者方看,护工公司挤压消费自主选择权,是为了提高护工上岗率、增加护工费收入;从护工方看,护工公司以超30%比例抽成、单方面克扣,即使多赚了钱也分不到自己头上。明明是花钱买服务,却引得双方都不满意,护工公司为什么如此强势?
记者查阅多家医院公示材料发现,护工公司需要承担交给医院的“管理费”成本。而且,在医院在与护工公司签协议时,约定了多项免责内容。纠纷过后,一些医院还会提高管理费作为对产生纠纷的惩罚。增加的管理费成本,最终还是被护工公司分摊给患者。
医院现状:患者不信任公司,好护工情愿单干
“我们患者也清楚,在医院交的护工费护工公司要抽成。”因病曾在北京多家医院手术住院的刘女士选择了“私人”护工李女士。李女士干护工这行已有十年,曾供职于一家护工公司,最终决定出来单干。她依靠患者推荐辗转于多家医院,以“家中保姆”的身份入院陪护,医院倒也不会强行阻拦。“既然干得好、能接到活儿,为什么要被公司抽成呢?又没有基本工资。”李女士认为,只有能力不足、指望公司包分配上岗的护工,才愿意长期留在公司。“患者如果体验不好,就会倾向于寻找病房口碑较好的私人护工。好的护工脱离公司单干,医院护工办也就越来越难以提供令患者满意的陪护服务。”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8.29 王瑶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