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有时 衔接有序
——基于幼小衔接的大班幼儿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2023-09-10 09:57蔡婷娴
名师在线 2023年14期
关键词:幼小幼儿教师调控

文/蔡婷娴

引 言

幼儿园是幼儿步入小学阶段、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前的成长过渡站。幼儿园生活节奏、教育内容和对幼儿的成长要求与小学截然不同。部分幼儿在初入小学时难免存在身心不适应。对此,幼儿园应与小学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以发展大班幼儿小学适应能力为目标,创设一系列贴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举措,增强大班幼儿升入小学的适应能力。《入学准备指导要点》指出:“要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地入学准备教育。”可见,在大班幼儿教育活动中,上述四项能力意识是教育的内核与目标。游戏是深化落实教育目标、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的有效教育形式。将游戏与幼小衔接教育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幼小衔接阶段大班幼儿游戏活动设计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幼小衔接阶段的大班幼儿游戏设计需注意遵循整合性原则。整合性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整合性、多方教育资源与教育机构的整合性两个方面。从前者出发,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需密切关注该游戏活动是否有过渡意义,是否有利于幼小双向衔接;从后者出发,幼儿教师可以从园本优质教育资源和小学部分教育资源展开考量,加强与小学、社会机构的合作,丰富大班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容和场景,助力幼小衔接。

(二)发展性原则

深度探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可知,大班幼儿的教育重点在于发展意识、品质、认知类学习能力,而非知识类学习能力。这要求幼儿教师在创设游戏活动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尊重幼儿当前发展水平,不在游戏中渗透小学知识内容,注意排查超标、超前学习行为,保护幼儿对学习、成长的积极情感。

(三)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游戏目标方面。大班幼儿的游戏活动应具备清晰的教育价值导向,以发展幼儿入学所必备的能力品质为主要教育目标,适度提升游戏挑战性,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勇攀高峰,独立思考。如此方能使大班幼儿游戏活动与中小班幼儿拉开差距,切实满足幼小衔接育人要求。

二、幼小衔接教育目标融入大班幼儿游戏活动的注意事项

(一)构建游戏与教育的内在关联

以助力幼小衔接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具有教育和游戏双重性质。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时需注意处理好教育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把握教育尺度,使游戏兼顾娱乐放松、舒缓身心的价值功能,又包涵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育人目标,达到双效合一的活动效果。

(二)构建形式与内容的内在关联

游戏的形式与内容是构成游戏活动内涵的横纵二维设计主干。高品质幼儿游戏的衡量标准不能流于表面,而应立足幼儿视域展开考量,助力幼儿与活动情境、材料、角色积极互动,顺利达到活动预期,收获育人效果。因此,幼儿教师需在游戏设计环节甄选游戏的形式与内容,使游戏形式、内容与教育目标契合,让游戏呈现形式与内容兼美的效果[1]。

三、基于幼小衔接的大班幼儿游戏活动设计策略

(一)混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指南》中将“社会”作为幼儿成长与发展必备的五维教育目标之一,并将之细化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方面。5~6 岁幼儿应有固定的友谊对象和积极的交际情感,应具备虚心求教、分享、友好相处等意识,热爱集体生活,对小学生活保持好奇心和向往。在以发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设计混龄式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与不同学龄幼儿相处、建立友谊关系的契机,锻炼幼儿在陌生集体场景中与陌生同伴交流的适应能力,为幼儿升入小学、建立新友谊关系、融入集体生活做好准备。从游戏形式角度出发,幼儿教师可以设计“大带小”或“随机组合”式游戏规则,人为建立陌生幼儿之间的交往链接。从游戏内容角度出发,幼儿教师可以设计躲避球、水枪及一些闯关类、接力类游戏,为幼儿创造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机会。幼儿教师可以从情境角度出发,借助多元环创设计、游戏材料创设游戏情境,以陌生新奇的游戏场景锻炼幼儿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发展[2]。

例如,在幼儿园“袋鼠跳跳跳”主题混龄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户外活动区域和丛林游戏场景,在场景中投放大小麻袋、袋鼠耳朵头饰、呼啦圈和终点线等道具,按照“大带小”对幼儿进行分组。游戏规则要求大班幼儿和小班幼儿以“袋鼠跳”形式跳跃前进,接力完成小组竞赛游戏。在小班幼儿跳跃过程中,大班幼儿可以在旁帮扶、指导,完成速度最快、配合度最高的小组获得胜利。在混龄竞赛游戏中,大班幼儿不仅要管理个人游戏行为,探究游戏技巧,还要注意照顾小班幼儿的感受,与小班幼儿积极沟通游戏技巧,分享游戏经验。这一过程能充分锻炼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使大班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迈出交流的第一步,主动适应陌生的游戏伙伴与环境。通过混龄游戏,大班幼儿的集体适应性和个体交际能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由此可见,混龄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音乐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我调控能力

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可以理解为幼儿为达成某一目标,对个人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调节的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大班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主要体现在情绪调控、行为调控两方面。音乐游戏对幼儿行为调控和情绪调控均能产生有效影响。从心理发展角度出发,大班幼儿正处于情绪波动起伏大的阶段,易受负面情绪影响阻碍学习、游戏目标的实现,且负面情绪也会对集体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幼儿适应小学集体生活。音乐具有疗愈情感、舒缓情绪、活化氛围等功能。幼儿教师可以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有效调节幼儿情绪并向幼儿渗透“利用音乐调节情绪”的情绪管理方法,强化幼儿自我调控能力。从行为调控角度看,音乐游戏包含歌唱、舞蹈、律动等方式,包含大量肢体动作与节奏元素。幼儿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节奏锻炼幼儿行为调控能力,引导幼儿在律动游戏中“跟拍”律动,依照音乐节奏变换肢体动作。幼儿能在游戏中自主发现律动规律、问题,并对个人行为进行微调和控制。简而言之,音乐游戏与幼儿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目标存在天然契合度。教师为大班幼儿设计音乐游戏,有助于幼小衔接教学目标的落实[3]。

以幼儿园大班“动与静、走与停”主题活动为例,本游戏活动以音乐旋律、节奏为幼儿动静活动的信号,旨在锻炼幼儿自我调控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童话《做朋友》创编儿歌,请幼儿围成一圈,边拍手跟随音乐律动,边绕圈行走。当唱到“猫和老鼠做朋友”的“做朋友”时,小朋友要停下脚步,等待节拍;当唱到“万万不可骗朋友”一句时,幼儿要原地踏步,有节奏地摆动小手。音乐欢快,富有感染力,律动动作简单易做,趣味律动游戏能唤醒幼儿快乐情绪。教师可以向幼儿渗透“心情不好唱首歌”的观念,让幼儿自主排遣不良情绪,树立自我情绪调控意识。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播放《有一只飞鱼》,该曲目的节奏随着情境的推进逐渐加快,能有效锻炼幼儿的行为调控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在越来越快的音乐节奏中做指定动作,使幼儿的行为调控能力在音乐游戏中得到发展。由此可见,音乐游戏设计有助于幼小衔接教育目标的落实。

(三)体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专注与坚持能力

专注与坚持能力是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所必备的能力品质。小学阶段学习任务更重,单次学习时间更长,对幼儿专注与坚持能力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幼儿若想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就需在幼儿园阶段培养不易受外界刺激干扰的专注力和遇到困难挑战不气馁、不沮丧、不言放弃的坚定品质。专注与坚持能力是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内涵。在大班幼儿幼小衔接教育阶段,幼儿教师可以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体育游戏活动,结合分层游戏标准,为幼儿设计贴合“最近发展区”的体育游戏目标,以趣味挑战锻炼幼儿愈挫愈勇、坚韧不拔的品格。幼儿教师可以选择技巧类体育游戏或耐力训练游戏,培养幼儿专注力,鼓励幼儿有意识地延长个人专注时长,锤炼专注思维品质,为升入小学做好心理、能力准备[4]。

例如,在幼儿园大班“跑酷”主题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布置户外大型运动游戏场景,布置防摔垫、海绵板、双杠、硅胶平衡木、跑酷架、曲面地障、攀岩坡、组合梯形跑酷地障等儿童游戏材料。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指导大班幼儿进行分层式难度动作挑战游戏,为幼儿渗透不同器材的游戏方法,锻炼幼儿攀爬、平衡、协调能力。幼儿的体能与理解能力有限,在面对难度较大的挑战时,常打“退堂鼓”。对此,幼儿教师要在旁指导,及时践行赏识教育,鼓励幼儿的挑战行为,锻炼幼儿耐力,使幼儿在挑战性游戏中锤炼坚韧品质。幼儿教师还可以为幼儿设计平衡木竞赛游戏,请多名幼儿协同挑战,平衡时间最长的幼儿获胜。该游戏能引导幼儿将专注力聚焦于身体平衡行为,有效延长幼儿专注时长,对发展幼儿专注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角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培养旨在让幼儿顺利适应班级生活,自主遵守小学秩序。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具有组织化、集体化、纪律化特征。具备较好规则意识的幼儿能快速融入集体。对此,幼儿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类游戏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角色扮演类游戏依托特定游戏情境、场景、背景,能强化幼儿规则体验,使幼儿对特定场景和相关规则秩序产生关联思维。幼儿教师可以将小学生活场景作为角色游戏的主题情境,使游戏教育目标更具指向性。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带入小学生角色,以小学班级教室为参照布置活动区域,引领幼儿在模拟空间内探索小学生活规则,组织规则类游戏,强化幼儿规则意识。幼儿园还可以与就近小学合作,组织“小朋友入校园一日游”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小学生活场景中扮演一日小学生,直观感知小学生活中的规则,建立积极的小学初印象。

以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入校园”主题游戏活动为例,幼儿园可以与就近小学合作组织小学参观活动,为大班幼儿发放小学生一年级校服和红领巾,请幼儿、幼儿教师与家长入校参观。在一日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小学提供的空教室,为幼儿设计“丁零零,上课了”的游戏,以上课铃、下课铃为信号,建立幼儿对上课、下课时段的秩序感和规则意识。在反复游戏训练互动作用下,幼儿能对铃声作出反应,将上课铃与课堂秩序规则关联,快速进入课堂状态。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小学校园的公共空间,组织幼儿进行指令游戏,锻炼幼儿对教师教育指令的反应。游戏可以采取积分制,指令包括手牵手、排成两队、靠右通行、围操场小跑等。幼儿能在多彩的小学集体生活体验中感受不同场景、不同学习活动中要遵守的多样化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对小学生活产生积极的初印象。角色扮演活动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幼小衔接教育的落实。

结 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阶段为大班幼儿设计游戏活动时,可以从幼儿幼小衔接必备的能力品质角度出发,从多元化游戏分类中选择适合的游戏类型,达到游戏形式与内容兼美、娱乐与教育并举的活动效果。幼儿教师可以运用混龄游戏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运用音乐游戏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以体育游戏培养幼儿专注、坚持能力,以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指向性强的游戏类型和内容能为幼儿能力成长提供发展契机,助力幼小衔接。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教师调控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如何调控困意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