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珂
种源农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是上海市现代农业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更是提高金山农业用地产出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金山区将特色种源的保护与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加速原创优品良种培育,全力建设种源农业示范区,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崛起”。
金山区善于整合中央、地方各类政策,重点扶持本土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加强重大应用价值功能基因的发掘,加大对本地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如“枫泾猪”种质资源保护,成功申报2022年市科技兴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金山蟠桃、亭林雪瓜、枫泾猪、金山鲫等150份农业种质资源被收集存档在2021年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库;蟠桃研究院精心选育了玉露、金霞早油蟠、申华等优势品种;廊下万亩粮田实验的优质节水抗旱稻(NY/T2862-2015)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水稻生产机械化率达98.26%,每年筛选超50个蔬菜新品种,拳头产品结球生菜种植面积占全市90%;探索“生菜-节水抗旱稻”轮作模式,种植节水抗旱稻新种源“八月香”,助力绿叶菜市场供应,增加亩产效益。
金山区探索加强同上海农科院、交大农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对水稻、蔬菜、瓜果、畜禽等新品种的引进或选育力度。探索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新模式,加快农业科技孵化器、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有机衔接,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如在地方政府牵头下,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黄建春团队与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展双孢菇新品种选育,经过长达5年的反复试验、测验,将于今年8月示范栽培新品种K6,有望改变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菌种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我国双孢菇产业发展解决品种瓶颈问题。
近年来,金山区依托“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的农业全产业链优势,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产品加工产销体系,持续优化农业营商环境,积极引进优势种源企业。如新引进的上海翰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优质种苗高达7000万株。全区已引进爱索特凤梨组培、申漕虾苗繁育、光明乳业种奶牛基地等10余个种源项目,涉及苗圃、畜禽、水产等领域,年产值达2亿元,解决本土就业500余人。
金山区创新水稻插播喷技术落地应用,示范面积超1.1万亩,有效解决了水稻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带来的除草难题。廊下京东方蔬菜智联植物工厂成为全市率先实施“AI+”智慧农业的典型,在思瑶等“田间实验室”示范推广绿叶蔬菜高效茬口、绿色防控、新型栽培模式;在九丰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开展设施茄果类蔬菜智能化生产技术研发和示范;在联中食用菌合作社开展三次发酵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秸秆废弃物利用难问题,工厂化双孢蘑菇较传统生产年循环周期增加10倍、年产增加40倍;开展蟠桃、葡萄示范机械化操作、省力化机械化栽培技术,建成2个果园机械化示范点;申漕特种水产公司应用先进的罗氏沼虾工厂化育苗技术控制体系,年产罗氏沼虾10亿尾。
金山区种源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政策聚焦、数字化引领、人才支撑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种源农业发展尚处于攻坚阶段。
种源农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制定力度不足,尚未形成推进种源农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如有些部门因多种原因,能级发挥不够,政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特别是种源种业项目倾斜不够。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为代表的种源农业主体发展滞后,创新能级不足。金山虽然拥有1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84家科技示范基地,但未能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本土种源企业集群,虽与上海交大、上海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了工作团队,但合作模式、创新工作等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金山区对种源农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制定力度不足,尚未形成推进种源农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如产业链上的科研、生产、推广、经营各环节分属不同的部门,未能形成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来配置的种源产业开发经营模式,更没有形成适合金山本土特色的“科研为生产经营服务,经营回报科研”的良性循环机制。近年来,金山基地先后培育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节水抗旱稻、能有望终结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菌种依赖进口历史的双孢蘑菇新品种K6等,但还存在着种业产业规模不大、种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以及种业发展缺乏规划、资金、政策支持等问题,难以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松江大米”“南汇水蜜桃”“马陆葡萄”等全市知名农产品品牌相比,“金山岛大米”“金山蟠桃”“施泉葡萄”等品牌尚未真正体现“叫得响”“打得出”的发展成效。
示范化的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有待挖掘和建设,智慧农业项目前期投入较大,短期见效慢,新系统、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农业设施现代化水平不高,近三年全区财政扶持建设的高标准温室大棚面积仅1260亩。点甜农业机器人、京东方后稷公司等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亮点、树立了典型,但仍无法以点带面推动优势主导产业的智能化应用。尤其是数字化销售和乡村治理的支撑作用未充分发挥。“金山味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初具雏形,但仍存在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品牌推广程度低、品牌文化塑造滞后等问题。在“智慧村庄”平台建设上,存在各类平台整合不畅、应用场景不多、基础配套不完善等问题,目前“智慧村庄”平台仅覆盖23个村,距离“全域覆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金山本地务农人员匮乏,尽管金山区积极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40岁以下仅有5%。农二代所占比例较低,如何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特别是聚焦种源农业依然是个课题。金山种源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新型经营主体以农村能人和种养大户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专及以下学历占89%,缺乏现代科技知识,对种源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有限。体制内农业技术人员受区级科研经费使用束缚,项目申报积极性整体不高。除此之外,国内外高端人才短缺,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金山乡村振兴特殊的人才政策,但科研人才梯队尚未形成,农业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不足,如基因编辑育种、全基因组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门槛高,需要顶尖专家主持科技攻关,缺乏一定数量的这方面的人才。
金山区落实种业产出倍增计划,应结合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做好种源专业专项规划。
一是强化种源资源供给。盘活经营性建设用地,特别是在种源资源开发利用中,持续探索形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模式,制定《金山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办法》等文件,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二是保障财政优先支持。每年在确定扶持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时,应考虑适当向种源农业倾斜,如建立投资种源保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增强金山蟠桃、亭林雪瓜、枫泾猪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要帮助种业企业扩大融资通道,对种源农业龙头企业要提高放贷额度,鼓励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资本;引导发展潜力大的种业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具备条件的种子企业上市募集资金。三是压实乡村振兴工作责任。由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从组织部、生态环境局等单位抽调业务工作人员,组建专业的乡村振兴协调机构,特别是种源领域方面要建立责任到人的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农业农村的各项指标。
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金山蟠桃、亭林雪瓜、枫泾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增强以上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二是吸引种源企业落地。创建联中蘑菇、施泉葡萄等农业孵化器,举办国际种源大会,吸引优势种源企业入驻。如新引进的翰益农业科技公司,从事蔬菜瓜果花卉种苗工厂化生产,年产优质种苗7000万株。三是打造优势种源创新平台。以廊下镇为核心,做强爱索特凤梨组培、申漕虾苗繁育、光明乳业种奶牛基地等种源项目,打造引领长三角的生菜创新展示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水抗旱稻全球种源策源中心。四是成立“金山现代种源农业示范基地”。这座示范基地融种源研发、展示示范、人才培养、会展交易等于一体,建设成为上海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种源农业策源地。建议其设立在上海湾区科创中心内,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可进一步吸引国际国内现代种源农业巨头、种源农业科研机构和种源农业企业头部公司来投资创业,成为国际国内种源农业发展的集聚区。
一是示范基地智能化建设。依托金山农业研发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示范。如进一步支持枫泾镇九丰农博园打造“蔬菜无人农场”;进一步支持廊下镇深化双孢蘑菇“K6”新品种优化、智慧农田和智慧菜田建设;进一步支持吕巷镇蟠桃、葡萄的省力化栽培技术示范等。二是对接1号店等电子商务平台,开设优质农产品金山馆。如“蔬菜无人农场”、双孢蘑菇“K6”新品种优化、智慧农田和智慧菜田建设、蟠桃、葡萄的省力化栽培技术示范等种源优质资源,打通线上线下实现农产品直销,组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博览会,开展金山品牌农产品和金山味道区域公用平台推介,进一步提升购销水平。
一是聚焦高精尖农业人才,与上海交大、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互派科技人员挂职锻炼方式培育科技人才,一流专家来金山做项目、技术指导等;与中侨职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建立联合培养种源推广学生联动机制,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力量。二是培育本地种源科技人员,鼓励农业技术部门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制度,赋予更加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权限,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开展种业人才素质提升行动。提高站位标准,综合长三角地区品种资源与科研优势,持续开展种源科技合作与交流。结合本地主导种业发展需要,加强本地农技部门、种业主体与种源相关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等的合作交流,组建种源科技联盟,做实种源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服务,通过定期举办种源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交流活动,面向国内外提供特色种源科技服务,不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