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伟芬
松江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贯彻落实陈吉宁书记“松江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出新路”“全力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建设,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不断完善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基层实践,努力走出一条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全国第一,乡村振兴进步指数连续四年名列全市前列,乡村振兴满意度第三方测评连续四年全市第一,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一是耕地保护责任。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区、镇保护耕地共同职责,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分梯度系统实施耕地保护管理,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规划上,完成新202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并同步落实“十四五”期间市级交通、市政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方案的衔接,共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空间19.82万亩。质量上,探索实行符合松江实际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提高耕地地力。实行“一茬一养”耕作制度,培肥地力;实行种养结合(水稻+生猪)家庭农场模式,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率先推出全国首个耕地质量保险,将“逆向赔付”转变为“正向激励”,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管理上,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存量违法用地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结合巩固深化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成果,组织开展“大棚房”问题回头看,坚决杜绝反弹回潮现象。
二是种业振兴责任。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抓好农业“芯片”。围绕现代种业发展,立足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粮食方面,组建上海松江区水稻研究所,建立水稻品种提纯复壮基地,成功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水稻新品种“松早香一号”“松香粳1018”,成为上海市极具影响力的优质稻种,累计推广面积40多万亩。2022年,选育出“松香粳1855”新品种,成功通过上海市审定。果蔬方面,成立上海市梨研究所,研究和推广仓桥水晶梨栽培管理技术,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松江兰花茄成功入选“上海市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名录(第一批)”,并申报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水产方面,建有全市唯一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年产团头鲂“浦江1号”优质鱼苗2亿尾,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超25万亩。开展中华绒螯蟹良种“江海21”推广,创建中华绒螯蟹绿色示范基地4个,成蟹良种覆盖率75%。
三是“米袋子”“菜篮子”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粮食平均亩产572公斤,继续位列全市第一,十五年如一日扛稳粮食生产安全重任的做法,得到国务院领导和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领导批示肯定。压实菜篮子区长负责制,落实常年菜田面积8660.5亩,绿叶菜核心基地面积3005亩,超额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生猪产能稳步提升,存、出栏量均位于全市前列。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多方协调保障春耕春种,全力解决人员复工复产、农资供应等堵点难点,率先超额完成15.17万亩水稻播种任务;多措并举保障农产品供给,推出40余个直供社区套餐,其中“18元6斤蔬菜助农帮困平价套餐”获得市民广泛好评,并在全市推广。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深入开展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全区绿色食品认证率达47.27%,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营造绿色环境。坚持“软件”“硬件”两手抓,制定出台粮食生产环境保护补贴办法,推进粮食生产补贴由“补过程”向“补结果”转变;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等多种绿色生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创新绿色技术。种植方面,创新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水稻亩产比全区平均水平增产12%,化肥减量30%。养殖方面,建立河蟹生态养殖“松江模式”,有效预防河蟹病害发生,河蟹品质显著提高。培育绿色产品。坚持守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不断提升绿色农产品企业质量。松林猪肉成为上海首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生猪企业。
二是探索特色发展。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实现乡村多元价值发展目标,加强乡村特色产业顶层设计,打造食味稻米、绿色蔬菜、特色瓜果、都市花卉、优质畜禽、健康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松江大米、松林猪肉、黄浦江大闸蟹、仓桥水晶梨、古松黑山羊等优质农产品屡获国家、市级奖项。蔬菜方面,探索出种养结合、“稻+秋冬菜”、“小番茄+绿叶菜”等多种高效模式;花卉方面,依托叶新公路花卉产业片区建设,全力打造对标国际、全国领先、全市一流的花卉产业集聚区;水产方面,黄浦江大闸蟹养殖面积占比进一步提升,连续十二年获“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连续七年获最佳口感奖。
三是推动规模化发展。做精稻米全产业链。依托家庭农场,创新培育组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形成“抱团联合发展”模式,不断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全区已培育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14家,累计带动家庭农场800户,带动营销面积9.8万亩,实现“1+1>2”的合作效应。做实生猪全产业链。依托畜牧业龙头企业松林集团公司,建设了从母猪繁育、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了以“公司+农场”布局种稻与养猪相结合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目前,全区建成种养结合场91家、规模化养猪场5家,占全区生猪上市总量的90%以上。做优蔬菜全产业链。积极培育蔬菜企业发展净菜加工和配送业务,推动优质蔬菜产销一体化,助力蔬菜产业发展向品牌化高端化迈进。位于曙光村的丰桧净菜加工基地,通过与周边村联动发展,不断提高优质蔬菜产量,为海底捞、左庭右院、东方航空等知名品牌企业提供鲜食净菜,每月可生产加工蔬菜1400余吨。
一是抓好两个示范村建设。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要求,陆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目前,已成功创建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正在建设中,示范村的比例位居全市前列。把好遴选关。严格把握遴选条件,确保在发展上符合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的定位,在布局上形成连片发展的态势。把好建设关。按照“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工作要求,高标准制定“一村一策”,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高度重视产业注入,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比如黄桥村探索“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入股”的发展模式,南杨村探索“土地入市+创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东夏村依托本土资源,形成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等,进一步保障了示范村的建设质量。把好验收关。严格按照目标要求,着重考察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情况,把示范村建设成为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特色鲜明、示范效果明显、带动辐射力强的可复制可推广建设样本,切实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是抓好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农民签约6664户,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5000户指标,推进工作连续多年位于全市前列。在推进方式上,遵循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启动初期,通过政策宣讲、入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征求意见建议并充分吸收,因地制宜形成农村平移归并、进镇上楼和宅基地有偿退出的工作方案,让广大农民自主选择,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在操作路径上,坚持资金基本平衡原则。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即市区财政补一点(通过宅基地节地平衡)、镇里贴一点、农民出一点,实现资金平衡。在未来规划上,秉持和谐共生发展原则。持续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凸显村庄肌理和江南文化风貌,形成泖港黄桥村、叶榭井凌桥村等高品质相对集中居住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进一步提升。
三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聚焦村容风貌提升、生态系统治理、乡村景观美化等方面,启动新一轮优化提升行动。坚持项目化推进。坚持工作项目化、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工作原则,各村制定一村一方案,明晰目标、锁定项目,做到挂图上墙、按图推进。加强政策保障。先后制定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工程实施意见、优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多个重要文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相关单位涉农条线资金,确保资金集约使用。从整治阶段的2000元/户提升到优化阶段的6000元/户,推动农村环境面貌切实向“干净、整洁、有序、美丽”转变。引导农民参与。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农宅”“星级家庭”、环境卫生光荣榜、红黑榜等系列活动以及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提升广大村民参与度,增强村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职业农民持续增收。一方面,不断深化家庭农场发展,通过拓宽发展机农一体、种养结合、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等途径增加收入。2020年至今,培育的14家稻米联合体带动销售大米约3.2万吨,销售额超3.4亿元,联合体家庭农场每亩增收360元,种田收益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全力打造培育松江大米品牌,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家庭农场实现增收。扶持非农就业稳增收。支持浦南企业大龄稳岗,对吸纳大龄劳动力每人每月给予600元的社保补贴。鼓励本区农村户籍劳动者跨区或跨镇实现企业就业,给予每人每月市级或区级补贴。录用本区农业户籍大龄富裕劳动力、困难农户就业帮扶对象就业并缴纳本市社会保险费,企业可享受社会保险费补贴每人每月600元。深化农村改革促增收。全面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监督,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完成31幅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累计投资11.76亿元,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发展。截至2021年底,改革后全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收益累计分红27.31亿元,2021年实现分红3.72亿元、人均分红747元。农村综合帮扶实现全覆盖,聚焦7个涉农镇42个经济相对薄弱村的“造血输血”功能,出台“1+3+5”9个农村综合帮扶政策文件。组建综合帮扶工作运行平台公司,加大资金投入,自项目建成以来保持每年5.5%固定收益回报,至2022年累计收益达6562.33万元,实现了对生活困难农户的可持续全覆盖。
二是促进民生改善。持续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提升,推广松江特色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已建成乡村养老示范睦邻点193个,幸福老人村2个。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加强,推进乡村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五项标准”达标率100%。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村卫生室统一纳入社区卫生中心管理,实现2名以上乡村医生配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所有村居均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并配套“四室一厅”功能空间。
三是促进乡村治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发力。积极探索积分制、清单制、数字赋能等治理方式,开展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培育。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将法治乡村建设与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紧密结合,实现全市唯一的全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全覆盖。乡风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体系,完成率达100%。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新时代好家风好家训建设等活动,涵养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一是财力保障。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加大乡村振兴领域投入力度,2022年,松江区一般公共预算用于农业农村投入约为64.1亿元,同比上年增加5.73亿元,增长9.81%。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能力提升、农村综合改革支出、高标准农田菜地、农机库房维护提升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转移支付分配机制,继续加力支持浦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将区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水平由2亿元提高到3亿元,使年度区财政一般转移支付基数由8亿元提高到9亿元。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稳步提高土地出让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2022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支持乡村振兴13.03亿元。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优化资金配置。
二是物力保障。落实乡村振兴用地,共安排用地指标26.98公顷用于乡村振兴项目,占总量的24.1%,其中,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占5%。优化乡村用地布局、提高用地效益、优化审批监管,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盘活乡村房地资源,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房屋等农村建设用地房屋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产业。有序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出让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腾挪空间用于支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集体土地入市地块已出让8幅,总面积14.48公顷,出让金收入4.38亿元。
三是人力保障。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选派优秀大学生支持农村发展。自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招录“三支一扶”大学生51人,其中27人安排到各镇,投身乡村建设。制定出台松江区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选拔工作政策,选拔培养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农业科技带头人。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强招才引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海外留学人员、民营企业家等投身乡村创新创业。启动松江区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选拔工作,鼓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