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文
(山西中煤平朔北岭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朔州 038500)
大断面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是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难题[1]。北岭煤矿4 号煤及泥岩顶板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2],开巷后围岩煤体破碎,巷道掘进及后期服务中易发生冒顶和片帮等事故[3],巷道的安全掘进与维护存在难度大、安全性差等问题[4]。弄清巷道破坏机理,提出符合大断面软岩巷道工程条件的支护参数,是实现围岩稳定控制的有效路径。
已有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参考和基础,由于大断面软岩巷道赋存复杂,采动影响剧烈,需要深入研究[5]。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工程类比、数值模拟的方法,提出大断面软岩巷道承载结构和控制机理,设计出适合北岭煤矿的支护方案,为软岩巷道支护提供理论支撑。
北岭煤矿4#煤层平均厚度10.1 m,倾角3°~5°,普氏系数f=1.7,外生裂隙发育,405 工作面运输顺槽埋深180~90 m。直接顶为泥岩,厚度为1.1 m,普氏系数f=2.3;基本顶为含砾粗砂岩、泥岩、砂质泥岩互层,普氏系数f=4.7。4#煤岩层完整性差,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承载性差,具有软岩属性。405 工作面运输顺槽断面为矩形,巷道宽度为5.2 m,高度为3.5 m,沿煤层底板布置。
软岩巷道开挖后围岩自承能力差,实施锚杆索支护,巷道围岩、煤柱和锚杆索支护形成锚固承载结构。如图1。
图1 锚固承载结构示意图
开挖后应力重新调整,巷道围岩分为破碎区、塑性区和弹性区,打设的锚杆索作用于破碎区、塑性区和巷道围岩形成了锚固结构,使得围岩破碎后的残余强度(δ、E、C)大大提高。针对巷道围岩“小结构”采用主动锚固控制,使锚固体能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具体说,打设锚杆形成浅部承载结构,打设锚索形成中深部强化结构,强化围岩强度和完整性,形成浅部-中深部一体承载结构,提高围岩抵抗剪切、拉伸破坏能力,减少巷道软弱围岩承载失效和支护体变形破坏。
顶锚杆为Ф22 mm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筋,长度2.4 m,采用W 钢护板(厚度×宽度×长度=4 mm×280 m×450 mm)[6]。
锚索为Ф17.8 mm,1×7 股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长度7300 mm,钻孔直径28 mm,采用一支K2335 和两支Z2360 树脂药卷锚固。
帮锚杆:正帮采用玻璃钢锚杆,Ф18 mm,长度为1800 mm;副帮采用圆钢锚杆,Ф18 mm,长度为1700 mm。
2.1.1 模型的建立
如图2(a)所示,按照表1 参数建立模型,尺寸长×宽×高=50 m×30 m×50 m,巷道中线两侧各25 m 保护煤柱,沿巷道轴向掘进30 m[4],如图2(b)所示。平衡后,实施开挖和支护,支护材料的力学参数见表2。
表1 4#煤岩层力学参数
表2 锚杆、锚索力学参数
2.1.2 模拟方案
本次分析综合考虑锚杆锚索间排距对支护效果的影响,提出设计方案见表3。巷道总长30 m,每次开挖5 m,分6 步开挖。
表3 初始方案设计 m
围岩塑性区如图3,可知顶板锚杆间排距越小,支护密度越大,顶板围岩塑性区向深部发展的越少。各个方案中,巷道表面围岩发生剪切破坏、张拉破坏,深部发生剪切破坏,调整锚杆(索)的间排距可以改变巷道浅部围岩的破坏次数和破坏形式。
图3 巷道塑性区分布
如图4,在水平方向(巷道)从浅部到深部呈现应力降低区—原岩应力—应力升高区—原岩应力的变化[4]。由垂直应力分布(图5),方案1 中最高垂直应力为6.219 4 MPa,方案5 为6.113 8 MPa,为原岩应力的2.01 倍。
图4 巷道水平应力分布
锚杆索的间排距增大,支护密度减小,巷道顶板垂直方向上应力降低区域增大,顶板表层岩石强度损失越严重。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支护密度可以改变围岩垂直应力分布特征,使围岩避免出现拉应力破坏[2]。可知,方案5 较为合理。
按方案5 在405 工作面运输巷进行工业性试验,布置测站对巷道变形进行监测。
由图6 可知,测站处巷道变形特征主要为两帮挤出,顶板变形较小,巷道表面位移在掘进初期变形较小,10 d 后变形速率加快,监测50 d 后变形趋于稳定,变形速率降低,监测期间(210 d 左右)两帮及顶底板移近量最大分别为398 mm、269 mm。
1)大断面软岩巷道围岩强度低、承载性差,实施锚杆索支护,提高围岩残余强度,形成锚固承载结构,实现围岩稳定性控制。
2)适当提高支护密度,可以减小围岩破坏范围,避免出现拉应力,减少软岩巷道围岩剥离和脱落,从而保证围岩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