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芳,彭孝天,彭 浩,杨阿建
(1.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89;2.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1816)
飞机燃油箱气相空间存在空气与燃油蒸气的混合物,严重威胁着飞行安全[1-2]。机舱安全研究技术小组对1966—2009 年全世界3 726 起民机事故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共有370 起事故与油箱燃烧爆炸有关[3]。因此,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FAA)和美国国家运输安全部(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NTSB)均认为惰化技术是抑制油箱燃爆的有效手段,并颁发了适航规章,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点火源(SFAR88)和可燃蒸汽体积分数,以减少运输类飞机燃油箱可燃性(FAR 25.981)[4-5]。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CCAC)也制定有类似的适航规章(CCAR 25.981-R4)[6]。
燃油箱惰化技术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被动式是指将网状铝合金或网状聚氨酯等材料填充在油箱内部,燃烧发生时,通过抑制火焰传播速度来防止油箱过压和爆炸[7-8];主动式则是利用Haoln、富氮气体或CO2等惰性气体,置换出油箱气相和燃油中溶解的O2,通过降低油箱气相空间O2体积分数来达到防火抑爆目的。目前,应用最广的是机载中空纤维膜制氮惰化技术(Hollow Fiber Membrane On-Board Inert Gas Generation System,HFM-OBIGGS),其基本原理是将空气预处理后通入中空纤维膜,将O2与N2分离,富氮气体流入油箱进行冲洗惰化,该技术在B320、B747和C919等机型上均得到应用[9-10]。但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该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膜丝易堵塞、分离效率下降快、寿命短;2)要求膜入口气体压力高,不能应用在引气不足的机型(如直升机)上;3)大量燃油蒸气被排出油箱,污染环境[11-12]。
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新型的惰化系统,如吸附惰化[13]、冷却惰化[14]、催化惰化[15]等。其中,催化惰化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HFM-OBIGGS 的下一代燃油箱惰化技术[16-18]。目前,美国Phyre公司已基于催化惰化的原理制造出样机,并于2011年在A-3攻击机的油箱进行了试验[19]。结果表明,这种惰化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惰化速率快,启动后5 min内就可将油箱上部气相空间O2体积分数从21%降低至2%,而HFM-OBIGGS 则需20~30 min;2)体积小、质量轻、耗能低;3)燃油蒸气被消耗,环境污染小[20-21]。
燃油类型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的影响非常大[22-23]。由于燃油蒸气是反应物,不同燃油的燃油蒸气密度不同、组分构成也不同[24]。如国外在进行耗氧型惰化实验时,使用的燃油为JP-8,其燃油蒸气压仅为0.6 kPa,但其催化反应温度高达250°C。而对于国产RP-3 和RP-5 燃油,燃油蒸气压高达6 kPa 和13.84 kPa,氧化反应剧烈,催化反应器有可能会产生飞温,使得整个催化反应不可控。除此之外,当燃油蒸气分压非常高时,从油箱抽吸的混合气中的O2也可能仍不足以支持燃油蒸气完全催化氧化,从而影响惰性气体的生成量。而在反应器进口补充一定的外部空气,一方面可以稀释燃油蒸气体积分数,防止飞温产生,另一方面也为燃油蒸气催化氧化反应提供足够O2,并提供更多的惰性气体,从而提升惰化效率。但增加补气的同时,进入催化反应器的气体流量变大,预热耗功以及反应后气体的冷却量也将增加。因此,惰化系统中是否需要补气以及补气量如何确定须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鉴于此,本文在一些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带补气的催化惰化系统模型[25],研究了在不同催化效率下,补气对惰化系统的影响和补气比的确定。
带补气的催化惰化系统流程及主要部件前后气体流量关系,如图1 所示。抽取燃油箱气相空间混合气与补气混合后流入电预热器中,加热至反应温度进入催化反应器,反应后形成主要由CO2、N2构成的惰性气体,混合惰气流经冷却器脱除水分后被注回油箱与上部空间气体混合,从而降低气相空间O2体积分数,达到惰化抑爆的目的。
图1 催化惰化系统流程示意图Fig.1 Schematic flow chart of catalytic interting system
本文研究内容基于如下假设:
1)燃油是由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组成,本文假定其分子通式可表示为CaHb,且不考虑燃油分子中所存在的O、S、N等微量元素;
2)不考虑油箱与外界的传热影响,认为油箱温度恒为40°C,基于自持式催化燃烧特点,认为进入催化反应器混合气体温度为150°C,反应后温度为200°C;
3)忽略管道阻力;
4)认为H2O在冷却器中能被完全脱除,且外界补气是干燥的;
5)气相混合过程瞬间完成,而气体在燃油中逸出和溶解过程按照非平衡关系考虑;
6)惰化过程在地面进行,且燃油蒸气分压始终按饱和蒸汽压计算。
在催化反应器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考虑即使反应器中O2过量,燃油蒸气也不可能被完全氧化成CO2和H2O,因此定义催化效率ηcat为:
式(2)中:ṅcat,o,F、ṅcat,i,F分别为催化反应器进出口燃油蒸气的摩尔流量,mol/s。
定义补气比ra为外界补气流量ṅ2与油箱出口气体流量ṅ1之比:
式(4)中:CV为反应气体的平均比热,J/( mol·℃);T0、T1和T2分别为环境温度和反应器前后气体温度,℃。
若式(5)成立,则参与反应的O2充足,催化反应器内消耗的燃油蒸气量按式(6)计算;否则,按式(7)确定。
式(5)~(7)中:xU,F、xU,O、xA,O分别为油箱上部燃油蒸气和O2、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ṅcat,F为反应器中消耗的燃油蒸气摩尔流量,mol/s。
按式(8)可计算反应器中消耗的O2量及生成的CO2、H2O量,进而确定流出反应器各组分摩尔流量。
反应器中放热量Pcat为:
式(8)中,Hu为RP-3燃油热值,J/mol。本文在计算时认为反应器放热量一部分用于将反应气体温度从T1升至T2,剩余热量被冷却空气带走。
以油箱气相空间为控制体,建立各气体组分质量守恒方程如下:
式(9)~(11)中:ṅU,i,O、ṅU,i,N、ṅU,i,C、ṅU,o,O、ṅU,o,N和ṅU,o,C分别为流入、流出油箱的O2、N2和CO2的摩尔流量,mol/s;ṅA,O、ṅA,N和ṅA,C分别为与外界环境交换的O2、N2和CO2的摩尔流量,mol/s;ṗU,O、ṗU,N和ṗU,C分别为油箱气相空间各组分的压力变化,Pa/s;VU,VF为油箱气相、液相体积,m3;TU,TF为气相、液相温度,K;R为气体常数,J/( mol ⋅K )。
气体从燃油中逸出或向燃油中溶解的量满足亨利定律,可按照平衡关系计算。压力减小时,逸出量为正,即:
式(12)~(14)中:ṅF,O、ṅF,N和ṅF,C分别为燃油中溶解逸出的O2、N2和CO2的摩尔流量,mol/s;βO、βN和βC分别为O2、N2和CO2的Ostwald系数。
在惰化过程中,由于进出油箱的气体量不同,气体会从油箱中排出或从外界进入油箱。因此,气体流动状态是从油箱排出还是流入油箱,必须从物质总量变化来判断。
1)当流入油箱的气体足够为油箱增压时,即存在如下关系:
则油箱中的气体向外界等比例排放,排出气体量满足关系:
2)当流入油箱的气体不足以为油箱增压时,即存在如下关系:
则外界气体流入油箱,流入气体满足:
同时,油箱中气体分压力之和与外界环境压力pt相同,满足:
通过油箱冲洗实验验证了系统中核心油箱模型的正确性,详见文献[22],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所计算的油箱为某机型的中央翼油箱,体积为0.48 m3,以RP-3 航空燃油为研究对象,a为10.05,b为20.42。参照文献[22]结果,设定油箱载油率为50%,油箱出口体积流量为30 L/min。
本文假设油箱内燃油蒸气体积分数恒定,因而当催化效率一定时,催化反应所需的O2量也随着确定。但随着惰化的进行,油箱上部空间O2体积分数逐渐降低,为保证反应中O2充足,外界补气量应逐渐增加,补气比也在逐渐变化。为方便讨论,定义补气下限为惰化初始时,在一定催化效率下,燃油蒸气恰好完全反应所需外界补气量,补气上限为油箱中O2体积分数为0时,所需的外界补气量。其确定方式如下,如果刚开始时,O2足够与燃油蒸气反应,即:
根据前文模型,计算出燃油分别为RP-3、JP-8时,所需的补气比上下限,如图2所示。
图2 补气比随催化效率的变化关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supply ratio and catalytic efficiency
可见,对于JP-8 燃油而言,由于其燃油蒸气压较低,油箱内燃油蒸气体积分数小,反应所需的O2量不多,因此需补气比较小。对于RP-3 航空燃油:催化效率低于临界值时,补气下限为0,即开始反应时,油箱内的O2含量满足反应消耗,无需外界补气;而当催化效率逐渐变大时,油箱气相空间的O2含量已满足不了反应要求,故需补气量较大,且临界催化效率可按式(24)确定:
为了解补气对催化惰化系统产生的影响,计算了RP-3燃油在不同催化效率下,系统无补气及上限补气状态时,惰化系统的性能变化。
2.2.1 油箱内O2体积分数
各工况下油箱气、液相中O2体积分数随惰化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油箱O2体积分数随惰化时间的变化Fig.3 Variation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ank with inerting time
无补气时,催化效率为0.3、0.5、0.7 和0.9 的变化曲线重合,这是因为催化效率高于临界值后,O2量即不足,以进入反应器中的O2量为基准;有补气时,催化效率越高,则油箱气相空间O2体积分数降到9%所需的惰化时间越短。值得注意的是,催化效率为0.1时,增加补气后,惰化时间反而增加,这是因为此时催化效率低,油箱内原有O2量已足够满足反应,加入补气反而使更多的O2注回油箱。
为更加直观地得到补气对惰化性能的影响,计算得到无补气和补气上限2 种情况下,油箱气相空间O2体积分数降到9%时所需的惰化时间随催化效率的变化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惰化时间随催化效率的变化关系Fig.4 Variation of inerting time with catalytic efficiency
可见:无补气时,惰化时间对催化效率的增大先缩短后不变;补气上限时,惰化时间随催化效率的增大一直减小,且当催化效率大于一定值时,加入补气可以缩短惰化时间。
2.2.2 预热功率
图5 为预热功率随惰化时间的变化情况。可见,预热功率仅与进入反应器的气量有关。无补气时,预热功率与催化效率无关;有补气时,催化效率越高,补气量越大,所需预热功率也越高。
图5 预热功率随惰化时间的变化Fig.5 Variation of preheating power with inerting time
2.2.3 所需冷却空气量
反应器及冷却器内所需冷却空气量,如图6 所示。对于反应器而言,无补气时:催化效率为0.3、0.5、0.7和0.9时的变化曲线重合,这是因为此时以O2量为反应基准,反应放热量相同;催化效率0.1 时,760 s 后所需冷却空气量开始变化,这是因为催化效率低,760 s 之前,油箱内O2含量满足反应需求。有补气时,催化效率越高,反应越剧烈,所需的冷却空气量越大。对于冷却器,有补气时,催化效率越高,则冷却器内所需冷却空气量越大。由于计算中考虑了气体组分的变化,冷却器中所需冷却空气量随惰化时间增长有轻微的升高。
图6 所需冷却空气量随惰化时间的变化Fig.6 Variation of cooling air volume with inerting time
为了确定最佳补气比,计算了催化效率为0.4,补气比取0、0.5、1、1.5、2 时系统的性能变化。图7 为不同补气比下油箱气相空间O2体积分数随惰化时间的变化。可见,有补气时,所需惰化时间变短,但催化效率一定时,并非补气比越高,惰化时间越短。另外,补气比的大小还影响着油箱最终O2体积分数。
图7 油箱气相空间O2体积分数随惰化时间的变化Fig.7 Variation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ank gas phase space with inerting time
不同催化效率下,惰化时间随补气比的变化关系,如图8 所示。可以看出,催化效率一定时,随补气比的增大,惰化时间先缩短后变长,因而存在最优补气比,且最优解raopt与催化效率之间近似满足如下经验公式:
图8 惰化时间随补气比的变化关系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inerting time and air supplys ratio
针对国产RP-3航空燃油蒸气体积分数高的特点,本文提出了1 种带外界补气的燃油箱催化惰化系统,并编程求解计算,得到结论如下。
1)定义了临界催化效率,并给出了计算方法。催化效率低于临界值,加入补气反而会增加惰化时间;催化效率超过临界值,加入补气可以缩短惰化时间,但同时增加了预热功率以及冷却气体流量。
2)催化效率不变时,外界补气比存在最优解,且最优解介于上下补气比之间,并与催化效率呈正相关,归纳了经验公式。
3)国内在设计催化惰化系统时,可加入补气系统,在增加有限的预热功率及冷却气体条件下,可大大缩短惰化时间,提升系统惰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