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党史研究中讲好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2023-09-09 23:45
苏区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主动精神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

李 玉 李 莹

提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成就,开创辉煌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自然是中共党史的重要书写内容。研究者当通过“说礼”“说理”“说例”“说力”,不断强化对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情感认同、科学认同、事实认同与价值认同,以历史主动精神进行中共党史研究,为促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三大体系”建设而努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被西方列强辱为‘东亚病夫’。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7版。决议高度概括了百余年来中华民族从“历史被动”到“历史主动”的曲折过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激发历史主动精神,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宏伟图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为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十分重要的研究主题,其中包括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锚定既定奋斗目标,不断增强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2版。报告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重大成就,开创辉煌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自然是中共党史的重要书写内容。

在中共党史研究中,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质,也是提升中共党史研究学术性、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必备要件。当下学界对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非常活跃。(4)在中国知网以“历史主动精神”为关键词进行“题名”检索,共得181篇文章,其中发表于2022年的有128篇;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为关键词进行“题名”检索,共得27篇文章,发表于2022年的有19篇。检视相关成果可知,其绝大部分是在探讨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特质、结构形态与时代意义,还有不少是对这一精神在某一领域的体现或弘扬的相应分析与展示。笔者恭逢其盛,拟择其中如何在中共党史研究中讲好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议题略抒浅见,尚祈方家教正。

一、“说礼”:强化对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情感认同

所谓“说礼”,就是评价中的人文理性,即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与理论导向,对事物表达一定的评判,提示其正确性与先进程度,通过研究引领民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

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与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奉献史与创新史,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伟大实践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定位决定了中共党史研究既有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属性,又有鲜明的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需要研究的问题多。总的是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好,把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好,把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好,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5)《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2版。这说明,党性化是中共党史不可或缺的学科属性,由此决定研究者要客观、科学地解释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做出的一系列理论建设与行为实践,并在对党的历史的正确认识中明确政治站位,确保中共党史研究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发掘并传播党在历史上形成的先进理论、宝贵经验、发展规律以及诸多优良品质,发挥该学科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政治功能,引导社会思潮,积极响应现实需要。中共党史研究通过全方位宣传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展现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历史情怀与奉献精神,可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对于党的信任与热爱,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进新征程、再创新伟业的能动性与执行力。

这种“说礼”的必要性,还可以从长时段加以理解。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逐步陷入灾难的深渊。从晚清开始,不断有仁人志士探索救国之路,提出过各种主张,推行过各种方案,有改良,有革命,多少人慷慨悲歌,多少人英勇献身,最终都没有成功,中华民族的命运未能发生根本改变。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中便增添了崭新的元素。中国共产党在奋进中成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国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只有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长程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广角切入,方能对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认识得更为全面和深刻,从而增加对中国共产党在情感上的热爱。

此外,“说礼”还不止于说党的成功之处,也要说党经历的曲折与艰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共党史研究的资治功能受政治与意识形态影响而被曲解,研究话语体系以颂扬、赞美为主,研究内容局限于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进取精神、卓越素养;相对而言,比较回避中国共产党的某些历史挫折。此种研究取向以政治性掩盖了科学性,也使得对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情感认同有所削弱。毛泽东曾精辟地指明中共党史研究应该具备的立场:“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6)《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所以,面向新时代的中共党史研究,应发展具有学术理性的党性。也就是说,通过强调学术理性,为中共党史研究的党性提供价值边界,使之脱离先见之明与预设结论,既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成功,也看到其所遇到的挫折与失败;重在发掘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阻力不断前行,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与历史经验教训,使各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不是预设的,而是应然的,是中共党史研究自然得出的结果。如此,可使对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更为深刻,亦可使由此形成的情感认同更为真切而牢固。

二、“说理”:增进对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认同

历史研究中的“说理”,就是立足于科学的研究视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马克思曾言,我们只知道唯一的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关于这一论断,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均高度重视,也进行过多角度的论述。其核心议题就是历史科学的内涵与方法,体现了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的严谨探求精神与科学研究理路。有学者认为,这一著名论断“是马克思成熟时期思想的第一命题和初始性公理,它确立了马克思思想的基本格局、视野、方法和理论的初始地平线,也真正明确了马克思全部学说的内在独特规定性”(7)晏辉:《“历史科学”何以是“唯一的”——读〈唯一的历史科学:马克思学说的自我规定〉》,《理论探索》2017年第3期,第127页。。马克思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人类史”,同时也非常关注“自然史”。他提出的历史科学,既是一种认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就后者而言,不仅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思想与逻辑的统一,而且具有范式创新的伟大意义。

中共党史是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实践规律与创新成果的独立学科,在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亦当不断借用科学化的分析范式与研究方法。质言之,要在中共党史历史科学的基本属性基础之上,尽可能进行“科学的”历史研究。这方面的努力,自然有助于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讲深、讲透。

从目前的学科视野来看,中共党史研究不再局限于政治、革命、经济等宏观命题,而是逐渐拓宽研究视野,运用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观照新议题。譬如中共党史中的人物研究,就已不再局限于行动、事迹、思想等方面,而是出现了诸多关于心理、情感与生活的讨论。新近黄道炫关于恽代英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日常生活的研究,就展现了青年人在基本生活层面对时代变迁的回应。(8)黄道炫:《恽代英的新生活》,《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1期,第121—134页。

从研究方法来看,一些学者提倡党史研究者在经营“自己的庭院”时也要关注“邻居的工作”。(9)侯松涛:《中共党史研究: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审视》,《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1期,第4—11页。在笔者看来,这种关注更多地体现在向“邻居”借用他们在耕耘时所使用的优秀“工具”方面。除了运用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外,向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借力”,已成学术研究的大势所趋,“计量与度量”、“文示与图示”、“假说与验证”、心理分析、行为分析、制度考察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已蔚然成风,大大深化了中共党史学科的主题。

提升中共党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除了保持明确的学科主体观念之外,还应树立明确的学科边界意识。中共党史研究向其他学科“借力”,并不意味着拿来主义与生搬硬套,当使中共党史研究中的跨学科方法与本学科议题形成良性互动,既保持中共党史研究及其话语体系的独立性,又以其他科学方法增强论述逻辑与分析效果,从而获得以中共党史为主、跨学科方法为辅的学科“调频”与“共振”效应。

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不停留于改善中共党史研究的行文效果,而是从学理层面说明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机制、能力及其成效。中国共产党从事的是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就其探索与完成事业的过程而言,自然有其一般性的规律与较为通行的检讨标准。比如决策的前瞻性、目标的坚定性、执行的有效性等,在这些方面中国共产党无疑都表现出了超越于其他政党的卓越能力与优良品质。中国共产党宏大的利益观、事业观,卓越的政党素养和高效的组织机制、执行能力以及果敢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其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其中蕴含着深刻而又丰富的科学元素与科学规律。对其加以深度探析,完全可以创新组织行为、政党建设、事业管理、社会发展等哲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某些重大学科理论。例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把握历史主动,不断创造历史伟业,与其以人民民主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决策模式有相当大的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使决策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输入,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可以极大地提高决策与执行效率,降低执行成本,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完成一项又一项伟大事业的重要原因。

政治科学有一重要的概念叫做“政治一体化”。孙中山在领导中华革命党时期,多次要求全党“要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一体一志,无有差贰,而不可徒用虚名”(10)《复杨汉孙函》(1915年8月4日),《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4页。,但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从严治党、创新治党模式,尤其是加强全党理想信念教育,确保中国共产党具有其他政党无法企及的组织调度力、团结战斗力,从而攻克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笔者曾有一次将中国共产党革命与执政经验进行“学理化”解释的尝试,指出在领导革命与建设国家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很好地履行了中国政治“无限责任股东”身份,取得了辉煌的执政成就,这与其巨大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行动优势等有着直接的关系。(11)李玉:《从“股份有限公司”到“无限公司”:认识中国近现代政府组织形式的新视角》,《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82—83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成为全世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引领者的关键原因。

简而言之,不断提升党史研究的“说理”水平,可以从科学化的角度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生成与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中国共产党创造伟业、创新历史的曲折过程、奋斗历程与伟大成效进行科学化解释。不断提升中共党史研究的“说理”性,不仅有利于完善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阐释,而且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引领历史发展的卓越能力与优良品质的科学认同。

三、“说例”:促进对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事实认同

以往中共党史研究的成果呈现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理论性较强,所言多为“大道理”,甚至有标语化、概念化的倾向,有时还会存在同质化问题。这固然与中共党史的理论性、政治性特点比较鲜明不无关系,但直接原因还在于研究者未能处理好中共党史与历史学科的复杂交叉关系,未能对历史学“说事”的通则进行很好的贯彻。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中共党史党建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在此之前,中共党史归属于法学门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但有关中共党史学科的历史学属性的讨论则久已受到广泛关注。李金铮指出:“党史学者无论持何主张,都认为党史具有历史学科性质,而这一具有共性的认识反映了问题的本质。”(12)李金铮:《中共党史回归历史学科的正当性》,《江海学刊》2021年第4期,第203页。也就是说,中共党史的研究主体、研究客体与研究目的无一不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中共党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理论演进、政策变迁与实践成果,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与咨询,这与历史学继承与发展、审视与借鉴的功能自然契合。

史学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说例”。“例”指用来说明情况或可作依据的事物,历史研究中的“例”指构成历史研究的基本元素,或者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人物、事件、思想等。“说例”就是立足于各项历史元素,对其进行再现或阐释,并说明其中道理。换言之,就是通过对史料的建构与解读,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将其准确地表之于众,为今人提供借鉴。提升中共党史研究的史学理论水平,就要不断提高“说例”水平。

中共党史研究的“说例”,不仅要选好“例”,善用“例”,还要说好“例”。在占有基本史料的基础上提高史料解读能力,找寻具有问题意识的“例”才是关键。中共党史已有百余年,史料存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研究者不能只将眼光局限于档案文字史料,口述的、影像的、图片的……各种史料均有待发掘与利用。以口述史料为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蒋建农搜集、整理、研究关于毛泽东的口述资料,南京大学“知青与铁姑娘”口述史研究工作坊的相关工作等,都为中共党史研究转换研究视域、拓展研究边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事实上,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便善于运用口述的方式进行党史资料的收集和保存。“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便有意向全体红军指战员征集长征故事。由于在红军战士中,会识字写字的不多,所以很多故事都是由亲历者口述,他人代写而成,这是党史上的一次大范围征集史料行动。”(13)王炳林、石卓群:《运用口述史方法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第4页。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本身十分注重保存历史,而口述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保存方式,也为党史研究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史料。(14)目前关于口述史方法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的运用,已有多人进行过探讨,详见王炳林、石卓群:《运用口述史方法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黄明嫚:《中共党史口述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以百色起义为例》,《兰台世界》2019年第1期;陈伟刚:《口述史学的特征与中共党史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夏慧、汪季石:《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口述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价值》,《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李卫民、孙丽萍:《从口述史视角看百团大战后革命根据地的民众动员》,《云梦学刊》2011年第2期;汤红兵:《口述史学在中国革命史研究中的功用——以井冈山斗争史口述史料的整理与运用为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再如,国内外留有诸多关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视频、图片材料,有益于研究者建立对中共党史多维度、立体化的认知。有学者就曾指出,诠释与解读图像中的历史议题,有益于建构中国共产党的视觉档案史。(15)包志国、陈宇翔:《“中共图像史”:研究视域、构想及展望》,《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第64页。

各地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有助于研究者感知中共党史上若干重要事件的发生环境,增加对于中共党史相关情节的感性认识,这些都是中共党史研究非常重要的“非文本史料”。常走常看,多方位感知、多角度感受,也有益于增强中共党史研究“说例”的“共情”效果,从而提升研究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科研工作者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于中共党史学者而言,尤其应该积极响应,率先行动。

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反映其革命、建设与改革实效的案例、事例数不胜数。广大学者在深入发掘史料、进行专题研究方面已取得诸多成就,厘清了中共党史的诸多内情与细节,扩大与深化了党史研究内涵。无论是纵向的议题,还是横向的议题,在实证分析方面,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苏区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专题研究成果。近些年来,黄道炫、李金铮、李里峰等学者提倡“新革命史”研究,尤其提倡中共党史的客观性研究,使该学科的“说例”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

事实上,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中共党史的“说例”空间还很大。其一是待说之“例”还有很多,对于一个有着9600余万党员的大党而言,还有很多奋进的故事、奋斗的足迹值得进一步书写。其二是“言说”方式也可不断深化与细化。例如,一些人所熟知的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可以在展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历史主动精神方面加以深度解析,探索其得以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中共党史的言说方式从较为常见的事件描述转化为更为深刻的思想解析。

事实胜于雄辩。中共党史研究的“说例”,就是要利用史学的实证化研究方法,还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新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事例,客观展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精神风貌与实践成效,从而以丰富翔实的材料、生动形象的笔触宣扬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增强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事实认同。

四、“说力”:提升对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认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其作为一个具有特殊使命与光荣任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与文化资源。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之下,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历史主动精神如同“引擎”,启动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奋进征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激发出磅礴动力,释放出强劲能量,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迎来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2版。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勇毅前行,踔厉奋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政党引领、人民主体、绿色发展、区域发展、民族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伟大的历史成就,而且探索、总结出了伟大的历史经验,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卓越的创新智慧、不凡的创新实践和伟大的创新成就。其巨大优势在于对人类既有的发展模式进行扬弃,彻底转变了西方社会由资本利益主导,以不平等、不均衡为特征的发展理念。这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最大程度地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最大限度地享受现代社会的发展红利。这种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观,对于引领人类社会前进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得到全世界更为广泛的价值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言:“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2版。

中共党史研究要向世界发声,传播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创造人类更美好明天的理念与理想,减少人类发展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增加全人类和平发展、幸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确定性,从而在价值观层面不断接收并领会、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梁启超曾有言:“中国于各种学问,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19)《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页。中共党史党建在学界多年耕耘之下成长为能够担当一级学科大任的独立学科,实乃中国史学发达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国话语、中国学术挺立于世界的一种表征,这本身也是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一种结果。因此,中共党史研究就需要通过“说力”,进一步向世界展现中国学术的先进性,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的历史主动精神。“力”是指能力、效能,代表着一种水平。具体来说,“说力”就是以中共党史研究为注脚,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彰显中共党史研究屹立于世界学林之“力”,进而通过严谨科学的研究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曲折艰苦的发展道路中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走向成功的道理,传播党的精神文化与思想意蕴,获得广泛的价值认同,揭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之“力”。

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4版。这些重要论述既给中共党史研究指明了方向,也对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要求。对于研究工作者而言,如何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并将之研究好、表述好、总结好,进而向全世界传播,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种迫切的学术使命。

历史研究有其客观规律,无论是传统史学、近代以来的“新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虽然主题与表现方式不尽一致,但史学的内在规定性都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决定了史学研究观念与方式的突破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阻碍史学研究从路径到工具方面的创新。然而,史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史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如何全面记录并深入研究伟大的历史,需要研究者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一方面全面再现党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重大创新与卓越贡献,另一方面不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学科与学术体系。

事实上,中共党史党建设立为一级学科后,将会在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独当一面,成为一门融合人文与社会科学、具有独特内涵的新学科,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与执政道路上伟大创新的显著标志,亦将是代表中华民族思想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成果。因此,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以主动创新精神促进学科发展,科学解读党史,增强思想认同,不仅更好地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给世界,而且讲出自信,讲出精彩;既传播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亦从党史研究中汲取精神资源,发挥个人的主动创新能力。这也有益于加快中共党史研究自身学科建设的速度,在提升党史研究者的积极性和领悟力的同时,提高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使党史研究学人群体不断壮大、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学科范畴进一步扩充,加快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共党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猜你喜欢
主动精神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主动精神重要论述探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述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以“三原色”为导向开展数学教学的思考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