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逻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2023-09-08 14:53邵泽宇郭玉锦陈律言
传媒 2023年16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邵泽宇 郭玉锦 陈律言

摘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诞生于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但却也逐渐表现出了某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专业症候。笔者基于自身教学经验与行业观察,总结了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师资、硬件、实践上的问题,并结合通信系统理论探讨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应遵循的对应性逻辑,进而提出可供实操的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通信系统理论

近年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结合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最新变化和市场需求,如5G技术、媒介融合、新文科背景等,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多种目标和建议。但笔者尝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行业观察,归纳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师资、硬件和实践上存在的典型问题,并依托于通信系统理论进一步提出该专业的建设逻辑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

学校教育滞后于市场需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愈发赶落后于由技术革新带来的种种市场变化。近年来,通信技术代际更迭速度加快,新媒體应用产品层出不穷,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这些都带来了互联网与新媒体理念、用户需求、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迭代态势。但是,相对于易变和多变的行业态势,作为行业人才供给方的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却显得捉襟见肘,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改革举措,这导致了目前该专业的师资构成庞杂,专业特色薄弱;实验设备陈旧,软件建设滞后;学生实践途径有限,实践质量偏低。

1.师资构成芜杂,专业特色薄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因此这一专业领域出身的科班师资较少。各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将已有的师资力量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如调任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影视类专业等专业的教师,初步形成了“专业+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相近专业背景的师资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相对趋同,会致使其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无法体现出独有的特色,长此以往,专业特色和专业区隔度无法凸显,专业存在的合理性也会随之受到质疑。

2.实验设备陈旧,软件建设滞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和软件较为薄弱。该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这是该专业区别于上述传统专业的关键点,而市场和社会的变化又与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故而,互联网技术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验设备的与时俱进是该专业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关键环节。另外,物理设备仅仅是载体,更为关键的是此载体上运行的软件。然而,实验设备和软件建设投入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目前硬件和软件建设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实验室装修、设计等纹饰,忽视实际功能和作用,功能划分混乱;二是实验设备落后陈旧,反映媒介技术新发展的产品缺失,如VR、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三是软件投入有待增强,软件采购价格昂贵,一些高校使用盗版软件,且软件类型没有更好的体现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色。

3.学生实践途径较少,实践质量较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各级专业竞赛、学生已有的新媒体账号、校企合作。高校应明确学生专业实践的目的是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在实践中了解市场和社会需求,在学校阶段做好职业准备和规划。但是,以上三种途径逐渐华而不实,师生为了得奖而参赛,仅仅以大赛性质和评委喜好为标准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运营已有的新媒体账号是为了应付课程需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流于形式主义,学生获得感不强,对于教学的补充作用有限,学生实践效率低下,并且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将在下文结合尤查·本科勒的通信系统理论,提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应遵循的对应性逻辑并提出可供实操的人才培养路径。

二、通信系统理论视域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的逻辑遵循

纽约大学教授尤查·本科勒将通信系统分为三个不同层面:物理层、代码层、内容层。物理层是最底层,信息通过它来传递。物理层包括计算机以及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网线,互联网就诞生在一个受控的物理层上。中间层是代码层,即那些让硬件运行的代码,被称之为比特语言,或数字语言,它是互联网信息的最小单位,“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打破了信息在形态、空间、时间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它是影响互联网传输的重要因素。因特网协议(TCP/IP)就是一套代码组成的协议,它是万维网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以及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运行的基础。最顶层是信息层,即通过网线传输的真正有意义的内容,包括数字图像、文本、在线电影等,它涉及领域众多,可以涵盖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所有有意义的信息。

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集合了上述通信系统三个层面的建设。“网络”代表着物理层和代码层,它与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有着直接的关系;“新媒体”即代表内容层,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之上所生产的数字化、可互动的内容。一切符合人伦纲常、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都可以生产和传播,每位内容生产者都可以根据他的兴趣喜好生产相应的内容,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知识的多样性。因此,笔者认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门利用(在物理设备上运行的)网络应用技术软件进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分析的应用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利用网络应用软件生产、传播和分析信息的应用型人才。

2.物理层与代码层建设:物理设备与网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物理层的建设可以从物理设备和网速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与时俱进,物理设备应跟上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实践、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需求,如上文所述的元宇宙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等高新技术实验室应加大投入和建设,开拓师生眼界。提升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信息传播速度成为影响传播效果、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数据挖掘、数据清洗等课程与网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要注重网速建设,提升网络传输速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代码层的投入主要着眼于购买正版和多种类型的软件,正版软件可以确保正常运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提升课堂效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学习多种类型软件可以增强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和技能素质,获得更广泛的就业机会,使思考的呈现方式更具灵活性,拓展创作想象和实现形式,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学习多种类型软件可以开放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激发创造潜能,从而生产个性化、创意性十足的新媒体内容。

3.信息层建设:以学生的新媒体实践为基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信息层的建设要充分尊重新媒体时代产品内容的生产逻辑,因此一定要以学生实践为抓手,优化学生实践渠道。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是评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败的重要标准,如上所述,专业比赛、新媒体应用平台、校企合作是该专业学生进行实践的主要渠道。提升学生实践效率和获得感,需对这三个渠道加以优化,做到“有所选择”“互联互动”“内外结合”。一是应坚持“有所选择”的原则,这里主要指比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应针对办学特色、学生个性和教学,有组织地参加或举办1~2项比赛即可,这些比赛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不做功利性宣导。二是应坚持“互联互动”的原则,专业层面开设新媒体平台账号,组建学生新媒体运营队伍。学生层面,将新媒体实践纳入毕业设计或学业考核中。这两个层面的账号实时保持互联互动,形成“新媒体矩阵”,相互传播。三是应坚持“内外结合”,主要指邀请业界经验丰富的互联网一线人员前来进行讲座和培训活动,与教师进行座谈;另外,学生和老师走出去,进驻业界参观学习,更重要的是,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项目,将校企合作真正落地,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表现可以纳入期末成绩考评。

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互联网内容领域的多样性以及学生鲜明的个性和接受能力,决定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分层次的特点。熟练掌握网络应用技术软件是基础,它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有工作,即生存,这是初级层次。理论是核心,它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即发展质量,这是中级层次。技术和理论共同作用于应用,即内容生产。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理论和技术创造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创新型人才,这是高级层面。不管选择何种层次作为培养目标,都要重视技术的基础地位,重视道德自律。

1.兼顾师资结构与师资素质的优化。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重点,实施师资培训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着力于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其他形式,加强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加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教师既能上讲台讲好课,又能到做好科研项目。加强对师资的考评管理,使被考评对象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实训实验室,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加强教师的创作和教学能力,进而培养出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骨干教师。

同时,要注重健全师资结构。健全的师资结构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的前提。一方面,“健全”是指教学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应当是多元化的,应当尽可能覆盖更多的学科和专业,使得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教师能够从各自领域进入到该专业的研究中,不断给学生传授不同学科知识、思维方式,扩大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路,并且使专业具备一定程度的韧性和包容性,保持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作为应用性强的专业,从事互联网职业,具备互联网业界经验的人才成为教学团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师资力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业界知识,并且指导学生新媒体内容创作。“健全”的师资结构还包括教师个人技能及兴趣的多样性,这些可以在学生从事不同方向和类型的内容生产时,起到引领、启发、指导的作用。此外,老教师也是教学团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提升教学团队整体质量和实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兼顾扎实基本功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实践层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本功包括熟练操作用于数字化内容生产的物理硬件设备,如电子计算机、数码相机、无人机等,熟练操作网络技术软件,如设计类软件、非线性剪辑类软件、后期制作软件、数据分析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等。对于基本功的练习,就是学习如何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生产和传播信息。熟练掌握硬件和软件的操作,就具备将多种内容要素结合起来的潜在可能。在掌握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上,专业师生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即以提升专业综合能力,积累个人数字资产为目标,打破以往过于功利的心态和目的,为今后个人生活、社会和市场需求做准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还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用”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它要求学生运用技术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行为和理念。它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和运用价值,并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推动社會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创新力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需具备想象力,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生产有品质的内容、发挥数字语言的特性、寻找互联节点、人工智能的开发应用等都需要想象力。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这就要求网络与新媒体的学生不能够以掌握应用技术为最高目标,在学习和熟练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另外,我们面临的网络社会以及受互联网影响影响的现实社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新事物和新问题接踵而至,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社会贡献力量,促进市场繁荣,引领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这是专业性的重要体现。此外,高校不能仅是市场的“人才培养基地”,更不能仅满足市场需求,尤其在当下社会,高校应成为社会创新之源,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机会,用创造力解决社会问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生也应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

3.兼顾“教学以专业为主”与“实践以兴趣为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教学应当以本专业为主,应用实践应当以学生兴趣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这是由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决定的。互联网为现实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信息处理及再生产技术与信息的空间传递技术(远程传播系统)相结合,为交流新模式展现出种种远景,这些远景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秩序的重大变化,这就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和学习多种课程,坚持“以本专业”为主,运用互联网思维融合其他领域。不同领域和专业课程带来新的视角,使该专业生产的内容更能满足社会需求。

以兴趣为主,即学生从个人兴趣和潜在能力出发生产个性化信息。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靠相同、相近的关注点和涉足域而建立联系。兴趣成为连接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和节点之一。增加更多的关系需要持续关注和输出某一垂直领域的优质信息,形成质和量的双重优势,这就需要信息生产者具备内驱力,即对某个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引导和启发思维,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并且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指导。

四、结语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门涵盖文科和理科的复合型专业,这对于高校该专业师资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软件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所在。因此,学校应加强物理设备建设和软件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专业基本功尤为重要,它是进行专业综合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是形成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环节,创造性思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老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和交流活动中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不断提醒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活动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邵泽宇系广州华商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任教师

郭玉锦系广州华商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

陈律言系广州华商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任教师

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网络与新媒体、广州华商学院2019年“校级质量工程”特色专业项目网络与新媒体(项目编号:HS2019ZLGC26)、广州华商学院2022年校级“质量工程”一流专业项目网络与新媒体(项目编号:HS2022ZLGC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莱斯格.思想的未来:网络时代公共知识领域的警世喻言[M].李旭,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2.

[3][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
探索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教学模式下动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