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婷
摘要:以“四全媒体”为框架,构建全员、全程、全息、全效的大众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模式,从思政理念、思政过程、思政方式、思政评价等入手,从教师“立德树人”到学生“德才兼备”,从“课堂讲练为主”到“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利用云平台实现教育数字化,从“单一知识学习”到“动态化综合能力提升”,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培育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思想素质过硬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关键词:四全媒体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课程思政 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对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在内的宣传思想文化和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五方面使命任务,其定位高、立意深、要求严,充满了对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的殷切期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媒体的出现使得全员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和全效媒体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使得我国的舆论生态变得更加复杂,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也导致我国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将“四全媒体”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探索如何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新闻传播类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中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因此,以“四全媒体”作为分析框架,创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发展模式,可以为培养既具备丰富的新闻传播理论与技能,又具备坚定政治信仰和深厚爱国情怀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提供参考。大众传播学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天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探讨大众传播学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极为紧迫。通过对大众传播学课程在“四全媒体”框架下进行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式进行创新探索,可以更好地为地方输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意识形态的新闻传播人才。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课程实施的操作者。专业教师能否转变教学理念,接受新的教学使命,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掌握课程思政的要求,践行课程思政改革,是能否构建育人新格局的关键。
1.树立“立德树人”的科学理念,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讀教材,同时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事件,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巧妙结合,形成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包含文字、图片、音视频)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素材参考,在此基础上探索“专业+思政”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研究专长与专业特长,突出教师科研与教学、运用相融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大纲和社会热点事件,挖掘体现思政元素的案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社会热点进行补充和调整,培养热切关注时事,具备利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2.基于BOPPPS教学模型,“以学生为中心”巧妙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德才兼备”。教师在教学中从“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课后测验—总结”形成一种注重教学互动和反思的闭环反馈课程设计模式,切实提升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在导入环节通过现实案例、互动提问或者学生作品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前测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让课程目标更加聚焦。在授课过程中,要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般可以由主讲教师简明扼要地讲清一节课程的新理论、新概念,引导学生抓住课程的重难点,课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多元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综合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模式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及时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可以采取以下测评方式:在重点知识环节进行提问,章节结束后进行小测验,专题案例分析结束后进行总结汇报等,这样可以及时有效地摸清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思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设计,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总结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让多个学生进行总结补充,教师再强调重点、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素质提升有机融合,在理论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传播观、受众观和舆论观,在实践训练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教育学专家麦克·扬认为:“专业知识体是由不同的专门化知识形式以及它们与实践领域组成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创新,紧贴国家战略要求,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应用能力、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打通“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将学生课程作品服务于社会。
1.课前预习:教材、论文、社会热点相结合,紧贴社会现实。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理论知识梗概,为上课抓住重难点做好前置知识铺垫。教师在线上平台分享前沿学术论文资源,让学生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最新发展有所了解。此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以课前新闻热点分享演讲为激励形式,让学生养成看新闻、勤思考、善辩论的好习惯。
2.课堂学习:理论点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关切社会问题。根据BOPPPS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为解决社会问题为着眼点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堂讲授中选取的案例要紧密结合编撰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同时要紧密结合社会时事热点进行案例的更新和创新,以“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的模式展开,在整个过程中通过选取的案例注重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积极的传播观和舆论观。
3.课后实践:红色文化与新媒体传播技巧相结合,回应社会需求。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代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积淀而成的,凝铸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在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其鮮活性和生动性,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是非常好的课程思政素材,具有无限性和开放性,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育人元素,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政治思想引领和正向价值塑造的功能,将其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可以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优质的资源。通过搭建红色文化展馆、纪念馆等教学实践平台,在校内外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媒体传播技巧宣讲团,以暑期社会实践和专业采风两大载体引导新传学子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意,坚定四个自信,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以灵活的方式展开,在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中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输出既具有专业知识与能力,又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新闻传播类人才。
全息媒体是在人工智能和云技术等新技术的加持之下出现的,媒体信息的格式更加多元化、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的媒体发展新形式。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当前正处在由“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向“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如何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要求,加速打造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在创新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将思政数字化要纳入其中,具体探索路径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引入数字化教育元素,积极将传统教学与网络平台深度融合,打造“线下+线上”的混合式学习场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建设。
1.微信公众号——用于教学资源分享和学生作品展示。微信公众号是当前学生使用比较频繁且流程简单的线上平台,课前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Hello上课啦”发布教学资源,包括热点新闻事件、案例分析,形式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同时,课后将课程作业与制作微信公众号推文相联系,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学生作品展示,一方面提升学生作品的曝光率,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钉钉学习平台——用于线上授课和作业提交。低年级的大学生的学情呈现出“对知识的渴求比较热切但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踏实但自觉自律能力较差”的矛盾性特点。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运用钉钉学习平台进行线上授课,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课后练习,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利用钉钉的作业功能,督促学生每周提交课堂笔记和课堂作业,引导学生形成自觉自律的学习习惯,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提升教学的质量。
3.“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APP——用于展示以新媒体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给媒体的涉农传播带来新的机遇。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培育能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人才尤为关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专业方向,同时也是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重要专业方向。任课教师可以在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的乡村媒介调查活动中,梳理出乡村振兴中存在的村民新媒体使用技能较差、乡村新媒体硬件缺陷、乡村新媒体与经济发展融合不足等问题,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措施,并将其与课程思政教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尝试建立以新媒体助力乡村发展的APP,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4.教育云平台——用于教育资源共享和线上课程开发。教育云平台是根据一线基础教育学校实际需求研发的融入教学各环节, 集教学辅助、教育评价、质量监控、个性化提升于一体的、让大数据为教学服务的基于计算机云技术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这种大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把线上课程开发纳入规划,通过教育云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开阔学习的视野。通过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建设实现线上课程的开发,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扩大育人反哺社会的范围。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育人,以“专业知识+德育元素”的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保证育人的高质量就需要一个更加符合现实需要的思政评价机制,以衡量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1.理论学习环节,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协调沟通能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摒弃陈旧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引导性讲授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围绕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并形成分析汇报,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深刻领会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2.实践教学环节,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提升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课前在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布置前置任务,比如根据课程内容拍摄短视频、排演情景剧等;课堂上以学生作品进行课程引入并进行讲评,引导学生以完善作品为驱动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会贯通,提升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后鼓励学生以课堂作品参加各类比赛,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和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拓展作用。
3.课后延伸环节,以服务地方为目标,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的实践意识。例如,商洛学院人文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组建红色商洛音视频制作小组和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小组,与专业见习和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商洛红色文化挖掘和音视频制作,赴乡村调研新媒体使用状况、存在问题,与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进行座谈,商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学以致用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构建新闻传播学科思政教育素材资源库和思政素材云平台,完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紧密且巧妙融合”的教学设计,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形成“进大纲、进教案、进课堂”的“德育”体系,将课程思政贯彻于教学全过程的全育人模式,创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模式,创新“四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真正做到“传播传心,育人育德”,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行,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作者系商洛学院人文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组组长
本文系商洛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四全媒体框架下《大众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探索”(项目编号:23jyjx110)、商洛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众传播学”、陕西省教育厅2022年度人文社科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网红经济视角下新媒体传播助力商洛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省教育厅编号:22JK0058、省社科联编号:2022HZ1142)、商洛学院科研项目服务地方专项项目“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对商洛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SKY-FWDF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田智辉,陈智睿,黄楚新.以价值引领不断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J].传媒,2023(05).
[2]李娜,付鹏.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内生逻辑及优化路径[J].教育传媒研究,2023(01).
[3]惠珊.三维融合育人模式赋能课程思政路径——以《传播学概论》为例[J].新闻传播,2023(03).
[4]郑振锋,徐健,张雨楠.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现实难点与实践路径[J].传媒,2022(05).
[5]王娇,严实.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与策略[J].传媒,2023(02).
[6]王婷婷.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传播的创新策略——以“乡聚·向未来”主题融媒体活动为例[J].传媒,2022(24).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