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忠静服制与忠静冠服社会流变研究

2023-09-08 08:50高雪洁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补子万历

徐 冉 高雪洁

一、忠静冠服的创制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服装古制,制定了符合汉统的明代服饰制度。明成祖朱棣随后针对帝后及宗室的冠服制度做出了一些调整和补充。1521年,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在明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与封号问题上掀起了为期三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此次争议之后的朱厚熜亟需整饬礼制,巩固统治,服饰与官员生活息息相关,且直接影响等级秩序,服饰制度的调整就成为整顿礼制的关键。当时的服饰制度经历洪武初建、永乐调整,朝堂之上的各类礼仪服饰已经完备,于是,嘉靖皇帝借燕居冠服俗制不雅,命礼部参考古制创制帝王、品官和宗室的燕服制度,谕令百官燕居之时遵从,创制忠静冠服。

嘉靖七年(1528年),朱厚熜参照古代圣王思慎幽独,特制玄端为燕居之服的先例,以戒燕安为由,谕令辅臣张璁及礼部参考古制,于古玄端之服稍加纹饰,作为燕服外袍,于古深衣易以黄色,作为燕服中衣。冠制参考皇帝皮弁,外帽乌纱,冠体纵向十二等分,各压以金线,前饰五彩玉云,后镇四山。此组皇帝燕居冠服定名为燕弁服。

品官忠静冠服在参照皇帝燕弁冠服的基础上也做了定制。“其形制亦参考古玄端之制,取其玄邃、方正之义,更名曰‘忠静’。旨在警示群臣辑名见义,观制思德。在使用范围上,明世宗认为玄端之用,通乎上下,儒流并与,等威无辨,故取其形而变其用,进一步明确忠靖冠服的使用范围:京内七品以上、八品以下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可用,京外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官、儒学教官可用;武官仅都督以上可用。”①随后敕令礼部著以图说,颁行天下。

二、文献记载中的忠静冠服规制

忠静冠服制在《大明会典》《明实录》《明会要》《大明冠服图》《国朝典汇》《三才图会》《明史》等文献中皆有记载。

忠静服一词初见于万历朝《大明会典》中:“嘉靖七年定,忠静冠形如古玄冠,覆以乌纱,冠顶呈方形,中部微凸,两山置于后。四品以上,三梁及边缘各压以金线,四品以下不用金边,饰以浅色丝线。忠静服以古玄端为制,将颜色改为深青。三品以上可施以云纹,四品以下为素色,边缘用蓝青,前后缀符合品官身份等级的花样补子。深衣用玉色。素带为古大夫带制,表为青色,边缘及带里用绿色。青履,绿绦结,白袜。”②并有冠、服、深衣、素带、袜、履图示(图1)。

图1:《大明会典》忠静冠服图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中提到了忠静服初创的缘由及参照古玄端之制的起因,并指出衣服较古玄端之服在色彩和纹饰上的变化,未提及冠的具体形制。

《大明冠服图》中关于忠静冠、服、带、履等形制的记载与《大明会典》一致。从二者的对比中可知在忠静冠的等级划分中“以四品为界,四品以上梁及边缘饰以金,四品以下去金边,改为浅色丝线。”③的建议由“大礼议”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张璁提出并被采纳。此外,《大明冠服图》中还对赐服做出了相关规定,提出“若已赐麒麟服,则赐其他,补子花样随品。”④

《三才图会》衣服类卷中关于忠静冠的图示和解读与以上几部典籍记载略有不同。该书中记载忠静冠以梁的数量作为判断品官身份等级的标准,梁的数量越多,品级越高,反之越低。在冠的形制上,提出“两旁及后以金线屈曲为纹。”⑤《三才图会》成书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距忠静冠服的初创已近百年,从该书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明朝中后期民间忠静冠形貌的流变状况(图2)。

图2:《三才图会》忠静冠图

关于忠静冠,《朝鲜王朝实录》亦有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朝鲜世子虽已册封,但由于尚年幼不适合着礼冠(翼善冠),三公及领事府建议仿照中宗朝世子戴忠静巾,但是史臣认为,《礼经》中没有正式记载忠静巾,不是正式礼冠,建议暂且着“笠”。由此可见,朝鲜早在嘉靖三十六年就已有“忠静巾”传入,且追溯至“中宗朝”⑥就已有世子着忠静巾的先例,也就是说,忠静巾传入朝鲜的时间不晚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且依据该记载描述,当时由明朝使臣龚用卿带去朝鲜的忠静巾形貌为“平顶似头巾”⑦,这和《明世宗实录》所载嘉靖七年忠静冠创制时“冠顶仍方”一致。

此外,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藏书《清江先生鯸鲭琐语》中亦有忠静冠。隆庆三年(1569年)朝鲜使臣李济臣出使明朝时曾买“冲正冠”(忠静冠)回朝鲜并复刻,宣祖年间在朝鲜流行甚广。书中描述彼时的忠静冠:冠顶偃圆有高低,起伏如云,冠体如梁冠,四面圆转无隅。说明隆庆年间忠静冠的冠顶已经由方转圆,梁冠一般有梁之多寡的区别且无周边环转的隅。

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藏《各样巾制》绘有冠巾图样,该图册共22张,每张两幅冠巾图样,仅有图示和名字,无文字描述,编者和编年不详,该书最迟成书于康熙八年(1669年),该书的书名与乾隆十四年(1749年)编纂的《度支定例》一起被奎章阁所藏《书目》收录。《各样巾制》中绘有“中靖、太师、凌云”。

《各样巾制》中所绘“中靖巾”和嘉靖七年所颁制度略有不同,冠顶的三道梁没有饰金色,冠的边缘纹饰也没有饰金色或浅色丝线的痕迹,由于编者和具体年代不详,冠的形貌绘制年代无法界定。但据图可看出,太师巾和凌云巾的形貌特征与忠静巾极其相似,只是太师巾冠顶为八梁,凌云巾无梁。这与《明实录》中所载嘉靖二十二年凌云巾拟忠静巾的历史事实相符。

三、明代方志及小说话本记载的忠静冠

正典、官修史书之外,明代方志及小说话本亦有关于忠静冠的记载。《嘉靖广平府志·风俗志》记载:“鞋有云头履,衣有深衣……至于忠静巾之制,杂流、武弁、驿递、仓散等官皆僭之,而儒生学子,羡其美观,加以金云,名曰凌云巾。”⑧《广平府志》创修于明成化年间,该版本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第二次续修,其中描述有嘉靖年间今河北邯郸永年广府镇地区的冠服风俗。据描述可知,当时的忠静冠已不仅限于品官,在河北地区杂流、学子、散官皆僭越戴之,并且还自由创意发挥,加以金云。

《云间据目抄》卷二记有松江地区的巾帽变化:初有桥梁绒线巾、金线巾、忠静巾,后来又出高士巾、素方巾,接着又变为唐巾、晋巾、汉巾……,特别是万历以后,松江地区的巾帽样式越来越多,装饰也越为繁杂。

《见闻杂记》卷二记载“嘉靖末年以至隆、万两朝,深衣大带,忠静、进士等冠,唯意制用。”⑨说明忠静冠在冠制的恪守上已日渐松懈,依照个人喜好的各种创意变化已在所难免。

《北窗琐语》中描述嘉靖时期盛行一种巾帽,以绢绸为质,似忠静巾制,易名曰凌云巾。关于忠静巾变异为凌云巾的记录,《明实录》中也有相关记载,嘉靖二十二年“礼部言,近日,士民冠服诡异,制为凌云等巾,竞相驰逐,陵僣多端,有乖礼制,诏中外所司禁之。”⑩这说明在嘉靖二十二年就已经有忠静冠制演化变换之风,士民为了将其使用变得更为合理化,更名曰“凌云巾”。《三才图会》中所绘“云巾”样貌酷似忠静冠,且“有梁,左右及后用金线或素线屈曲为云状,制颇类忠静冠,士人多服之。”⑪

四、明代品官容像中的忠静冠服

1、北泉忠静冠服像

现藏于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图中人物为蓝田(1477~1555年),字玉甫,号北泉,明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嘉靖三年至七年,官授河南道监察御史。画像中蓝田所穿着忠静冠服和官修正典所记载一致:冠顶略方,三梁各压以金线,冠边以金缘之,由画像正前视角看不到两山,说明两山低于冠顶,青衣蓝缘,带青表绿缘边并里,缀獬豸补子,所缀补子和监察御史的监察职务相符,应为风宪官所用的獬豸纹样(图3)。

图3:《北泉忠静冠服像》

2、岘山逸老图

该图描绘了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举行湖州岘山逸老会的唐枢、蒋瑶、张寰等已致仕赋闲的16位官员,他们均着忠静冠服,形制与嘉靖七年初创时一致:忠静冠依稀可见三道金梁,忠静服色用深青,云纹暗花或素,缘以青,前胸后背缀补子,素带青表绿缘边,履有青有绿(图4)。

图4:《岘山逸老图》

3、林景旸忠静冠服像

林景旸(1530~1604年),字绍熙,号宏斋,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 。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万历元年(1573年)三月,被授为礼科给事中,万历十年(1583年)升至南京太仆寺卿(从三品)。画像中林景旸着青衣,深青衣缘,缀孔雀补子,戴七道金梁忠静冠,两山低于冠顶,依《三才图会》“随品官之大小为多寡”的标准评定,有僭越之嫌,补子等级应与其曾任最高职务相符,所着履并非忠静服制所要求的青色素履,而是在一些官员朝服、便服画像中常见的绿缘红色云头履(图5)。

图5:《林景旸忠静冠服像》

4、于慎行忠静冠服像

该像见于《东阁衣冠年谱画册》,图中人物于慎行,万历年间官员,曾任礼部右侍郎、左侍郎,转改吏部,掌詹事府,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礼部尚书(二品),后曾位列朝中阁臣之首,万历三十五年加封太子太保(从一品)。画像中于慎行所戴忠静冠为圆顶,七道金梁,衣色青绿,蓝缘,素带,前胸缀一品仙鹤补子,补子等级和于慎行曾任最高职务相符(图6)。

5、陆树声忠静冠服画像三幅

该画像见于明代沈俊为陆树声所绘《明陆文定公像》(图7)。陆树声,隆庆至万历年间曾任吏部右侍郎(正三品)兼翰林院学士、吏部右侍郎掌詹事府事、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正二品)兼翰林院学士,万历十六年(1588年)以二品致仕,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卒。

图7:《明陆文定公像》

该像绘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此时陆树声已致仕赋闲,画像中前两幅忠静冠的形制和于慎行的忠静冠一致,究其原因陆树声任职的最高品级为吏部尚书,与于慎行万历十七年升任的礼部尚书为同一等级,故该画像绘制时二人的冠服特征相同。图中陆树声戴七道金梁忠静冠,忠静服缀仙鹤补子,为一品官员的冠服特征,陆树声为二品致仕官员,用一品仙鹤补子纹样有僭越之嫌。仔细研究这十幅画像,朝服画像的梁冠是五道金梁,常服的补子是孔雀补子,这都符合他曾任吏部右侍郎的三品官阶,也符合他二品官员“凡官民服色、冠带、房舍、鞍马贵贱各有等第,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僭上”⑫的穿衣准则,但鞋子并非忠静服所要求的青色素履。第三幅画像的冠和嘉靖七年的忠静冠制度描述较为接近,冠顶略方,有三道梁未镀金,可见两山高于冠顶,冠体覆纱,透薄依稀可见冠内包裹头发的网巾;衣服的形制类似忠静服,且有衣缘和素带,但是颜色却是白色,与忠静服要求的“深青”相去甚远,胸前缀补的位置由于手势的遮挡无法确认有无补子存在,这身衣服是否为忠静服尚且存疑。但是三幅画像均着红色云头履,与林景旸忠静冠服像一样。

6、吴炯忠静冠服像

吴炯,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万历十七年科举中进士,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升为光禄寺丞(从六品),万历四十年(1612年)升至南京光禄寺少卿(正五品),天启二年(1622年)升为南京太常寺少卿(正四品)。画像中吴炯所戴忠静冠后列两山清楚可见,高于冠顶,冠上梁数模糊不清,但如图可见一定多于三梁,冠沿金缘,皂衣蓝缘,缀孔雀补子,孔雀纹饰为三品官员等级,有僭越之嫌(图8)。

图8:《吴炯忠静冠服像》

综上品官忠静冠服画像分析研究可知:嘉靖年间蓝田的忠静冠冠顶略方,三道金梁,衣用青色,衣缘深青,补子獬豸纹饰,这均符合嘉靖七年的忠静冠服制度;万历初年林景旸的衣服还算规制,但是冠已经使用七道金梁了,鞋履也没按规矩穿着;万历中后期于慎行的忠静冠冠上梁数及衣服颜色、吴炯的衣服颜色和补子纹饰、陆树声冠上梁数、冠的高度和补子纹饰以及鞋履这些方面较之嘉靖七年的忠静冠服制度已经有了较多变化,冠顶逐渐增高,梁数各随品级增多,服色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补子纹样出现僭越迹象,鞋履不按规矩穿着。可见燕居服饰的穿搭由于远离朝堂的约束,略显自由。

五、传世忠静冠服

1、孔府旧藏明代忠静冠

高20厘米,长径21.5厘米,短径19厘米。冠体以铁丝作骨,外以乌纱裹表,冠顶偃圆,中部略高,纵向均匀排列七道皮制的梁。冠沿由前而后饰金缘,冠后两山变化为卷云纹状,以金线饰缘。该孔府旧藏冠应为明代衍圣公的忠静冠。冠上七梁符合明代衍圣公袍带、诰命、朝班一品的规定(图9)。

图9:孔府旧藏明代忠静冠

2、孔府旧藏明代蓝色暗花纱缀绣仙鹤方补袍

衣身长133厘米,通袖长250厘米,腰宽60厘米,袖宽67厘米,袖缘宽10厘米。补子长40.5厘米,宽39厘米。交领、右衽、大袖,白绢护领,衣身通体遍织四合如意云纹暗花,间饰小朵花。衣身前胸、后背处各缀彩绣云鹤纹补子一方,两袖端处接与衣身主体同色同质衣缘(图10)。

图10:蓝色暗花纱缀绣仙鹤方补袍

《明史·职官志》载,明代衍圣公袍带用文官一品等级,所服忠静衣:色用深青,通体遍织云纹,衣缘以蓝青,前后饰仙鹤纹补子,系青表绿缘素带。这件孔府旧藏蓝色暗花纱缀绣仙鹤方补袍在质地、结构、颜色、纹饰各方面均符合嘉靖七年初创时期的品官忠静服制度,不过也有三处细节和制度不完全一致:即没有所谓的“衣缘”和“素带”,且袖口非敞袖。笔者以下就这三点进行分析。

(1)袖缘。该衣两袖端有十厘米缘边,该缘边颜色材质与衣身主体相同,结构识别不明显,为更清晰直观地识别,笔者依据该衣的结构绘制线图,由线图可以看出该衣有衣缘,且衣缘宽度和江西玉山夏浚墓出土的忠静衣衣缘宽度一致,都是十厘米。为此对袍服结构进行了分解:该衣纵向依缝线可分为七片,依照纬线水平长度测量纱的宽幅,每片织物宽度不等。内襟下摆处的纬线水平宽度是整件衣服最宽处,可达67厘米。明代织机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所织衣料只能达到65~70厘米幅宽,由此可知,制作该衣的云纹暗花纱衣料的幅宽应不少于67厘米,和袖端缘边紧密相连的中袖的宽度为55厘米,布料在67厘米宽度的情况下,是没有必要将袖子分隔裁切为55厘米+10厘米的,可以直接使用65厘米的布料制作该袖,由此可知,十厘米的缘边非接边,应是“袖缘”。

(2)素带。该衣现状没有发现“素带”挂系在衣身上面,但由后身腰部两侧的“带襻”可以看出,之前是应有素带的。

(3)至于领、襟和下摆处无缘边并且袖口处非敞袖而是有收口,这在服饰制度执行较为松散的明末,是一种常有的社会现象。

六、墓葬出土忠静冠服实物遗存

1、江西玉山明嘉靖夏浚墓青纻褶

款式为“大领大袖,有补服一方,为獬豸纹和云纹,袖口和四周均贴绿色边。腰部以布带系结,领部缀布扣一枚。袖长0.62米,下摆宽0.9米,贴边宽0.1米。”⑬夏浚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礼部员外郎擢升为福建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该衣颜色、形制、补子、衣缘均符合嘉靖七年相应品官级别忠静服制。

2、苏州虎丘明万历王锡爵夫妇合葬墓忠静冠

高22厘米,直径17厘米。黑素绒面、麻布里。“冠上五道梁及两旁连后面的如意纹,都缝压金线。”⑭王锡爵墓出土忠静冠形貌与《大明会典》《大明冠服图》记载有所不同:首先,冠体质地非覆乌纱,而是绒面;其次,冠顶梁数非三梁压以金线,而是五梁压以金线;再次,后列两山不是官颁文献中的低于冠顶而是高出冠顶(图11)。

图11:苏州虎丘明万历王锡爵夫妇合葬墓出土忠静冠

该冠五道金梁的特征和官修正典要求的忠静冠无论官职大小均为三梁不符,而与《三才图会》所记忠静冠梁多寡“随品官之大小为多寡”契合,王锡爵万历年间历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等,品级均在三品以上,由此可证,五梁应为三品及以上官员适用等级。《三才图会》刊于万历三十五年,王锡爵死于万历三十七年,前后相差仅两年,属同一时期,真实地反映了万历时期官员人等在忠静冠的梁数方面有通过梁之多寡进一步明晰等级高低的诉求。

王锡爵墓还出土一件黄色云纹暗花缎交领补服,衣缘以花累缎镶边,前后各缀缂丝龙纹补子一方。该衣曾被猜测是忠静服,衣服质地为缎,缎即纻丝。但衣缘颜色、补子与嘉靖七年颁布的忠静服制度不符。龙补应为帝王恩赐所得,缝缀在忠静衣上替代“本等花样”补子,这种现象在孔府旧藏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和六十五代衍圣公孔闻韶的衣冠画像上也存在,同理推证,燕居时出现在忠静服上亦合理。关于服色的不同,很可能是该衣在长期埋藏环境中发生了褪色和变色现象,又或是万历年间忠静服在颜色上已经出现与服饰制度不符的现象。

3、贵州玉屏明万历曾凤彩墓茶色云纹暗花缎交领补服

通袖长132.5厘米,腰宽55厘米,袖口宽58厘米,素带长160厘米,带宽10厘米,补子为鸂鶒纹(图12)。曾凤彩万历年间曾任四川长宁县令,文官七品。该衣补子为鸂鶒,符合七品职官忠静服之制,但忠静服制“云纹暗花”应为三品以上官员适用,七品官员用“素”。该衣出现暗纹僭越和衣缘缺失现象。

图12:贵州曾凤彩墓出土交领补服

4、宁夏盐池深井墓出土深棕色四合云纹缎织金獬豸交领补服

衣长 134 厘米,通袖长 226.5 厘米,袖宽55厘米,袖口宽17厘米。交领,右衽,宽袖。前后各一织金獬豸补子(图13)。交领、缎、云纹、獬豸补子均符合忠静服制度,但该衣的颜色已失去原色,还缺少衣缘和素带。

图13:宁夏盐池深井明墓出土交领补服

5、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忠静服

该衣为捐赠文物,具体出土年代和墓主人信息不详。交领,右衽,前后缀白鹇补子各一,腰部缝缀大带,衣身为缠枝牡丹暗花罗织物,有蓝色痕迹,没有衣缘(图14)。该衣补子白鹇为五品,四品以下官员忠静服衣身主体面料应用“素”,参考曾凤彩墓出土的七品忠静服僭用云纹的案例,可见万历以后的忠静服不仅缺少衣缘,在衣身暗花纹样的执行上并没有那么严格。

图14: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忠静服

综上出土文物考证得出:嘉靖年间的夏浚墓里出土的忠静服更为规矩,万历年间的王锡爵忠静冠在梁的数量上已出现差别,同为万历年间的王锡爵、曾凤彩和夏浚墓出土的交领补服以及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忠静服较之于嘉靖年间的忠静服规制在服色、暗纹及衣缘上已出现差别。

七、忠静冠服的流变及动因考察

在进行形制演变分析时,往往倾向于选择数量较多、变化速率较快的器类作为典型器进行分析。忠静冠的数量多,变化特征显著,忠静服的数量较少,因此,我们以分期功能较强的忠静冠作为依据,辅之以忠静服。通过以上整理统计,忠静冠的演变呈现出如下规律:冠顶由方变圆,且高度逐渐增加;梁的数量由初创期的三梁逐渐增多;两耳由低于后山转变为高于后山。进一步总结其规律后,忠静冠服的流变可分为三个时期:

嘉靖七年至嘉靖二十二年前后:忠静冠顶呈方形,三梁,两耳低于后山,与《大明会典》中的记载一致。从北泉忠静冠服像、岘山逸老图来看,其使用人群、等级形制均符合《大明会典》的要求。

嘉靖晚期至万历中期:忠静冠的形制处于不断变化中,由固定的三梁改为梁的多寡与官员品级相关,冠顶也由方顶逐渐转化为圆顶,且逐渐增高,至万历三十五年,忠静冠已变成纵向长方形状。此时,忠静冠服在使用上均出现了僭越现象,忠静冠在民间颇受欢迎,学子、散官均僭越戴之,忠静服虽仍为品官所用,但颜色多样化,并未严格按照规定穿着。

万历末期至崇祯:这一时期,忠静冠的典型特征是两耳高于后山,此特征一直延续到明代灭亡。忠静冠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导致仕宦见忠静冠,必厌弃之。忠静服继续有大量僭越现象,出现衣缘缺失现象(图15)。

图15:忠静冠演变示意图

嘉靖即位之初,便因礼制问题掀起一场为期三年的大礼议之争,这场斗争虽然以世宗与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彻底胜利而告终,但正德时期的政治混乱与大礼议过程中杨廷和等人的结党抗君让世宗对宦官、阁臣、九卿、佞臣与皇帝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感到担忧。革除积弊,树立新形象,恢复旁落百年之久的皇权,是嘉靖皇帝革旧鼎新、推行新政的最终目标。嘉靖新政效法洪武祖制,在服饰上,一方面颁布禁令,以纠正成化至正德年间的僭越违制现象。据统计,嘉靖一朝,共颁布禁奢令24条,以嘉靖二十一年为界,前期20条,后期四条。⑮另一方面,创制忠静冠服,使贵贱有等,以辨上下,定民志。至此,品官服饰在朝祭、公服、常服、燕居等诸多方面均有定制,进一步规范官制。忠静冠服初创时期的严格管理加之嘉靖帝的条条禁令,使得这一时期的服制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使用范围上都比较符合规定。

但不可否认的是忠静冠服创制时为明代末期,大明王朝已进入“华侈相高、僭越违式”的社会,忠静冠仅以是否用金线镶边作为彰显品官身份的象征似乎已不能满足需求,他们故而在梁的数量上大作文章,试图进一步划分等级,明确身份。嘉靖后期,世宗久不视朝,朝纲不振,官方对于服饰的禁令大为减少,而忠静冠服在民间又大受欢迎,忠静冠“照耀于街市间,殆无贵贱一矣”,⑯“今则武夫、下吏亦盖用之,无所忌惮矣”。⑰万历年间士庶作为“不许服”的阶层,僭戴忠静冠的现象已普遍存在。品官为彰显身份更改梁的数量,当忠静冠向下兼容至士庶之时,士庶羡其美观,则加以金云或缀以玉结,由此忠静冠的形制自上而下发生了种种变化。忠静服也不例外,虽使用阶层仍固定在品官阶层,但在奢靡之风盛行的明末,颜色混乱,暗纹、补子的僭越在求奢求异的心理作祟下司空见惯。万历末年,神宗亲政,政令松弛,加之社会风气已经形成,积重难返,在中央集权与民间时尚的博弈中,摇摇欲坠的晚明朝廷只能一再妥协,尽管禁奢律例仍有颁布,但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忠静冠服作为燕居服饰,其受限更少,更显混乱。

八、结语

“服以旌礼,礼以行事。”古代服饰制度直接反映礼仪秩序。明代忠静冠服是嘉靖皇帝为整顿礼制,加强官员管理,因时制宜,特具法象意义而创制。忠静冠服之制度自创制之后,历嘉靖以至隆、万两朝,在冠的梁数、高度,衣服的颜色、缘边等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嘉靖皇帝创制忠静冠服之初,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创制和改革来整顿官员燕居礼仪秩序,令官员燕居时“进斯尽忠,退斯补过”,以达到强化皇权,加强官员管理的目的;同时这种“大复古,重变古,非泥于古”的服制改革创新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周边受汉文化影响的藩属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服制影响。

注释:

① [明]佚名:《明世宗实录》卷八十五,台北: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第1931-1932页。

② [明]申时行等修:《大明会典》卷六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7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44-246页。

③ 徐文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大明冠服图>研究》,《文津学志》,2021年第2期,第107页。

④ 同③。

⑤ [明]王圻、王思义编集:《三才图会·衣服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03页。

⑥ 李怿(1488~1544),即朝鲜中宗(조선 중종),朝鲜王朝第十一代君主(1506~1544年在位)。

⑦ [朝鲜李朝]佚名:《朝鲜王朝明宗实录》第二十三卷,台北: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第32页。

⑧ [明]翁相修,陈棐纂:《广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第26页。

⑨ [明]李乐:《见闻杂记》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5-156页。

⑩ [明]佚名:《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五,台北: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第5396页。

⑪ [明]王圻、王思义撰:《三才图会·衣服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03页。

⑫ [明]张卤撰,杨一凡点校:《皇明制书》第一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2页。

⑬ 于家栋:《江西玉山、临川和永修县明墓》,《考古》,1973年第5期,第286页。

⑭ 苏州市博物馆:《苏州虎丘王锡爵墓清理纪略》,《文物》,1975年第3期,第52页。

⑮ 林丽月:《明代禁奢令新探》,张忠政主编《明史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232-248页。

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民国戊辰五月奉贤褚氏重刊,第18页。

⑰ [明]徐咸:《西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1页。

猜你喜欢
补子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心如丝缕 织镂时光— —王建江缂丝作品赏析
Rank Badges of Official Costum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miotics
论乾隆时期补子的艺术特色
——以百幅补子图像为证
小议明万历《铜仁府志》人物志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赋广义Orlicz范数Orlicz函数空间的某些特殊可补子空间的存在条件
清朝官服补子在现代服装中的融合运用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