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泱霖,宋洪菁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高度和新境界。“两个结合”理念以其深邃的理论思考和宽广的历史视野有力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尤其是在教育上成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法宝。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坚持将“两个结合”融入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坚定信仰和忠实理想的接班人的保障,更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理想信念可以理解为理想和信念的逻辑运算与有机融合,是个体行为方向的指明灯和人生实践的动力源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接力者,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树立是一个动态过程,外部因素对此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各学校需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支撑,引导学生形成以大局为重、国家为先的理想信念。“两个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来把握时代,观察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晶,蕴藏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就此而论,将“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为学生生活态度注入精神动力,找到塑造学生理想信念的突破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向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两个结合”还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基于此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中国儒学“仁者爱人”“自强不息”的思想精髓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助力学生理想人格的成形与人生境界的升华,充盈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1]。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是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的集中体现,将“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而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核心所在,中华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历史的经验总结,将之与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融合,能够壮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群体成长为国家栋梁和民族脊梁,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成为全民族坚不可摧的思想武器,不仅促进了全民素质的迭代升级,还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推进了民族文化自信。与此同时,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两个结合”思想,尤其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微观世界之个体理想信念与宏观世界之民族理想信念联系起来,以个体性、微观化、小局域切入全民性、宏观化和大区域的文化层面,有利于壮大以青少年为主的学生群体的精神意识,进一步强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为奋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两个结合”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2]这一论调的基础上拓新延展而来,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拓展深化和规律总结,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两个结合”是党一百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拓展深化和规律总结,其间蕴藏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能够担纲起学生思想品德锻造和政治意识培养的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百年事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生命线[3],“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深厚力量。当前,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国情,使“两个结合”与理想信念教育互融共促,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因相生,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民族化与国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4],将青少年打造成为最优秀文化、最伟大理想、最真挚信念、最高尚品德的继承者。此外,当前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两个结合”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中国的人才培养情况、社会就业形势、经济转型趋势等相结合,适配学校的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实践教育等,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可行性,为教育事业提供根本遵循和注入深厚力量,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在世界舞台和历史逻辑中行进,并基于对时代主题的把握,壮实自身的文化内核与精神底蕴。“两个结合”在引入外来理论生根发芽之余,遵循本土文化和实际国情的发展规律,在党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不断检验,焕发生机,成为时代发展的缩影。当下“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旋律的先声。理想信念的引导是在适应社会前进方向和立足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内生逻辑与外生动力所进行的意识改造[5]。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融入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坚定社会主义建设信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鼓励和支撑前行者的不竭动力源泉。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知,理想信念教育是意识领域的塑造,将“两个结合”融入于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需要打牢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具体而言,“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念信念教育的相关论述。习总书记提出“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6]。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也应该以此为根本遵循,在课程教学、校园活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坚定社会主义建设信念;二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教育的进步离不开党的领导,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因此,在理论基础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作为行动指引和精神动力,将“两个结合”理念融入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体系、资源配套、师资建设、行为实践等一体化建设体系中。
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实践是检验“两个结合”理念融入的唯一标准。因此,坚持“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找准实践定位,包括了实践本因、实践手段、实践内容、实践结果等相关内容。实践本因是坚持“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实践手段是促成青少年理想信念形成的途径,包括课堂教学、劳动实践、文化熏陶等,主要目的在于找到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理想信念的路径;实践内容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内容,在以思想政治课为载体的课程教学、以劳动实践为平台的操作教学、以历史社情为熏陶的社会教学影响下,使学生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实践结果则是坚持“两个结合”融入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后所收到的一系列反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7],在坚持“两个结合”融入的准则下,确定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思想至关重要。当前,构建“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精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仁者爱人”“自强不息”的君子之行,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典范,这些都可以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素质,与“两个结合”共相适配,成为思想领域的中流砥柱。二是新旧民主主义时期有关革命斗争与抗击侵略的红色文化和抗战文化。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对厚重历史的审视与特色文化的认可,近现代的中国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他们舍生忘死奋斗在革命与抗战的前沿,精神长存、信念长遗。坚持“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根据中国历史,敬畏拥有理想与信念的前辈先烈,将之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解决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坚持“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搭建定向渠道,形成高效培养具备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人才的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8]。“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有学校渠道、社会渠道和家庭渠道。学校渠道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学生活动来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例如,在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纳入“两个结合”思想,以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达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教学内容,完成“理性认知—情感激发—行为转化—信仰生成”的教育转化过程[9];社会渠道通过历史文化、文娱活动、人类行为等来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例如,红色文化场地开展的教育活动,向青少年学生宣传历史事迹,树立名人榜样,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进而引导自身的学习生活行为;家庭渠道则是通过家庭教育来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激励、亲人的表率、家庭氛围的带动等。
坚持“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要厘清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体而言,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则,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引入马恩哲学思想,并贯穿各个阶段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融合。例如,在介绍马克思及其思想的相关内容时,旁征博引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增强学生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认知,进而引导其树立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念。二是用中国共产党百多年历史经验形成的思想精髓指导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知[10],在教育领域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阐明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的关系,大中小学的教师要利用“两个结合”的思想精髓,引导学生树立与政治、经济、生产相适配的正确的理想信念。三是深挖“两个结合”中的传统育人理念,利用“因材施教”“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传统教育思想武装教师队伍,注重教师主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身作责,为人师表,秉持实践育人的操守,为学生树立榜样。
根据“两个结合”中蕴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学生阶段是个体身心成长、认知定型与知识摄取的关键时期,坚持“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通过实践决定理论,不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具体而言,一是学校教师要勇于创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立足“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核,与时俱进,深耕细作,正确引导学生踏上“认知理想、树立理想、实现理想”的理想之路与“认识信念、明确信念、坚定信念”的寻梦之旅。二是在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要正确认识中国教育国情,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建立“全过程、全主体、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11],辩证对待每个学生的理想,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优化实践本因,创新实践手段,丰富实践内容,提质实践结果。三是在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同时,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理想信念的拓展内涵,结合实践活动,整体、系统地制定理想信念教育设计和教学规划,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锻造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学生。
“两个结合”理念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要以文化滋养思想,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实现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无论是大中小学的文化课、艺术课、实践课、理论课,还是思想课、政治课,都应深挖传统文化所蕴藏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精髓部分,并作为青少年信念之光,照亮理想之路。例如,在语文课中阐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内涵,部分学生以之为座右铭,鼓舞前行;另一方面,以现代红色文化为动力,驱动青少年存敬畏之心,立非常之志,行坚韧之举。融合校园文化、特色地区文化和传统文化,丰富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素材库,在校园文化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社会文娱活动中发扬光大,熏陶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坚定的信念信仰。例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将“国庆文艺汇演”与爱国情怀结合,从而培养爱国情操,树立报国理想。
“两个结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当下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用科技手段来扩展教育渠道,提升教育的实施效果。一方面,利用互联网通讯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元化,将理想信念教育从学校面延伸至社会面,细化到家庭面,通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来构建以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为主、家庭与社会理想信念教育为辅的教学体系,充分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理想信念引导模式。例如,在学校教学后,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将学生理想告知家长,并获得家长支持与鼓励,助力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前高科技,为学生理想信念提供技术辅助。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并非孤军作战,在当前沟通技术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塑造渠道丰富、途径多样。通过学校、企业、家庭承办理想教育节的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引导主体,借助高科技提升教育效果。例如,借助虚拟技术,让学生进入虚拟世界,提前感知理想实现后的样子,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的清晰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伐,迈向实现理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