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叙事顿悟生命的可贵
——评谭恩美的小说《拯救溺水之鱼》

2023-09-08 01:11王建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谭恩美幽灵叙述者

王建新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1 谭恩美作品综述

谭恩美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 她的作品探讨了身份、文化和家庭关系等主题,着力讨论中西文化冲突、母女关系,并因其情感深度和强大的叙事而广受认可。谭恩美1952 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的中国移民家庭, 父母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与她成长的美国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她时常面临着文化认同上的困惑和疏离感。因此,谭恩美早期的写作受到她作为华裔美国人经历的影响。她于1989 年出版的首部小说《喜福会》是一部开创性的小说,在评论界和商业上均大获成功, 并迅速成为畅销书和文化现象。 这部小说讲述了4 个中国移民女性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 探讨了母女关系的挑战, 以及在新国家中应对文化差异和寻找归属感的挑战。

除了《喜福会》之外,谭恩美还出版了多部备受赞誉的小说和非小说作品。 包括 《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灵感女孩》(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接骨师之女》(The Bonesetter's Daughter)、《拯救溺水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月亮夫人》(The Moon Lady)、《奇幻山谷》(The Valley of Amazement)等。 这些作品继续探索着谭恩美的核心主题,探讨着文化身份、家庭关系和人类的情感状态。

谭恩美于2005 年推出的小说力作《拯救溺水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上市两周便一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小说类十甲。 《拯救溺水之鱼》“标志着谭恩美创作的转变, 成为其第一部不再局限于华裔人物角色及母女间的亲情关系主题的小说”[1]。当时,国外评论界及媒体对《拯救溺水之鱼》给予了颇高评价:《每日电讯报》评价《拯救溺水之鱼》“精妙并吸引人”;《今日美国》 则盛赞《拯救溺水之鱼》充满了“人性的关爱”。在中国《拯救溺水之鱼》的受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最早见诸媒体的相关文章是刊载于中国新闻网的新书简介“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出新书《救鱼不淹死》”,其后有《华文文学》的“谭恩美幽灵小说登上畅销榜”(康慨,2006),《外国文学动态》 的“谭恩美的新作《拯救溺水小鱼》”(卢俊,2007),《当代外国文学》的“谁在诉说,谁在倾听:谭恩美《拯救溺水鱼》的叙事意义”(张琼,2008)及《牡丹江大学学报》的“呼唤超越种族的“真善”与“普世的友情”:谭恩美小说《拯救溺水之鱼》的宗教主题解读”(王建新,2011)等,均从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同时国内也已出版了这部小说的中文译写本《沉没之鱼》(蔡骏,2006)。国内学者还从人物形象[2]、叙事策略[3]、主题研究[4]、地理空间书写[5]、凝视与霸权、后殖民解读[6]、创伤书写[7]、生态伦理[8]、历史叙事等角度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9]。

《拯救溺水之鱼》是一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小说,极具谭恩美的标志性风格,探索了文化身份、灵性和西方与东方之间的文明冲突等主题, 深入探讨了文化交流和人类经验的复杂性。 《拯救溺水之鱼》还是一部典型的“幽灵小说”,是谭恩美迈向新的写作风格的一次大胆尝试, 标志着其创作方向的重要转变。 通过幽灵叙事, 谭恩美探讨了死亡对于人生、信仰和追求的影响,抒发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敬仰。

2 《拯救溺水之鱼》的幽灵叙事

《拯救溺水之鱼》 讲述了12 名美国游客在中国和缅甸旅行的遭遇及所经历的各种离奇事件。 尽管旅行发起人兼导游陈璧璧(Bibi Chen)在临行前两周突然死亡,旅行仍然最终成行,然而却未按原定的行程安排; 由于无意的过失造成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误解,旅行受到诅咒,预计中的文化艺术之旅中途出现意外,其中的11 名美国游客被缅甸丛林深处与世隔绝的部落诱拐进入“无名地”[10],游客中的一个男孩更是被部落族人视为“救世主转世”。

幽灵叙事无疑是《拯救溺水之鱼》的一大特色,整个故事完全由幽灵叙述者璧璧进行叙述。 谭恩美本人就多次在接受采访中有意识地提到“死人 (幽灵)叙述者”(dead narrator)这一说法,并表达了运用幽灵、鬼魂作为小说叙述者的写作意图[11]。 《拯救溺水之鱼》 无疑是谭恩美运用该写作手法的一次大胆尝试。

其实,谭恩美的“鬼魂情结”由来已久,来源于包括其母亲及多次亲友死亡的经历,已经成为其“过去至少20 年里生命的一部分”,以至于在创作《一百种神秘的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时,谭恩美认为是“受某些灵魂驱使进行写作”[12]。 在《一百种神秘的感觉》中,通过邝的所谓“阴眼”(Yin eyes)与“阴人”(the Yin people) 交流, 谭恩美实现了“鬼魂情结”。 《一百种神秘的感觉》中第一章的标题便是“拥有阴眼的姑娘”,认为“阴眼”可以看到那些已经去世,现在住在阴间的鬼。谭恩美所谓的“阴人”是指阴间的人, 指代那些早已死去的人, 之所以不称其为“鬼”(ghosts)或“鬼怪”(phantoms),因为在谭恩美看来,“阴人”不会带来灾难造成惊恐,甚至能够帮助躲避未知的危险,而不像鬼怪那样使人畏惧带来厄运;“阴人” 虽然生活在阴界但在现世中却又无处不在,只是一般的肉眼凡胎无法察觉而已。

《拯救溺水之鱼》中谭恩美将“鬼魂情结”发展到极致, 索性采用幽灵叙述者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 幽灵叙述者的第一人称视角即指小说的叙述者在叙述故事时的身份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幽灵,一个已经死去的人,而他(她)却以第一人称视角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叙述。 《拯救溺水之鱼》完全由璧璧的幽灵进行叙述, 小说的幽灵叙述者璧璧是一个典型的“阴人”,作为小说的“幽灵叙述者”以及“幽灵旅行向导”(the dead travel guide),其人物原型是基于谭恩美已经过世的母亲, 或者更精确地说璧璧的声音就是其母亲的声音, 叙述者也因此具有了其母亲的“幽默、乖张而易怒”的话语风格。小说开篇第一章标题“我短暂的一生”便明确表明了叙述者的身份——“阴人”“幽灵”。 小说第二页第一行读者便被告知“我(叙述者)死了”,使读者惊恐而诧异地意识到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实际上就是一个 “幽灵”。 璧璧突然莫名其妙地死亡,尽管她死得很不甘心,灵魂不肯离去,奇怪的是脱离了肉身的她,却具有超常的洞察力, 甚至作为叙述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旁观了自己的追悼会,跟着旅行团去了缅甸,讲述他们一路上发生的离奇事件。

璧璧生前是一家东方艺术品店的经营者, 一个慈善家、社交名流,也是本次“追随佛祖足迹”之旅既定的组织者和向导。读者在璧璧幽灵的带领下,跟随旅行团到达云南, 游丽江, 再从瑞丽经公路进入缅甸。由于打乱原先预定计划以及文化冲突与误解,旅行团遭遇诅咒与重重麻烦。 小说的幽灵叙述者璧璧的灵魂在世间游荡,具有“佛所赋予的能力”。佛教的“因果轮回说”为《拯救溺水之鱼》小说中幽灵叙述者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佛教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会停留在躯体周围三天, 然后再经过四十六天以后转世投胎”[13]。 只是谭恩美赋予了璧璧的灵魂更为特殊的能力, 四十九天过去了璧璧的灵魂仍然未去转世投胎,而是继续其幽灵身份,游荡在“地狱的边境”之外,全程叙述和旁观了整个故事乃至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各个角色的情况。

小说第一段璧璧便对这次旅行作了不祥的预告,“这不是我的错。 要是旅行团按照我原先既定的旅程计划行事而不是随意改变的话, 这场灾难就不会发生了。 然而很遗憾, 事非人愿, 灾难还是发生了”。随后,璧璧便表明了其幽灵身份,并对自己的离奇死亡耿耿于怀,不时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璧璧困扰于自己的死因,灵魂久久不愿离开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死亡被称为只是一次“意外”而感到愤慨,对自己被降低身份称为“店主”感到不满。 璧璧甚至不无自豪地全程目睹了自己盛况空前的葬礼, 又对自己捐出两千万却仅得到“一个普通的方形不锈钢徽章, 连刻在上面的名字字母都小得连坐在最前排的人都看不清楚”而感到愤愤不平。在叙述自己葬礼的过程中璧璧插叙了生母及童年的记忆, 随后便以自己的“阴眼”见证并伴随旅行团踏上“追随佛祖足迹”之旅,从全知全能的幽灵视角向读者叙述整个故事。幽灵叙述者璧璧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全知全能的:“我能像感觉自己一样清楚地了解别人的内心想法,他们的心理完全被我感知。”叙述过程中璧璧不断插入自己的评论及感受, 对旅行团的每一次行动连续地作出评论,并深入旅行者内心,向读者“揭示其内心的恐惧、欲望和动机”[14]。

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朝圣者各自讲述故事的形式不同,《拯救溺水之鱼》 中幽灵叙述者璧璧拥有“全知视角”——一个上帝般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幽灵的身份使其具有了特权,“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15]。 对于为何采用“全知视角”,谭恩美给出了解释“写这本书时,需要找到一个‘全知’的观点(视角),这个叙事者是一个对什么事都很有意见的人”[16]。

幽灵叙述者的优势就在于其几乎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洞悉小说中每个人物的言行甚至心理,明显优于传统的第一人称视角。 传统的第一人称视角必然会受到视角的限制, 仅能从一个人的视角出发单线叙述,而幽灵叙述者则突破了所有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者的想象力。 根据谭恩美在小说“致读者”部分的描述,整个故事是受到“灵媒”(medium)凯伦“自动书写”(Automatic Writing)的启发而完成的;关于“自动书写”,《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是: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和斟酌而进行的书写, 典型的是通过自发的自由联想或者借助作为幽灵或心灵力量的“灵媒”而达到。从这个意义上说,《拯救溺水之鱼》真正的作者也就是叙述者是陈璧璧的幽灵, 凯伦只是作为一个“灵媒”“通灵人”,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具有“阴眼”的人,她“接收”并记录下了璧璧的幽灵所传达的信息:“凯伦将璧璧的话用铅笔记录在黄色的笔记簿上。开始是僵硬的符号和无意义的乱画,然后变成一页页疯癫的字体,仿佛醉鬼的潦草涂鸦,随后逐渐恢复流畅。 ”

3 幽灵叙事下顿悟生命的可贵

小说题目《拯救溺水之鱼》本身也充满了反讽意味:鱼是不会溺水被淹死的,把它从水里“救”出反而会造成死亡,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打扰和“放生”。《拯救溺水之鱼》中美国游客历经磨难,最终脱险,经历了发现爱与认识爱的过程,进而顿悟生命的可贵,更为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他们意图拯救缅甸丛林深处与世隔绝的部落, 然而最终部落却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小说开头引言部分引用的阿尔伯特·加缪(Albert Camus) 的话更为一针见血——世上的邪恶几乎总是源自无知,如果缺乏了解,好意可能和恶意带来的伤害一样多。

借助幽灵叙事,小说《拯救溺水之鱼》探讨了普世的“救赎”主题,融入了谭恩美对人生的长久思考,那就是“死亡是如何影响人生、信仰和追求的”;抒发了谭恩美呼唤超越种族的“真善”与“普世的友情”的最终意图[17]。 正如谭恩美在《拯救溺水之鱼》中对“真善”与“普世的友情”所下的明确定义:“这才是陌生人之间的‘真善’(true kindness)……:两个人,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其他方面也截然不同,然而却能够给予和回赠他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 ……这是美好的‘普世的友情’(universal friendship)的象征,如此的令人难以置信和温暖,他会永远珍藏”。

4 结束语

谭恩美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还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作品被广泛使用于美国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中, 成为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教材。此外,她的作品也被改编成电影、戏剧和音乐剧等,进一步展示了她的文化影响力。除了文学成就外,谭恩美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者和社会正义倡导者。她在移民、种族主义和性别平等等问题上发声, 并利用她的平台提高人们对边缘化社群经历的认识。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领导作用。 她是许多慈善机构和组织的活跃支持者,也是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致力于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发展。

总的来说, 谭恩美的作品对当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关于家庭、身份和文化冲突的故事继续引起全球读者的共鸣, 她的作品和声音在有关文学多样性和代表性的持续对话中仍然继续启发着读者和社会,推动着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发展。

猜你喜欢
谭恩美幽灵叙述者
快把我哥带走
谭恩美的多面人生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
多元文化身份与人物形象塑造
1916年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