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创新策略刍议

2023-09-07 07:49:08邱逢祥
学苑教育 2023年24期

邱逢祥

(福建省清流县嵩口中心小学,福建 清流 365300)

传统单一灌输式知识教学,严重桎梏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弱化其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而动手操作能够充分迎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降低学习难度,激发起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良好的动手操作教学引导,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性、能动性和自主性。动手操作数学知识,与以往平铺直叙数学知识不同,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教师要深度结合“教”与“学”的实际来创新教学策略。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动手操作教学的创新策略展开探究。

一、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操作教学的意义

(一)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天性,使得他们很难精力集中开展文化知识学习,尤其是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更加让他们感到厌烦,于是出现了传统说教式课堂交头接耳、东张西望现象。小学数学课堂创新实施动手操作教学,“动手”的过程充分地利用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精力难集中的问题。

(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开展数学知识理解和内化,动手实操的直观化过程让学生真真切切看到了数学知识发展过程,触摸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实质,从而有效降低了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顺利高效地解决了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得良好数学学习体验,更给他们带来了成就感,切实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生爱玩好动,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动手操作验证,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学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动手操作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为了本小组提前完成操作任务,组员纷纷献计献策努力合作开展操作,这一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和精神。

二、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创新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动手操作学习,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兴趣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生活化情境呈现数学知识,也是新课程改革一直推崇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实际开展趣味动手操作活动,促使他们“爱上”数学。

1.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动手操作

上学期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习生活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素材来源。小学数学课堂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动手操作教学,教师要侧重适时将数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相联系相融合,让学生在十分熟悉又亲切的学习生活情境中积极主动开展动手操作探究。这样,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动手操作需要,随时可以近身观察、触摸感受就在身边的数学素材。尤其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环节,组员间在“实景”氛围中互动交流,借景生情相互指正、相互肯定,这样的“零距离”动手合作操作学习,极大地促使学生以活跃的思维开展动手操作合作,切实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位置的表示》时,可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出发设计教学:“同学们每天来到教室第一件事情要做什么?”学生不加思索便能回答:“找到自己的位置。”“对,大家走进教室首先要回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你能结合班级座位制作一份座位表吗?”顿时,孩子们被与自己身边学习情境密切相关的这一问题所吸引,纷纷动手绘制起来。绘制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个位置既要标注同学的姓名,又要标注第几行和第几列,最后整体观看所绘座位表格,已经凌乱得看不出“格”。看见学生犯难,教师趁热打铁追问:有没有较为简洁的记号方式来标记座位呢?学生陷入沉思。“我可有办法!”见教师这样说,学生的兴趣即刻被激发出来,教师顺理成章导入“坐标”这一新知识点。学生兴致勃勃地听着教师“用坐标表示位置”的课程讲解后,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10×10 方格,在方格中分别标注a(4,7)、b(3,2)、c(5,1)、d(2,4)、e(6,2)五点,学生动手画出各点后,引导各学习小组开展内部分享讨论,交流自己对坐标标记的认知和运用。这样,学生在自主动手绘画、小组讨论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切实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开展动手操作

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注重观察家庭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知识,并及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家庭生活问题。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对于提高自己的家庭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教师侧重运用家庭生活素材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让自己为家庭做点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终实现大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后,提出动手操作探究性问题:“现实生活中规则的立体图形较少,对于不规则的‘土豆’又该如何计算体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对视,一时不知怎么计算,但从他们跃跃欲试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又特别想对家里常吃的土豆进行体积测量。教师趁机运用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在这个故事的启发下很快想到了用“排水法”求土豆的体积。接着让各学习小组领取实验操作所要用到的土豆、量杯和水,学习小组内部装水、记录刻度、放土豆再记录刻度、取出土豆再记录刻度、计算土豆排水量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很快各学习小组得出了本组土豆的体积。此时,教师可让临近学习小组互换土豆,再利用“排水法”称量所换得土豆的体积,然后临近互换土豆的小组交流对比所得的土豆体积数值。通过紧密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开展动手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开展层级化的动手操作学习,遵循学生认知心理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这是一个渐进式的层级递进过程。同样,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学习也需要从小学生的“层级”认知心理出发,充分考虑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运用逐步提升难度的动手操作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循序渐进拓展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学习质量。

例如,教学《怎样滚得远》一课时,为促使学生深度理解“角度大小对小球滚动距离的影响”,教师可设计逐步提升难度的三个层级动手操作学习活动。一层了解数学知识发展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两至三遍动手操作的全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先后顺序、注意事项等。二层引导学生充分观察验证、记录比对、互动讨论“不同坡度斜坡上小球滚动的情况”,如采用30°、45°、60°这三个有利于记录理解的斜坡开展滚动操作,学生小组分工明确,有的操作小球滚动、有的记录、有的辅助开展操作,经过反复动手操作实验,最后学生得出:“小球在45°斜坡上滚动的距离最远。”三层为拓展学习,就第二层动手操作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小球在同一斜坡、相同小球在不同斜坡(摩擦力不同,坡度相同)开展动手操作,学习小组间再进行充分讨论。通过设计实施递进式多层级的动手操作学习,学生经历初步认识、反复观察验证、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数学知识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逐步深化了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规范的“怎样滚得远”数学知识体系。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知识转化过程,深化理解知识内涵

小学数学课堂落实新课标倡导的动手操作教学,有效打破了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的枯燥窘境,但动手操作教学并不只是为了“热闹”,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其学习真正“发生”。动手操作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手脑配合同时对数学知识转化过程进行认识理解,操作的动作验证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指导操作活动趋于完善,从而助力学生深化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

例如,开展《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让学生动手剪下边长为4mm小方格所构成的任意三角形(如图),然后再对三角形内部的小方格部分进行裁剪,最后再拼接,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方格构成了三角形,初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再让学生数一数连接在一起的小方格边长构成的三角形的“底”和“高”,通过“底×高÷2”的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此时,让学生对比两次所得三角形面积数值,学生发现竟然是一样的,从而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得到了深化。接着,再让学生动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接,提问:“拼接后得到了什么图形?”学生很容易对拼成的图形进行判断,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追问:“两个三角形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学习小组开始讨论,最后总结出:“需要具备等底等高”。三角形计算公式是小学数学十分难以教学的内容,孩子们多是生搬硬套地运用,通过开展动手操作感悟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而有效深化了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深度。

(四)着重加强重难疑点知识动手操作学习,强化提高学习实效

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教师应紧紧抓住重、难、疑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只要深化理解了课程内容中的这些“点”,再进行适量的数学问题解决运用练习,即可达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教学实效。将重、难、疑点知识融入动手操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知感悟重、难、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外拓运用,能够让学生“触摸”到重、难、疑点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高阶状态,进而强化提高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实效。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一课时,“画高”一直是学生解决三角形问题的“痛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底、高、边三者的关系进行操作,借助有效的操作练习切实提高学生对三角形“高”的运用能力。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先从简单的锐角三角形“画高”操作入手,然后通过对锐角三角形变式,演变过渡到直角和钝角三角形“画高”。当学生对钝角三角形“画高”时,明显会表现出“为难”的表情。部分学困生多次尝试,就是无法找到钝角两条边上的“高”。此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部分学生遇阻的情况,引导他们对钝角三角形上的每条边进行“画高”,然后标记上直角符号。这样,学生在动手标记直角符号时,会深刻认识到三角形“高”与“边”的关系,最后明白了给钝角的两边“画高”必须延长边长,进而深化理解了三角形“高”的本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高”这一重、难、疑点知识,切实强化提高了学生对“三角形的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实效。

三、结语

总之,作为“看得见的思维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开展动手操作教学,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实施动手操作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创新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数学知识,有效激发起学生参与数学习学习的兴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构建起高质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顺利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