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红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福建 南安 362300)
“创设问题情境”并不是教师在课堂设置问题让学生解决的简单教学方式,而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基于学情营造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或氛围,学生在各种情境中,通过生生、师生相互活动或是自主探究活动解决问题,表述和交流自己的所得,提升凝练方法的教学方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新课标理念要求以学生认知规律为路径,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而传统教学方式易忽视学生认知和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何调整教学模式,规避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成为当务之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理课堂如果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教学,没有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思考,达到规律的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生也将难以知识内化,提升地理学科素养。高三的地理课不能只是复习课,而应该成为一种复习活动。课堂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一种方法的教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地理知识和应用方法,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纵观近年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命题立意均已转为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四新”视角下的地理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真思考、真体验真理解和真感悟的载体,以此突破地理学科四项基本能力,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用综合思维角度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提升地理实践能力;理解并自觉遵循人地协调观。但基于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现实地理问题往往纷繁复杂,学生难以对问题及其背景都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同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任务重,时间紧。故而要突破复习课的瓶颈,营造充满活跃思考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兴趣,合理创设地理问题情景可成为重要手段之一。
高三年地理学习多以复习课的方式进行,不少学生认为知识已学过、已掌握,学习兴趣降低,课堂参与程度低。一旦进行考试评价,学生又会经常暴露出很多问题。学生课堂能听懂,面对地理试题却难以入手,不会做。难道高中地理真是一门“玄学”?实际上,这恰好是地理评价体系进步的一种体现。复习课,传统教学经常是原有知识传授的再现或难度略有提升,学生思考停留在浅层次,记忆和理解偏多,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要求少,无法适应新时代地理选才要求。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应系统进行知识梳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以渗透学科素养为中心,着重训练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规律和原理,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目前,高三的地理复习课往往更注重知识讲解,以“讲练”的方式推进学习,一问一答,未能创设问题情境形成系列问题链。学生自然无法系统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悟”的思维过程,知识脉络的构建容易碎片化,表象化。学生只能简单迁移知识,一旦情景发生转换,就难以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
课堂是实施问题式教学的主阵地,试题则是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检测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可作为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式教学的关键之处。
1.关注生活现象和话题
教师平时要多收集时事热点和乡土地理等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并按章节分类整理。因事因时地把现实生活问题引入地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助力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更主动进行高层次地思考。如2018年全国Ⅰ卷9~11 题:“小明同学7 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2019 年全国Ⅰ卷第1~3 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嘉善县产业布局特点和发展。2020 年全国Ⅰ卷第4~6 题建筑布局。2021 年福建高考卷第4~5 题光伏应用产业。这些多以现实生活和生产为背景,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问题,考查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灵活应用高考真题及其背景材料
高考试题是经过筛选和实践检验的,不仅能够科学合理地考查地理知识体系,还可以检验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为了取得更好的创设应用效果,可将历年各地的地理高考试题分类整理,按所用版本的教材所对应的知识章节顺序一一列好,建立目录索引。复习时以此为背景,丰富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但高考试题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包含的知识内容较广,应用时要剖析试题其中蕴含的主干知识,删去枝叶,根据学情适当处理。
3. 教材内容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来源
新教材知识系统性较弱,部分教师高三复习时可能忽视课本,认为教材不重要,而完全依赖教辅材料。实则不然,教材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是教辅材料难以企及的。可复习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可能会缺乏新鲜感,学习主动性降低,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故而,地理复习课应该依据课标将教材中阐述的地理主干知识提炼出来,细化、剖析其中的规律和原理,按学生的思维过程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主合作探究。如必修1“大气的受热过程”包含“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两个角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是指大气的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课堂可通过晴天和阴雨天的天空景观图片对比或某天气温的波动变化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原因。教师可针对学情,在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或薄弱处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表达交流。
创设问题情境并不是给出一段材料,再抛出一个问题,而要统筹处理,根据学情科学创设,规范使用。
1.问题情境创设的科学性
其一,材料应该要典型、精练和有效,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像或者是表格等。课堂中穿插使用,总结判读方法,以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常见的地理图像可细分为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关联结构图、景观图、剖面图和经纬网图等。
其二,创设问题情境,可根据需要对所给材料进行加工再呈现给学生,从而总结出各种类型图像的判读方法和注意事项。课本的插图就是很好的载体。如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的课本P24 插图2.10“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恶性循环”,可针对它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1:分析南方喀斯特山区多石漠化的自然原因。(8 分)
【答案】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山区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质结构复杂,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基岩易裸露。
问题2:说明南方喀斯特山区人类过度开垦对石漠化的加剧作用。(6 分)
【答案】南方喀斯特山区,多陡坡,过度开垦破坏地表植被,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流水侵蚀增强;南方喀斯特山区土层薄,过度开垦破坏地表土体稳定性。
问题3:分析石漠化对南方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6 分)
【答案】地下水位下降,旱涝增多;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植被覆盖度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创设的问题要注意规范性,减少随机性
问题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行为动词、对象和限制性关键信息。行为动词主要有描述、简述、概述(括)、综述、说明、说出(指出)、对比、评价、分析和简析等。第一,行为动词不同,学生的思考角度也将有所不同。如描述是将事物的外部特征、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等转换为简洁的文字语言。表达要注意用地理学科术语。分析是指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给予分解,找出其中规律和内在联系以及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作用或影响。说明是对现象、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解剖。与“分析”相比,“说明”更侧重于学生理性的思维。
第二,只有明确了问题的“对象”,学生探究问题才有着眼点,才能构架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从气候条件的角度,说明乙地夏季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理由”,学生不仅要说出当地夏季有利于晾制葡萄干的气候特点,还要讲清楚内部各气候要素与晾制葡萄干的本质联系。问题的“对象”主要有原因(分为自然和人为两个维度)、条件(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正负两方面辩证探讨)、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和措施(生物、工程、技术)等。
最后需要找出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这是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角度的关键所在。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个问题或事物的影响原因有无数种可能。内部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不加限制,学生根本难以入手。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关键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如“简述在N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将面临的限制性因索”,其中“推广”“高产”和“限制性”均为关键信息。“推广”要求要打开市场或增加需求,“高产”应注意科技和自然条件,“限制性”则提醒思考角度主要是“当地的不利因素”。
为提高一轮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课堂问题需进一步凝练,逐渐生成到试题,从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从问题到试题包含着四个维度的转换。
1.从简单到复杂
地理学科注重研究要素之间的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影响的结果。而地理课堂呈现的知识联系往往是单向的,顺序发展的。针对该点,课堂问题到试题的生成可在情境上入手,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转变可以是地理要素的基本叠加(如2018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综合题37 题是几个天气系统在某区域的叠加),也可以是深度的延伸扩展(如案例1,等高线的判读叠加了瀑布落差的地理概念)
案例1: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 米,瀑布的落差为72 米,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2.从静态到动态
时空地理特征分析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之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演变过程包含着时空维度的变化。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够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过程和人口分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产业区位等的时空变化过程。针对此类相关知识,课堂问题到试题的渐进可从时空角度的切换入手。
如2018 年全国Ⅲ卷地理综合题37题第2 小题:“T 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 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该题考查的是几个天气系统时间上的演变,与单独天气系统的变化相比,难度无太大提升,同时也利于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2018 年福建省质检37 题第4 小题:“几十万年以来冷暖变化过程形成的冰层中,古里雅冰芯与格陵兰地区的某冰芯所含同位18O比重变幅存在差异。比较两者变幅大小的差异并说明理由。”无疑实现了空间尺度的转换。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也对学生扩展知识面提出了要求(大气受热状况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别)。
3.从基础知识扩展到综合体系
高考考查角度已然发生变化,由原来考查“地理道理”转化为“地理真相”的探究。试题设问具有小切口,大纵深的特点。大纵深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主干知识细化后广度上的延展。小切口问题则常基于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为目标,在问题解决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增强其系统性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如2018 年全国Ⅱ卷地理综合题37题第1 小题:“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抬升的原因的原因。”该题所考查的知识已涉及到热平衡中的潜热输送。而中学教材热平衡主要从受热状况的辐射角度进行说明。故而一轮复习试题设计要注意知识综合体系的适当扩展。
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地理课的一种常态教学方式。但要如何做到高效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问题到试题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教师应当主动更新理念,不断去探索和研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重视高考指挥棒的导向,慢慢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