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然
(福建省清流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清流 365300)
数感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积极依托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将数感培养融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促使学生在知识的内化、理解、应用过程中提高对“数”“量”关系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效促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
小学生的数感大致可理解为学生对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逻辑运算关系所形成的感知和掌握能力。数感能力的培养,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对数的感知和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分析和解答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性。小学生数感具有基础性与抽象性的基本特征。其中,基础性质是指培养活动应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引导学生强化对数量的基础概念、基础表述以及基础关系等理论性知识的深入体会。同时,数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内隐的抽象性意识活动,因此,数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基于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对学生数感的培养,需着眼于学生对数的充分感知与感悟,需要加强逻辑思维的塑造与培养,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化、形象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促进学生数感素养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数感培养的启蒙期和关键期,由于刚接触数学知识,缺少系统化的逻辑思维,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学起来难度较大。教师需准确把握数感素养的内涵和价值,才能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感知、感受到各个章节知识中所展现出来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对知识要点逐步形成正确的感悟,逐步实现数感的培养。
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前提。要实现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教师首先应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数感培养,将其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充分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多感官并用,进而实现对学科知识点的全方位认知和体会,以此实现数感的提升。为此,教师需结合数感培养的要求创新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感悟数的思维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实现对数感的培养。
例如,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主题的教学中,鉴于原有教材内容中的呈现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图1、图2 所示),再通过引入顺口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主题的本质,并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思考方法。如果题目中的“除数是一位”,计算就需要“先看对应前一位”,如果出现“一位不够”的情况,则需“看两位”。整个计算过程要做到“看到哪位,商哪位”,同时要注意“整除落0,余数要比除数小”,达到这一要求后“再除下一位”。该知识点中包含多个要点,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一边聆听、一边观察、一遍思索、一边体会,才能充分理解该教学主题中所包含的复杂数量关系,掌握计算的多个关键点。学生可以借助于已经掌握的实践经验,再根据图1 和图2 的指示,并结合顺口溜开展学习,在最大程度上掌握该类题目的内涵,不断提高数的运算能力。基于此,教师还需设计与之配套的口算练习题,不断巩固学生对顺口溜的掌握程度,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实效。比如通过“70÷2=( ),85÷3=( ),80÷( )=4,( )÷3=,72÷( )÷8=3,18÷4=4 余( )”等题目,将口算和笔算的要求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数感综合素养。
图1
图2
口算与估算是小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口算与估算的强化练习,能够持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敏锐度,而这一过程也将帮助学生更正确、更迅速地判断复杂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有效提高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为此,教师可把口算与估算的练习作为数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让数感培养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充分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和多样性的练习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口算与估算的综合能力,增强数与量的整体感悟能力,以此实现数感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主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件来展示相应练习题:“文具盒售价为9 元/个,某班将团购32 个文具盒,需要准备多少采购资金?请通过估算快速给出金额,并说明原因。”根据题目要求,学生1 给出答案:10×30=300(元)。这个过程将9 估成10,多估1 个30。同时,将32 估成30,结果少估2个10。据此,整体多估10,所以团购资金需要准备300 元。学生2 给出答案:10×32=320(元)。其中,9 大约是10,相当于多估1 个32,计算出来大概需要320 元。学生1 给出答案:9×30=270(元),把题目中的32 看成是30,整体少估2 个9,所以购买资金大概需要270 元。此时,学生4 指出第三种方法不合理,计算结果低于实际金额,不能用这种方式估算。在本道题目练习中,教师通过口算、估算练习强化学生对问题中“数”和“量”关系的形象化体会,可全面提高学生的数感素养。
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筛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感悟思考的热情。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增强知识点与生活中某一具体事件的关联度,带领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展开数学思考,在认真观察、深度思考和感受理解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数感能力。
例如,在教学主题“图形的周长”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图形中的“长”已经有清晰的认知,但由于第一次接触“周长”,学习初期具有一定难度。鉴于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周长”,教师可从日常生活中筛选例子,帮助学生认识“周长是绕平面图形一周的总长度”的概念,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事例中对“周长”形成具体的实感。比如运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呈现花圃防护栏、门窗边框、树叶工艺品镶边等,再根据相关数据提出算周长的问题:怎样计算花圃防护栏的长度?大概需要多少金属条才能制作门窗?在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尝试运用“周长”的定义来理解题目意思,指出需要测量花圃、门窗一圈的长度。但对于树叶形状这种不规则图形,常规直尺无法测量,教师即可趁机启发学生思考,可以用绳子计量,即将细绳贴紧在树叶边缘围绕一圈,然后将绳子拉直后用直尺测量。最后,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动手实践,启发学生深切领悟树叶周长的测量方法,进而建构起“周长”的概念,提升学生的数感素养。
数学建模是一种直观化展现数学逻辑思维形式的思想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效率。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特定的数学符号和图形等直观表达抽象问题,通过抽象过渡到具象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数感在建模思想中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学生可在模型建构过程中感知、感悟题目中包含的数量关系,通过良好的数感快速找到解题的关键。为此,教师在设计数量关系的练习题时需要为学生预设一些干扰,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中创建数学模型,强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此实现数感培养。
例如,在“球类问题”的教学中,题目为:箱子中有7 个红球、6 个白球,如果绿球是红球的2 倍,请问箱子中的绿球总共有几个”。如果学生受无关信息干扰,数学模型便会出错,得到“6×2=12”的错误答案。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信息搜集及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总体上”认知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准确无误地找出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提高数感素养。尤其是繁杂的数学应用题,往往蕴藏着多组数量关系,学生应学会借助数学模型来表达这些关系,比如借助图示明确关键信息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运用绳子测定柱子周长的题目中,如果绳子绕4 圈则还差0.47 米,如果绕3 圈却又多出1.28 米,请问绳子的总长度?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出线段图(如图3),构建解析数量关系的模型,迅速明白“绕4 圈”和“绕3 圈”的关系,所以柱子的周长是“0.47+1.28=1.75(米)”。因此,模型是展现数量关系的直观工具,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着将抽象题目简化为模型,更有利于掌握题意,强化对题目中复杂数量关系的领悟。
图3
数感素养的培养还可借助于充满乐趣的游戏化教学方式来实现,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厌学心理和负面情绪的干扰,在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中感知感悟数量关系,提高数感素养。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特点的游戏,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夹豆子”的游戏活动。碗里装有一堆彩色豆,要求学生在16 秒内夹出红豆,且夹出数量最多者获胜。在游戏的最后5秒,全体学生集体倒计时,让所有学生在激动的比拼中强化对“分秒”的认知和感受。为进一步提升数感,促进学生对“时、分、秒”类数学问题的全方位认识,教师还可逐渐提高活动的难度系。比如标注三个区域,分别是绿豆区、红豆区、黄豆区,让学生在4.5 分钟之内能够挑出小碗里全部的绿豆、红豆和黄豆,并放到对应的区域中。通过升级的游戏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数”的感知,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形成数感素养。然后,基于游戏实践指导学生对“时、分、秒”类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准确表述,能够准确掌握3 种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又比如,教师在教学“奇数和偶数”主题时,也可根据奇偶数的特点设计教学小游戏:要求学号是合数的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学号尝试分解质因数,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再比如教学“概率”时,教师可进行“摸球游戏”和“扔硬币”的小游戏,引导学生感受“可能性”的含义。总之,教师需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的要求开展趣味数学,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认知、感受不同题目中的“数”和“量”,通过游戏化的实践的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数感素养。
综上所述,数感是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教师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数学课程的教材内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将数感培养融入课程教学的各项活动中。为此,教师应从教学设计着手,通过口算心算强化训练、生活化教学、数学建模以及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深化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中复杂的数量关系形成深刻的认知与体会,不断促进数学知识体系的内化与建构,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感素养,支撑起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