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理论旗帜 凝聚思想伟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023-09-07 07:53阎丽霞
支部建设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特色

□ 阎丽霞

2022 年10 月16 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作了详实而又深刻的阐述。十年砥砺奋进,阔步再踏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因此,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创新手段方式,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政治理论对各项工作开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7 月17 日,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全体职工赴山西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杨宏钰/摄)

一、深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创立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具有主题的鲜明性、理论的系统性、思想的科学性、内容的开放性、实践的指导性等本质特征。

主题的鲜明性,表现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了对已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理论的系统性,是指这一理论体系包含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思想的科学性,是指这一理论体系正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联系,具有客观真理性和科学性。这一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

内容的开放性,是指这一理论体系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践的指导性,是指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实践历程和指导要旨,能够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获得成功。新时代新征程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各项事业和工作。

二、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党的二十大庄严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顺利推进,必然需要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名基层党员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学习各项方针政策,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在新征程中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答卷。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前进方向的科学理论呢?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人民在千余年的斗争变革中,总结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哲理,这表明,只有时刻想着人民、处处维护人民的利益,执政基础才能巩固,执政理念才能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民族危亡之时,其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执政基础就是人民。因此,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和沧桑,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推翻了三座大山,克服了种种困难挑战,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的思想航标。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根本思想根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国是一个由14 亿人口、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纷繁复杂。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应了新时代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际,抓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破解新时代新征程中的种种困难挑战的科学思想利器。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实践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既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一脉相承,又体现了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总结和丰富起来的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总结已有理论基础上对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根本性问题进行科学回答的伟大理论,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三、汲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学习好、掌握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更能指引广大党员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汇成一股力、拧成一股绳。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领会其内涵意义,也要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和探索。

一是积极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六个坚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凝练、科学概括,也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六个坚持”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们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学习好“六个坚持”,就要深刻领悟其所蕴含的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原则方向、勇担重任的强烈政治担当、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崇高精神境界,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是深化思考领悟,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谓“所以然”,指在具体结论基础上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就得搞清楚其承袭的理论脉络和取得进步的要点。这里,承袭的脉络从本质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取得的进步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

三是在实践中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要活学活用。要立足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起来,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二是要发扬斗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充满荆棘与坎坷,只有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着深刻的道义力量和真理力量,只有将这些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才能为国家的建设改革作出应有贡献。三是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科学理论加强党性修养,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理论上的清醒,以此推动社会客体的改造与超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经验中凝结成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学习好、运用好这一理论,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总要求。唯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推动这一伟大事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新胜利。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