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聂阳
摘 要 林下经济是近些年兴起的农林复合型产业,对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非常重要。赤松茸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山东省泰安市新兴的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林下赤松茸的种植和推广,为泰安市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从栽培前准备、培养料配方及发酵管理、播种期管理、发菌期管理、病虫害防治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赤松茸的优化栽培技术。
关键词 林下经济;赤松茸;乡村振兴;山东省泰安市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49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乡村振兴典型范例。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山东省泰安市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在林下开展食用菌赤松茸种植产业,有效调节生态与生存、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增量、林业增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而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森林的健康发展。
1 林下经济概述
林下经济是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之一[1]。我国已打造了林菜、林油、林畜、林禽、林药等典型模式,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2]。经过数年的实践发现,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具有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林下种植易出现林下农作物与林木争水争肥争光,导致经济效益低;林下养殖易造成环境污染,增加病虫害[3-4]。林菌模式则不同,食用菌生性喜荫,林地内通风、凉爽,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2 赤松茸项目概述
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最具有突出价值的十大菇类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北方地区近几年兴起的一种食用菌[5]。经过对赤松茸全球309个菌株的筛选,山东农业大学选定了一种最适宜栽培的菌株——山农球盖3号,该菌种获批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计划。赤松茸产业具有栽培原料来源广、种植技术易掌握、劳动强度低、环境适应性强、抗杂菌能力强、产量高及产品绿色健康的优点,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使其成为实现农业由“量”到“质”转变,以产业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选择。
3 泰安市发展赤松茸产业优势
3.1 资源丰富、前景好
赤松茸富含蛋白质、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质元素及维生素,营养价值可与野生松茸相媲美,且价格占优势,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泰安市林地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拥有得天独厚的种植赤松茸的有利条件,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待开发。林下赤松茸的推广也可助力乡村旅游休闲、体验采摘,增收富农。
泰安市林地资源丰富,“三调”数据显示,泰安市林地18.41万hm2,具有天然的推广林下赤松茸种植的条件。赤松茸产业以其投资小、收益高、增收快,且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的优势,逐渐成为泰安市农业经济来源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泰安市赤松茸生产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在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宁阳县等区县皆有种植,2022年种植总面积达到33.33 hm2,产值超过1 000万元。
3.2 原料丰富、成本低
在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宁阳县等区县种植时,木屑、麦秸秆、玉米秸秆、树叶、谷壳等各种农林下脚料都可以作为赤松茸的培养基质,培养基质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廉,不仅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利用,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而且出菇后的菌渣是优质的有机肥,还田后能够有效改善林下土壤质量,进一步提高土地肥力,达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双重效果[6-7]。
3.3 操作简单、强度低
赤松茸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抗杂菌污染能力强,栽培技术易掌握。赤松茸種植流程为原料发酵→进地铺料→播入菌种→覆盖土壤→覆盖稻草→保湿管理→50~60 d出菇→采收,无特殊精细操作,技术易掌握;平时管理方面,主要是喷水和采菇,劳动强度低。
3.4 收入可观、效益高
在泰安市实地种植的数据显示,林下赤松茸种植每667 m2可产2 000~3 000 kg,按照商品菇占比50%~60%、平均批发价格12元·kg-1,次品菇占比40%~50%、平均批发价格4元·kg-1计算,每667 m2产值2万余元。除去成本,每667 m2纯收益1万余元。在增收富农、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取乡村振兴的社会效益。此外,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林菌模式,可以促进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4 林下赤松茸栽培技术
4.1 栽培前准备
4.1.1 场地处理
清理杂草、枯枝落叶及其他植物根茎,平整土地,种植前翻1次地,并灌1次透水。按照每667 m2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杀菌剂60~80 mL和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等杀虫药150~200 g的剂量,对地面、林下及周边环境进行1次灭菌杀虫处理,减少病虫危害。消毒时,注意场地周边的消毒杀菌处理。
场地处理2 d后覆土,一般就地取土,方便操作,降低成本。覆土选用无杂草、无石块、具有团粒结构、通透性好、保湿性强、无病虫的壤土或黏壤土,必须含有腐殖质,且质地疏松。覆土中可掺入5%的干牛粪粉,pH值为5.7~7.0效果较好。若土质较黏,透气性差,可在覆土中按照每平方米拌入500 g稻壳的用量改良透气性。
4.1.2 灌水设施设备
赤松茸栽培过程中需提供足够水分,栽培地应选择靠近水源、排涝条件好的地块。若条件未达到,则应在栽培前安装水泵、铺设管道。常用7孔微喷带,每两垄之间铺一条,成本较低,效果较好,性价比高。
4.2 培养料配方及发酵管理
4.2.1 培养料配方
培养料主要根据泰安市资源情况选择,确保培养料的来源方便,成本低。由于不同培养料发酵后体积缩小程度不同,可根据不同培养料的特性、所占比例,调整培养料用量。根据培养料的含水量,适当调整用量,如含水量高的增加用量。基于易获取、易操作、价格低、产量高等原则,并通过多年实践,确定适宜泰安市的培养料配方:1)每667 m2用杨树木屑3 t、玉米芯2 t、稻壳1 t、石灰60~100 kg;2)每667 m2用杨树木屑3 t、玉米秸秆3 t、石灰60~100 kg;3)每667 m2用杨树木屑3 t、玉米芯3 t、石灰60~100 kg。
4.2.2 培养料堆制与发酵
4.2.2.1 处理方法
选用当年新鲜无霉变、无虫的原材料,玉米秸秆、玉米芯在使用前应碾压、粉碎,以利于预湿和菌丝生长。堆积发酵场地需提前用辛硫磷1 500倍液进行全面杀虫处理。
4.2.2.2 操作步骤
1)预湿。将培养料按比例称好混合,置于太阳下曝晒2~3 d,以杀死配料中的杂菌和害虫。之后拌入生石灰预湿1~2 d。2)建堆。根据温度建大小适宜的发酵堆:夏末秋初温度高(26~30 ℃)时,则建堆小;晚秋初冬温度低(10~20 ℃)时,则建堆大。起堆要松,要将培养料抖松后上堆,表面稍加拍平,并自上而下打透气孔,防止料堆内部因缺氧导致原料酸腐,并每天监测料温。如冬季气温低升温慢,可晚上加盖塑料布保温,白天加盖黑色塑料薄膜增温,盖薄膜后打孔或中午掀开通风增氧,添加发酵增产剂可缩短发酵时间。
4.2.2.3 发酵过程注意事项
1)建堆体积要适宜,如果体积过大,虽然保温保湿效果好、升温快,但边缘料不能充分发酵;料堆体积过小,则不易升温,腐熟效果较差。料堆一般为长条梯形队,底宽2.0~2.5 m,顶宽1.0 m,高1.2~1.5 m,
长度不限。2)料温达到60~70 ℃后,维持24 h以上才能翻堆,以杀死有害的霉菌、细菌、害虫的卵和幼虫等。3)翻堆要均匀。在发酵过程中,堆内温度分布规律是表层受外界影响温度波动大,温度偏低;中部温度最高,发酵进度快;下部透气不良,温度低、发酵差。因此,在翻堆时一定要做到上下内外均匀。4)根据堆内温度分布规律,每次投料量大时,在发酵后期,可结合翻堆取出中部发酵好的料进行栽培。表层和下层的料翻匀后继续起堆发酵,此法称为“扒皮抽中发酵法”。5)播种前发现堆料水分耗失严重时,可用pH值为7~8的石灰水进行补充,不要添加生水,以免滋生杂菌、导致播后培养料发黏发臭。冬天过冷可用塑料薄膜覆盖,要定期掀动或者在薄膜上打通气孔,以补充新鲜空气、防止厌氧发酵。
4.3 播种期管理
4.3.1 播种时间
自然条件下栽培赤松茸,一般气温在8~30 ℃时均可播种,以15~25 ℃最适宜。山东省8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均可进行秋春两季播种栽培,10月上旬及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菇。泰安市一般选择8月底至9月上旬播种,10月中旬开始出菇,11月下旬出菇结束开始越冬,次年3月底开始出菇,5月底出菇结束。
4.3.2 播种方法
播种前,在整个栽培区撒石灰至见白。铺一层料,播一层菌种,重复3次,共3层。底层厚度为10~12 cm,将菌种掰成2~3 cm的菌种块播种在培养料上,间距10~15 cm;中层铺料6~8 cm,再播一层菌种;上层料厚4~5 cm,主要是用于覆盖菌种,达到保温保湿、促进萌发、提供养料的目的,使菌丝从基料中获得足够养分,加快出菇。一般每平方米用干料15~20 kg,用菌种500 g左右。
4.4 发菌期管理
料内温度15~25 ℃、土壤湿润的条件最适宜发菌。超过28 ℃时揭膜或打孔通风,利于散热透氧,加速菌丝生长,是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播种后20 d内不宜向畦床菌料直接喷水。冬季需覆盖地膜,保湿越冬。
4.5 病虫害防治
4.5.1 物理防治
主要利用“一网(防虫网)两板(黄板、蓝板)一灯(杀虫灯)”的措施防治害虫。根据不同害虫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同,黄板主要诱杀蚊、蝇和蚜虫等,蓝板诱杀蓟马、螨类等。杀虫灯作为广谱杀虫装置,可诱杀蛾类和双翅目成虫等。菇床周围定期撒施石灰粉,可有效防止跳虫、蛞蝓和蚂蚁等虫害发生。以上方法可有效控制害虫的繁殖数量和蔓延速度,减少农药使用,增加产品的质量安全性。
4.5.2 生物防治
使用植物源和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如苦楝叶熬汁、茶籽饼水喷施,可有效防止蚯蚓为害。不得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和非农用抗生素制剂。
4.5.3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应执行国家有关规定,选用安全、高效、低残留,且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常用杀菌剂为50%多菌灵粉剂,杀虫剂为50%辛硫磷乳油、1.8%阿维菌素。化学防治主要在播种前使用,以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出菇期不使用任何农药;无菇期或避菇使用药剂时,以喷洒地面或菌床覆土为主。
5 产业推广路径
5.1 加强宣传
通过印发宣传册、组织宣讲等方式,在山东省泰安市各县(市、区)进行公益宣传,让农民了解林下赤松茸项目的广阔前景和巨大经济价值。号召农民将空置林地利用起来,将经济效益不高的“林菜模式”和环境污染、病虫害严重的“林畜模式”转型为经济价值高且绿色环保的“林菌模式”。
5.2 三管齐下
政府、高校、企业三者联动,资金下乡、人才下乡、技术下乡三管齐下,将优质菌种带给农民,将种植技术教给农民。培养一支专业的大学生团队,组织开展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讲座及培训班,让更多的人掌握技术,让农民放心种植赤松茸。
5.3 全程负责
种植全过程派专人进行实地指导;采收后,统一渠道进行鲜菇销售或深加工,保证农民无后顾之忧。另外,开发多环节增值,开放林下栽培基地参观休闲和采摘体验服务,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6 结语
通过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的总结和传播,助力农户更快学会栽培技术,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项目。新农村、新气象,吸引并留住人才,让有知识有技术有熱情的大学生主动扛起历史责任,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总之,林下赤松茸项目的实施和推广,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郭俊华,王阳.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农村生态政策优化调整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6):147-161.
[2] 张良实,李甜江,张学星,等.云南林下经济发展状况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22,51(2):43-49.
[3] 杨汝荣.南岭山区的草地资源与草地牧业发展[J].自然资源,1990(6):70-75.
[4] 杨月麟,刁云宏,韦春游,等.林下养殖畜禽技术存在的不足[J].当代畜牧,2016(24):1-3.
[5] 李昀峰.赤松茸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21(6):21-23.
[6] 贾娇.大球盖菇种质资源评价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西安:陕西理工大学,2022.
[7] 王鹏.东营市垦利区发展林下赤松茸产业的优势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164.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