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利静
摘要 依托邢台县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优势,介绍了邢台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林药、林菌、林粮、林禽、林畜、林油(花)6个主要模式,并借鉴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经验,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科技支撑、示范带动、三产融合、拓展功能、技术服务、“品牌+互联网”6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林下经济;模式;问题;经验;发展对策;河北邢台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128-02
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遵循技术、经济规律,发展林下种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林下采集及产品加工、森林旅游产业[1]。林下经济极大地增加了林地附加值,将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使林地既是生态的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林业资源优势提升为经济优势[2]。
邢台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南端东麓,地势西高东低,依次构成了中山、低山、丘陵、平原4种地形,自然形成了“四川三河”的自然地理景观。全县辖16个乡镇,519个行政村,33.55万人口,总面积18.48万hm2,其中山区面积17.48万hm2,山场面积12.55万hm2,是一个“九山一田”的山区大县、林业大县。全县水果种植面积6 666.67 hm2,板栗种植面积3.33万hm2,核桃种植面积6 666.67 hm2,酸枣抚育面积6 666.67 hm2,丰富的山场、林地资源对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
1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1.1 林药模式
邢台县林下种植黄芩、金银花、知母、金线莲、蒲公英和金银花等低杆中药材面积333.33 hm2,其中有4个中药材标准种植园,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管理。
邢台县银发绿化农业公司在西黄村镇北会村种植黄芩、知母、防风等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77.34 hm2,其中黄芩40 hm2、知母20 hm2、黄芪6.67 hm2,其他10.67 hm2。根据黄芩、知母的生长要求,到2016年可以适时采收,在经济效益方面初步估计黄芩产量可达4.5 t/hm2,收购价16元/kg,知母产量可达6.0 t/hm2,收购价14元/kg,纯经济收入可达2.25万元/hm2,整个种植园年经济效益可达135万元。在社会效益方面,77.34 hm2中药材示范园建设从播种到采收需投入2万多劳动力,可使当地农民就地转化,并且能够学到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在生态效益方面,年减少水土流失3 000~ 4500 t/hm2。
邢台县古寨英谈农业公司总经理关常革“南药北移”,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先进技术,在浆水镇枣园村的板栗树下成功种植南方名贵珍稀中药材金线莲,目前已种植金线莲逾33.33 hm2,植株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均较高,成本低,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1.2 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即利用林下荫蔽、湿度较高的环境栽培食用菌,采用人工接种,菌丝体成熟后放在林下培养、出菇,成本低,收益高[3]。
主要在浆水镇等深山区开发种植栗蘑、香菇等林下食用菌,其中邢台县民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浆水镇后南峪村板栗栽培面积333.33 hm2,以林下种植栗蘑、木耳为发展方向,现有栗蘑1.33 hm2,日光大棚20个,2015年栗蘑收入60万元。 邢台冬岗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浆水镇川林村于2010年开始林下香菇生产,香菇栽培料选用山区果树修剪下来的枝条,原料丰富,栽培后的菌袋作为有机肥入田,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是山区发展循环农业、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目前已建和在建香菇大鹏近40个,单棚香菇年收入11万元,带动周边下店村、浆水村、大寨村等也发展了香菇大棚10余个。
1.3 林粮模式
林粮间作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林菜、林油间作等,例如最常见的有在林间套种玉米、豆类等小杂粮[4]。豆科作物具有良好的固氮特性,能够促进丰产林的生长。谷子生产主要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林地果树生长和提高产品质量都有很好的作用。邢台县调整山区种植结构,压减玉米种植的同时,以太子井乡为中心的浅山丘陵区发展林下种植谷子小杂粮逾4 000 hm2,在林下间套种农作物、以短养长的发展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作物种植及果树管护双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4 林禽模式
林禽复合经营模式,是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植物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建围栏,养殖鸡、鸭、鹅等家禽[5]。邢台县南石门镇、西黄村镇均有林下养鸡,多以小户、散养为主,养殖柴鸡逾2万只,每只效益25元左右。
1.5 林畜模式
利用林下活动范围广、造林密度小等特点,以及充分结合林下杂草多这一资源,实行林下圈养或放养肉牛、肉猪、山羊等牲畜。同时,牲畜的粪便又能为树木生长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如此循环发展,有助于形成高效的生物生产链[6]。如浆水镇养殖林下野猪300头,占地66.67 hm2,每头野猪效益2 500元。
1.6 林油(花)模式
以林下种植油菜、油牡丹为主。邢台九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投资,公司采取“政府+园区+科研+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通过荒山绿化、林下套种、间作复种等多种模式,完成油用牡丹、玫瑰、菊花套作种植面积达到200 hm2。油菜种植主要是农户在果树幼树期的一种间作模式。
2 项目支持
政府支持林下经济的政策主要有中药材项目和特色产业项目支持。近几年已在退耕还林、中药材、特色种植等项目中对符合条件的林下经济产业给予支持。
3 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较小,布局分散
目前,林下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传统的林药、林下特种养殖等经营模式,几乎都是单一的种养,还处于探索阶段,种养规模小、散、碎,多处于自发状态,大户发展少,绝大部分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2 不适宜机械化经营,种植成本高
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山地、坡地居多,不适宜机械化耕作和采摘,大大地增加了劳动力成本,效能较低。
3.3 缺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带动
虽然有邢台县九绿公司、银发绿化等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示范,但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种植管理水平还较为落后。
4 主要经验
4.1 食用菌技术成熟,效益较好
邢台县栗蘑、香菇等食用菌种植管理技术较为成熟,生产效益良好,尤其在浆水镇一带,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并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单棚(666.67 m2)香菇收入6万元左右,单棚栗蘑大棚收入2万元左右。目前来看,食用菌发展前景良好,有利于带动周边乡镇、农户规模化发展。
4.2 林药兼做模式成功
邢台县林地面积比较大,山多田少,林药间作,以药养林,通过基地示范,以点带面,林下种植黄芩、知母、防风和金线莲逐步形成了规模,在“企业+基地+技术+农户”的运行模式下,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 发展对策
5.1 科学规划,优势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要有科学规划。建议在深山区利用丰富的板栗种植资源,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在国省干线两侧,美丽乡村重点村、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大力发展林油(花)间作,打造梨—油、桃—油、苹果—油等创意农业景观;在浅山丘陵区利用小杂粮、豆类等作物耐旱、耐瘠薄特性大力发展林粮、林油间作和林药种植模式。
5.2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学习借鉴全国、省市先进经验,立足邢台县实际,依托“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种植大户,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先进专业合作社,积极创造条件,并在技术改良、规模扩建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育,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5.3 齐头并进,交叉融合
目前已形成了林菌、林药、林畜、林禽、林油(花)、林粮6种主要模式,模式较为传统单一,在各个模式发展下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加工业、旅游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是以板栗—食用菌、林—禽、林—畜为依托打造的循环经济产业群;二是发展林—油(花)、林—药、林—粮为主的都市型休闲观光林下经济产业群;三是在偏远山区以生态涵养为目的仿野生、近自然产业群。
5.4 科技支撑,技术服务
加强与科研院企的合作,依托基层农技推广补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药材种植示范园等项目优势,加大林下种、养技术的培训,实行入户指导,为广大农民及时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提高农户的种、养水平,促进林下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有效促进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5 三个结合,拓展功能
5.5.1 与精准扶贫结合。农业、林业、扶贫办等单位的项目资金集中捆绑,实施“贫困户+林下种植+扶贫资金+农业项目资金”模式,加大对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脱贫的扶持力度和精准度。
5.5.2 与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以“发展林下经济”为目的,在开展林下立体空间种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通过整合资源,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农业景观,建设集林药、林禽、采摘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吃、住、购、娱、消”的产业基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利互赢。
5.5.3 与发展大健康产业结合。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依托县域中药材资源,加大中药材产业生产、品牌认证、加工等产业链条,建立林药种植示范基地,促进林药科技创新,加大综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新型城镇等建设,构建以医药、养生、旅游休闲为支撑的“大健康”“林药”体系。
5.6 品牌特色,“互联网+”宣传
着重打造县域林下经济“品牌+特色”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定和中药材GAP认证,利用农业电商、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和纸媒,加大对林下种、养、娱的产品营销和品牌宣传力度,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6 参考文献
[1] 韩锋.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2] 杜砚明.新乡县林下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3] 曲艺,刘延君,于秀杰,等.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J].辽宁林业科技,2016(3):48-53.
[4] 王宏印.新形势下林下经济产业模式探究[J].江西农业,2016(5):91.
[5] 杜德鱼.陕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5):264-268.
[6] 吴宪扬.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36(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