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道华
作为首批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南京聚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心态,选定外省市1 个特等奖、1 个一等奖和本市3 个一等奖成果重点推广。为促进教育教学知识迭代、育人能力提升,2021年以来,南京不断强化教育生态意识,重视对新时代教学成果跨区域跨校推广应用工作,打造了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所需的协同、开放的地区教育新生态。全市教育系统学成果、用成果、创成果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优秀教学成果课程化转化、产品化推广、陪伴式推广趋于成熟,多样化的优秀教学成果变现式应用一一诞生。
成果推广应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要自上而下组建一支分工合理的工作团队,设计一种高效有序的工作模式,为项目常规工作和特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南京通过架构分工合理的组织体系,实施民主型管理,为跨区域成果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京自上而下准确定位项目领导者、指导者、推进者、分享者、实施者、评价者,并且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项目小组、应用片组、专家库等。
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相关处室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组成,负责领导、审议、部署重大工作。工作小组由主管处室领导、教研室分管领导、实验区分管领导、子项目小组组长、本地成果方分管领导构成,负责日常工作的推进、重大事项的组织落实。各区教育局初教处、教研室都安排专人对接相关工作,一项成果对应一个项目小组。项目小组均由市教研室资深教研员牵头,联合成果方和应用方代表组成共同体,共同负责某项成果的推广应用。应用同一项成果的若干实验学校(幼儿园)组成应用片组,片组设立领衔学校(幼儿园),组建种子教师团队,负责组织片组学校推广应用活动。
重庆市巴蜀小学、上海教委教研室等5 项教学成果牵头人、中国教育学会项目组以及省级教科研单位、在宁高校的教育专家等均为南京示范区的指导专家。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的部署,南京强化目标导向意识,形成了“1+5+X”成果推广应用目标体系。“1”代表南京示范区整体工作规划和计划总结,“5”代表5 个子项目推广应用手册和计划总结,“X”代表实验区、实验校项目规划和计划总结。
南京科学设计推广应用任务群,为专业知识、专业力量、专业决策、专业行动“搭台唱戏”,为成果推广应用建立了常态交流机制和学习研究机制。每年度项目组至少交流一次工作亮点,每月发布项目工作简报。实验区(校)自主开展成果推广应用研训、展示活动,可向市上报工作简报。
5 个项目小组具有专业决策权,每学期可常态化开展3 次市级研训活动,颁发12 份市级公开课证书。2022年,采用海选方式设立23个市级专项教研课题,征集典型案例近80篇。
南京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通过构建“多中心”推广共同体,主动创建跨区、跨校、跨岗的协同发展场域,以民主式管理实现了管理方、成果方、应用方和指导方有机整合,项目校协同竞争的良好局面。
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南京通过自主选择、协同共进等方式,提高成果方和应用方内在驱动力,变“要我推广应用”为“我要推广应用”。
项目起步时,南京把成果应用的选择权下放到全市12 个区域所有学校,基于自愿申报的原则,确立了3 个整体推广应用实验区和全市259 所中小学、幼儿园推广应用实验学校。项目覆盖了全市近30%的义务教育学校,85 家幼儿园主动参与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
针对成果推广应用中容易出现的全盘否定已有文化、随意解读外来成果、碎片化运用外来经验的问题,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基于前期推广经验率先提出“忠于主体,回归本体”两项基本原则,后来被采纳为区域推广应用基本原则。忠于主体,即尊重原成果核心要义,忠于成果中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课程理念和实施原则。回归本体,即着力解决应用方实际问题,积极打造区本、校本特色,提高应用方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通过树立“学习范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基本共识,既为应用方指明发展愿景,也为成效评估指明增值取向。无论是成果方,还是应用方,只需将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进步了就能反映推广应用工作取得的成效。
优秀教学成果是教学创新的产物,优秀教学成果的学习、推广、应用也应尊重并崇尚创新。基于此理念,五个项目的每一场市级研训活动,无论从形式设计还是内容展示,都是双方展示教学创新的平台,在双向奔赴中协同创新、同向而行。
“综合育人南京巴蜀项目组”创新应用巴蜀教学成果,组织十余场创新型应用的研究与培训活动。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成立中国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研究中心,联合相关研究机构传播“活教育”思想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活教育”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针对“小主人教育”整体推广有难度、项目深耕有困难等实际问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选取“小主人教育”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即教师成长、小主人成长、小学生主体学习胜任力、“快乐做主人”儿童教育实践范式,成立四个项目推广应用研究中心,拟定《“小主人教育”成果推广共同体创行公约》,开展开源架构的协作探究。
南京推广应用工作侧重知识推广、知识应用价值变现与创新,以促进教育规律、教学策略等知识的校际良性循环,助力推广应用双方协同共进。
教学成果是抽象出来的知识产品。脱离了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优秀教学成果,如何再交付给实验学校、实验教师使用?何以在不同学校发挥育人功效?这是摆在工作团队面前的难题。
为了切实解决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的问题,各项目小组和成果方专家团队通过对成果的解构和研判,聚焦成果最具实践价值的课程理念、实施原则、操作策略和典型案例,进一步提炼出可操作的工具和模型。通过研制成果手册、专题宣讲、案例解读等形式呈现,为该成果广泛应用打好认知基础。为最大限度还原成果在真实情境中的样态,成果方以现场观摩、跟岗学习、课程审议、沙龙研讨等方式呈现具体操作过程。同时,为满足应用方不同人员的学习需求,成果方努力为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学校提供量身定制的高品质课程,降低成果关键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通过在“学”上下功夫,成果方致力于将非物质形态的教学成果转化为可直接应用的典型课例、教学模型等,教学成果得以活化、传承与发展,实验学校、实验教师能更好地理解。
应用方结合区情校情或整体应用,或局部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提升教育应变能力和育人质量。
南京市玄武区、溧水区作为作业育人实验区,基于区情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应用策略,形成了差异化的应用结果。玄武区研制了《玄武区作业管理改革整体解决方案》《玄武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玄武区义务教育阶段单元作业设计评价标准》《玄武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评价方案(试行)》;通过“区域—学科—学校”纵横交织的网格推进作业育人,采用众筹的方式开发“全科作业资源库”;举办两届“单元作业设计大赛”,形成617 个优质作业设计案例。溧水区印发《溧水区义务教育学校提升作业效能“八条规定”》,组织小学语、数、英学科骨干教师研制三至六年级“素养作业”,参与全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基础作业”试用研究。
巴蜀成果推广应用小组构建了“综合育人共同体”的生态共建推进模式,形成扎根现场、基于问题、行动取向、反思实践的推进思路。43所推广实验校深入开展儿童视角的创新实践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基于现场中的具体问题,聚焦本校问题,通过自主研习、专家引导、同伴研习,学习巴蜀做法,研究本校方案,经历设计、实验、反思、迭代的过程,不断总结各校综合育人经验。
5 个项目组在“用”上求实效,每学期均深入领衔学校开展教学诊断,举办应用方成果展示活动,通过面对面、点对点、手把手帮扶,克服成果应用中存在的结构与功能失调问题,催生了嵌入式应用、调适型应用、共研式应用、创新型应用等新样态。
成果推广应用就是要改变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让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协同开发教学新资源,探索育人新举措。南京将成果培育与推广应用协同推进,成果学习与教学实践协同展开,成果应用与课程育人、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实施,深化学校间“共同成长”、学科间“共同进步”、教师间“共同学习”。通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责任导向和结果导向,实现成果共享、任务共担、课题共研、教师共培、学生共育,全面提升成果推广应用成效。
各项目组因需调适成果方和应用方的关系,形成中心辐射式、链条式、众筹式、网格式等中小型集群发展样式。各项目组和实验区校积极开展无边界教研,因需采取在线展示、媒体报道、文章刊发、网络推介等方式,主动展示丰富的实践性成果。
成果方和应用方重视深化教学成果知识的创新研究。南京市实验幼儿园主持全国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指向完整儿童发展的形成性评价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幼儿区域活动学习分析研究”。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实验学校共获批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2项,市级专项课题23项,市级一般课题20多项。各方积极参与教学成果的转化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坚持促进已有成果知识的“二次开发”和迭代升级,催生新成果,南京教育高质量、集群式、创新型发展生态初步建立。
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为南京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和新机遇。项目各方大力推动五项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转化落地、本土创新,教学成果的育人效应得到显现,成果赋能教师成长、课堂提质、教研转型,实验学校育人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实验区校建设了一批好课程,培养了一批好教师,打造了一批好课堂,推出了一批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