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雁阳
2022学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双减”政策落地后,劳动教育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但是,怎么让学生爱上劳动,如何培养学生的劳技能呢?
一、树立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让学生自觉参与劳动,就要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
(一)让学生了解劳动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美好生活离不开物质财富作支撑,而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需要劳动。人类的衣、食、住、行中,衣服的制造、设计、裁剪、缝制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果;吃的粮食、蔬菜、肉类、蛋类等都是农民耕种、养殖的劳动成果;住的房子,使用的交通工具、手机、电视、电脑等,这些都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创造。让学生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通过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一些劳动常识,教给他们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形成乐于劳动的心理。劳动教育还要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如,美术课学剪窗花,数学课剪图形,科创课制作科技作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劳动喜悦,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三)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可开展《我劳动,我快乐》《学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主题班会,鼓励学生从这些小事做起,体会劳动者的辛苦,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认识到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懂得劳动光荣,每一个人都应该劳动。
二、培养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既是学生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学生更好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一个人的习惯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要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就要让他们喜欢上劳动,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去。学生如果在劳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劳动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并主动参与劳动,形成一种习惯。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业。教师要积极参与劳动,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给学生做好榜样。如组织学生大扫除,教师首先要积极劳动。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鼓励的言语就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三)家校合理共同加强劳动教育。家长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做劳动教育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家校配合,共同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教育,让他们积极劳动。
三、培养劳动技能
小学是人生启蒙的重要阶段,也是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的最好阶段。劳动技能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体现。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在做中学,做中体验,做中领悟,逐步熟练各种劳动技能。
劳动课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挥想象,通过自由创作以及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作品,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学校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各年级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如一年级“整理书包、穿校服、削铅笔“等;二年级“系红领巾、叠衣服、系鞋带”等;三年级“缝纽扣、整理图书、制作学习道具”等。从课堂到丰富的劳动实践,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
劳动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学校应联合家长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参加劳动。如给学生布置“我帮妈妈做家务”“我学妈妈做蛋炒饭”利用课余时間种植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图片+文字”形式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等劳动作业,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体会到家长的不易。
总之,要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要通过各种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同时家长们要积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的安排,让孩子学会知识,学会劳动,以实际行动助力“双减”和践行二十大精神,给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孩子在劳动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