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海洋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3-09-06 05:46朱文卓张晓玲胡海燕王健鑫马伟伟
科教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朱文卓 张晓玲 胡海燕 王健鑫 马伟伟

摘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强化海洋类高校学生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针对高校海洋类专业课程存在的教学“痛点”问题,文章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科教协同,三创融合”的教学理念,基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结合具有海洋特色的育人元素,全面深化“海洋沉积物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经过三轮的教学创新实践与优化,逐步达成了本课程知识、能力、思维、品格“四位一体”的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高校海洋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兼具普适性、创新性和推广性。

关键词 海洋类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2.022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断。海洋科学作为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坚实基础。因此,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洋沉积物化学”专业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海洋环境科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聚焦学生科研素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短板,深入挖掘涉海洋课程特色育人元素,根据各章节知识点有机融入海洋文化、海洋强国、海洋精神、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科技等育人元素[1],构建以“海洋特色育人”为内容亮点的课程建设体系。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科教协同,三创融合”的教学理念,发挥课程业务知识、道德修养、工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四维”协同育人功能[2]。

1教学“痛点”问题剖析

1.1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研深度融合受限

目前课程基础性教学内容偏多,案例匮乏且陈旧,忽视了海洋学科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不能很好地适应海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已有课程内容体系性和逻辑性较差,存在纵向并联不紧、横向综合不够、少数内容与其他课程交叉重复、学科间衔接关系不明等问题。因此,亟须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增设科学研究内容,打破“教学―科研”二元边界。

1.2课程育人维度单一,德育智育隐形割裂

该课程基本仍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缺乏将知识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传授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价值理念融合度低,海洋文化、海洋战略等内容渗透不到位,学生将海洋保护意识融入自身价值观的意识薄弱,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认知不足,缺乏对其海洋观念的正确引导等问题[3]。因此,亟须补充完善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育人内容,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1.3课堂教学重心偏移,学生主体意识弱化

目前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授课模式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课堂学习兴趣偏低且参与度不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保证了教师在有限课堂时间内的教学任务完成度,但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需优化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探索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组织形式,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1.4创新实践环节薄弱,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仍是目前课程的薄弱环节,“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未能体现课程教育的前瞻性,知识传递和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相互脱节,学生缺乏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得不到提升。通过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企业资源优势,扎实构建“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4]。

1.5课程考核层面单一,学习过程评价缺失

目前以闭卷成绩为主的课程考核模式,未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往的课程考核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很少涉及课外知识,这会抑制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削弱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建立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课程考核体系,降低传统的试卷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转而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团队协作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体现学习过程的评价性功能。

2研究型课堂在海洋类专业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2.1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度重构课程内容

本课程概念繁复,传统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零散的知识点堆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和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此外,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已先修过化学海洋学等海洋专业课程的学生,课程内容设置应是先修课程知识点的扩展及深化,对学生已掌握的部分概念及内容要淡化,不应片面地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及完整性。讲授内容少而精,课堂上才会留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供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因此,本课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了梳理和重构,通过一条海洋学科前沿的发展主线把知识编织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课程内容只选取最核心的知识点及最具价值的学科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将重点放在知识点链接的学科前沿,可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海洋科学领域进一步发展创新性思维,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课堂奠定基础。

2.2结合海洋特色办学定位,有效融入育人元素

海洋科學的学科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其研究领域广泛,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研究内容已不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研究,还与海洋环境保护、污染监测与治理、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法学等多学科交叉。以“海洋沉积物化学”课程为例,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国家海洋战略、海洋安全、海洋资源开发等热点问题,有丰富的育人元素可供挖掘。因此,本课程充分结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指导思想及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不断完善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相关的教学内容建设,保持授课内容的动态性和时效性。根据章节内容积极制订、实施课程育人计划,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2.3围绕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持续强化科研培养

课堂是师生接触的关键环节。师生互动环节的缺失,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低且参与度不高,消极思维定式严重禁锢创新思维。因此,本课程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三学习”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海洋科學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可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的研究型教学组织形式[5],激活课堂教学,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本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举措如下:

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与交互工具,为学生构建能够发挥创造潜力的课堂教学环境。由于课程综合性强,难度系数高,抽象概念多,针对学生由此产生的畏难情绪,本课程提出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降难点为基础、转基础为技能的“四部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上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实现知识降维及技能提高。

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目标,从基于“三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出发,借由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来探究课程相关的科研问题。学生将课后自主学习整理的文献阅读记录表上传至学习通后,教师根据上交内容进行预先分组。在翻转课堂上开展小组间的资料互换与补充发言等讨论环节,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最大化。合作学习组织模式可使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积极互助,相互回馈。同时,该学习组织模式可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导权,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并愿意投入学习精力,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秉持实践育人发展原则,全面打造实践平台

扎实推进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学校开设的海上调查综合实习、长江口及近岸海域自主航次等为本课程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海上调查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领导者或成员在团队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带领学生走访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及海洋研究所等,使学生熟悉国家海洋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安全条例等政策和法规,了解海洋科学发展动向,紧跟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前沿,充分认识国家和社会对海洋专业人才的需求,具备把自身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投身国家海洋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5重视学习过程评价指标,创新优化考核体系

教学考核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科研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和督促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教学环节。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这种形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虽有较好的考查作用,但很难对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因此,本课程逐步探索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基于问题学习的“记忆、理解、创新”的“三维度”创新教学考核体系[6]。除期末笔试外,考核内容还包括课后文献阅读报告、课堂讨论和课堂汇报等,其中课堂讨论和课堂汇报由“团队分”(教师评定)及“个人分”(小组成员评定)两部分组成,从而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课后文献阅读题目以课堂讲授知识点为基础,以海洋科学研究热点为引领,通过引入开放式教育资源,增强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外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从而提升学生对海洋科学前沿研究的了解和把握,激发学生未来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兴趣。这一课程和兴趣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不但检查了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促使学生在追求考分的同时又可追求个性全面的发展,实现考试的显示、反馈和导向功能,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海洋沉积物化学”课程着力进行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研究型课堂设计与构建,运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进行拓展及思维发散,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制订可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等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入加速期,探索新的适合海洋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实现综合性海洋人才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JG20220323);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浙学位办〔2023〕1号);浙江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系列工程项目(浙海大研〔2020〕19号)。

参考文献

[1]王虎,张学峰,邓增安,等.海洋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6):118-121.

[2]刘升学,彭仲生,王莉芬.科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以南华大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6):10-12.

[3]张俏,吴长春.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与海洋人才素质培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8(2):150-154.

[4]朱翠兰.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大学“交叉培养、协同育人、三创融合”特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例[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中青年学者论坛,2015.

[5]周光礼,周详,秦惠民,等.科教融合学术育人——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本科教学的行动框架[J].中国高教研究,2018(8):11-16.

[6]闵惜琳,宾宁.以创新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多层面考试体系在高校课程考核中的应用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177.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