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金石 杨忞婧 高照忠
摘 要 以高职测绘专业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和应用实践研究,分析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思政元素与课程融合成效,从教师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探讨思政实施策略,为推动其他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4-0097-05
Strategies for Mining and Implementing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N Jinshi, YANG Minjing, GAO Zhaozhong
Abstract Taking the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cours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we conducted a practical study on the exca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and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discuss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curriculums. The study will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eachers team,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method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which will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ther curriculums.
Key words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eaching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hors address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China, 510510
0 引言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2014年提出的[1],通过全员、全程、全课程等形式育人,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润物无声式的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具有广泛性、隐教性、多样性等特点[2],它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对综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同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将课程思政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需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和价值观念,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课程教学。
当前,众多高校教育者开始进行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及教学改革。截至2022年8月2日,中国知网搜索主题为“课程思政”的期刊论文,共找到28 556篇,其中高等教育18 154篇(41.98%),职业教育5 607篇(12.96%)。从近几年论文发表整体情况来看,2018—2022年论文数分别为409篇、1 937篇、5 247篇、10 175篇、5 779篇,年增长速度超48%。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热点。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亦称为“激光雷达”),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主动测量技术[4],具有主动发射光源、穿透性、实现全天候、全天时激光扫描观测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生态环境监测、文化遗产保护、线路勘测设计、工程监测等领域,并且在资源勘察、灾害监测、森林资源调查、地形测绘、电力勘测巡检、城市建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5]。在现有测绘技术体系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中的一项关键技术[6]。随著遥感、卫星导航定位、5G技
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体系从传统的测绘制图发展到融合空天地一体的空间信息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从传统的地面架站式,发展到星载、航空机载、车载、无人机载、背包式以及手持式等多平台、多种类高尖端设备,已成为测绘体系中一种快速发展的移动测绘技术[7]。
本文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课程为例,开展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实践研究,分析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理论教学和工程应用实践过程中。
1 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性及现存问题
1.1 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性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在传授知识、技能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面对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想办法解决的能力[8],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追求真理、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遵纪守法、爱国爱党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课程思政是高校“三教”改革的发展需求。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前沿阵地,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方。当前国际形势、社会环境和国家和谐发展都需要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当前部分专业教师专注专业课程教学,忽视德育,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要求[9]。专业课程思政,可以完善教师教书育人需求,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同时,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1.2 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课程思政已在全国高校全面开展立项建设,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问题。
1.2.1 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重视不够
校方不够重视,教师缺乏足够的培训和学习,专业课程教师找不到课程思政方向,还是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深入,忽视了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
1.2.2 缺乏先进的课程思政理念
校方与教师缺乏先进的思政建设理念和教学手段,难于挖掘思政元素。
1.2.3 生源多元化,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低
高职院校招生多元化,包括中专生、高中生和其他生源,招生形式有自主招生、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3+证书、自主招生等[10],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较低,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专业教学并让学生吸收消化,实施难度大。
1.2.4 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11]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将思政内容融合考核过程和成绩中,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评价。教师考核学生的同时,学生需要对教师教学内容和师德进行评价。但当前教学评价体系中,缺乏对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导致教师专业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
2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项关键任务是挖掘和提炼课程思政元素,然后将思政元素、内容以隐性教育方式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及日常工作生活中进行施教,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避免学生接受过程中感觉生硬、直接、枯燥、单一[12-13]。根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融合点和预期效果,如表1所示。
3 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在专业课程中踐行课程思政,从教师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式、监控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分析,具体实施路线如图1所示。
3.1 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思政教师团队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教师不仅承担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技能的任务,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为此,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技术技能经验、优秀的科学素养、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等基本要求。然而,当前大多数教师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训及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交流进行,以各自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思政效果不明显或者说欠缺[14]。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思政,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思政的意识和能力,能基于专业知识挖掘思政元素,掌握思政教学方式与技巧,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因此,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政培训,提升师资能力水平,在专业教师团队中融入思政教师,建立一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在讲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师团队。每门专业课程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研究与探索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和案例,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3.1.1 挖掘思政元素、制作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及案例
建设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实施课程思政并取得效果的保障,主要包括思政元素挖掘、融入教学内容并制作教学资源。
思政元素的挖掘,首先,根据课程所服务的学科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形成背景、发展过程、现状及未来趋势、重大工程、科学家及重要人物事迹、专业知识原理、观点、教学实践等,挖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责任感、使命感、工匠精神、自主创新、不屈不挠精神等元素;其次,从职业素养方面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职业道德、安全意识、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作风等;最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国内外时势、事迹等进行课程育人元素的挖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如表1所示。
另外,根据专业课程挖掘教学案例,比如通过中国测绘发展史,列举古代地图及测绘技术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测绘领域的院士及学者的研究经历,如刘先林院士自主研发国产激光雷达设备,让学生关注学者实现高科技设备从无到有,达到国际领先过程中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助力第二次青藏科考,精准获取珠峰冰川表面形貌,增强学生对前沿高科技技术的了解以及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建巴黎圣母院,提升学生的精益求精精神和文物保护意识。
3.1.2 教学方式变革
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专业课和思政课,它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思政元素以隐性的方式融入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培训和与专业团队的讨论研究,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重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微课、微视频、在线交流与互动等多形式,同时搜集丰富的课程思政案例;
2)将课程思政覆盖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并贯穿教学全过程;
3)构建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打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针对高职生源之间的差异化,依托“互联网+”移动学习平台实施精准教学[15-16],该模式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师单向机械式教学,结合高职学生差异性,精准设计教学目标,通过科学、精准化地设计适合的教学环节,选择学生最易接受的学习方法,采取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学生个性化参与式学习,教师精准教学、因材施教。
3.1.3 课程思政监控与评价
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职业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思政育人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传统教学改革项目停留在“立项申报书”和“验收报告”上,忽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融入方式,对教学的实施效果也缺少过程监控与评价[17]。因此,需要对课程思政全过程进行监控与督导考评、教师互评、学生测评、企业人才质量评价等。督导考评主要侧重检查教学资源(教案、课件及在线课程资料)是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方式是否合理;教师互评主要是教师之间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围绕思政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重难点以及好的经验做法,进行交流与探讨,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学生测评主要是每学期调查学生对课程的量化评价和反馈意见,学生评价在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效果,同时,发挥学生在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监督评价作用。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意见,进一步促进“三教”改革,提升育人效果。另外,学生到企业实践或者工作后,企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进行评价可以作为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考核指标。
4 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专业课程为例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实践,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现存问题出发,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后续课程思政研究与实施还需要进一步考虑思政教育的多样性,比如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新媒体技术等形式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性,并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的模范性、引领性。
5 参考文献
[1] 张禹石,孙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现存问题及三维突破
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6):30-34.
[2] 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
2020,41(9):28-33.
[3] 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
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4] 赖旭东.机载激光雷达基础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10.
[5] 谢洪,闫利,陈长军.测绘新工科建设下LiDAR测量教
学思路探讨[J].测绘地理信息,2021,46(5):179-182.
[6] 张小红.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理论与方法[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 李鹏程,刘志青,邢帅,等.“激光雷达测量原理与实
践”课程教学研究与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43(10):5-7.
[8] 郑黎明,李娟.以“指导纲要”引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
的几点探索[J].高教论坛,2021(5):33-36,44.
[9] 徐丽华,盛庆红,李兵,等.高校测绘类课程“课程思
政”教学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學版),
2020,45(9):168-172.
[10] 黄金敏,何涛.多元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
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4):10-13.
[11] 张启鸿.高职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5):83-87.
[12] 孟凡超.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职院校《数字测图技术》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测绘,2022,
36(3): 361-366.
[13] 朱胜兰,章志琴.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探索[J].北
京测绘,2021,35(6):828-832.
[14] 李丽娜,武智.高职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22(11):85-89.
[15] 管小青.精准教学与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的两个着力点[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6):
15-19.
[16] 张哲,吴芬芬.数据驱动的高职课堂精准教学模式构建
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8):66-69.
[17] 尹颜丽,曹茂庆.“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
思政”实施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22):
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