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 术后可塑性夹板对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疗效及力学效应分析

2023-09-06 11:01李涛王尧
系统医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可塑性夹板线片

李涛,王尧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小儿骨科,重庆 400010

小儿尺桡骨骨折是儿科临床较常见的疾病类型,由于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骨折后的塑形与愈合速度较快,因此临床治疗时与成年人有着一定的区别[1]。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与可靠性[2-3]。可塑性夹板的成分以热塑性高分子为主,其中衬垫主要由软质纤维织物构成,操作简单,与传统石膏比有以下几方面优势[4-5]:①可塑性夹板的可塑性、弹性较强,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夹板形状进行调整,同时可塑性夹板所具备的弹性,能够有效预防夹板压迫导致的皮肤压力性损伤;②可塑性夹板具有一定的可穿透性,尤其是在X 线片的检查过程中,无须像石膏外固定一样将夹板松开,保证了外固定的效果,有效预防了骨折移位等情况的发生;③扎带灵活性较强,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患肢的肿胀变化情况进行调节,保证了治疗的针对性,有利于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促进腕关节功能的康复。本文选取2021 年11 月—2023 年3 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的60 例儿童尺桡骨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弹性髓内针(titanic elastic nailing, TEN)术后联合可塑性夹板外固定在儿童尺桡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及力学效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的60 例儿童尺桡骨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参与者按照入组顺序进行编号,然后按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治疗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4~15 岁,平均(7.82±1.92)岁。对照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4~16 岁,平均(7.65±1.82)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编号:202100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6 岁;②临床表现结合X 线影像或CT 确诊,并符合《中医骨伤科学》[6]中关于儿童的尺桡骨骨干单、双骨折的诊断标准;③受伤时间≤14 d;④经临床症状确诊为闭合性骨折;⑤可经手法复位达到临床中对功能对位的标准;⑥自愿参与研究,能够按时复诊。

排除标准:①诊断为开放性尺桡骨双骨折或多段性骨折;②合并病理性骨折或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③合并关节脱位、无骨折移位;④合并皮肤或软组织化脓性感染;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行弹性髓内针术后联合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前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治疗时引导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后通过C 形臂机明确进针的位置,在患者桡骨远端做手术切口,放置开口器,根据髓腔的位置对骨折进行复位,复位确认无误后固定,随后再固定桡骨。对尺骨干髓腔进行穿钉,直至到达骨折端,随后通过手法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再将弹性髓内钉置于骨折远端。术后检查弹性髓内针术的固定情况,给予石膏外固定,引导患者将患肢屈曲90°,通过悬吊的方式进行康复治疗。

治疗组:行弹性髓内针术后联合可塑性夹板固定。术前即用可塑性夹板预塑形,术后当天引导患者取中立位,通过可塑性夹板对骨折位置进行固定,同时需要评估术后患者肢体的恢复情况,进行二次塑形,持续30 min 左右。在患肢掌侧、背侧放置夹板,合理控制夹板的长度,最长不得超过掌指关节,加热塑形之后保证腕关节在中立位置。固定后引导患者将患肢屈曲90°,通过悬吊的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周期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愈合情况评价:参考国外学者Berton R.Moed 提出的评分标准[7],分为优、良、中、差。①优:骨折面接触达到50%及以上,力线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骨折区域愈合速率快,前臂具备正常的旋转功能,或旋转范围可达到正常功能的90%及以上;②良:骨折面接触处于1/3~1/2 之间,骨折位置基本愈合,前臂受限不足20%;③中:骨折位置愈合良好,前臂受限20%以上,但未达40%;④差:骨折位置愈合不佳,且前臂受限明显,达到40%以上。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2)X 线片检查。分别在治疗2、4、6、8、12 周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具体评分标准如下。I级:X 线片未发现骨痂,计1 分;II 级:X 线片可在骨折端发现云雾状骨痂,计2 分;III 级:X 线片正侧位可发现骨折端一侧有明显骨痂,计3 分;IV 级:X 线片正侧位均可发现发现骨痂,计4 分;V 级:X 线片可发现结构性骨痂,计为5 分。

(3)并发症:观察并统计治疗后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针道反应、湿疹性皮炎、张力性水泡、压力性损伤。

(4)力学效应分析。对比传统石膏与可塑性夹板在患者中立位时扎带的张力、扎带对小夹板的压力;对比传统石膏与可塑性夹板患者屈肘握拳时扎带的张力、扎带对小夹板的压力。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情况对比

治疗组骨折愈合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儿X 线评分对比

治疗2 周两组X 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6、8、12 周,治疗组X 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X 线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儿X 线评分对比[(),分]

?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4 两组患儿力学效应对比

治疗组中立位时、屈肘握拳位时扎带张力、扎带对小夹板的压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力学效应对比[(),N]

表4 两组患儿力学效应对比[(),N]

?

3 讨论

近年来,弹性髓内钉在固定前臂骨折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儿童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8-9]。但临床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时,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儿童尺桡骨骨折与成人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弹性髓内钉固定技术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另一方面,目前弹性髓内钉在成年人的开放性骨折与非稳定性骨折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这种治疗方式不仅操作简单,同时也符合微创医学的发展趋势。弹性髓内钉与钢板治疗稳定性骨折患者时,两者之间的强度相似,而在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弹性髓内钉则有着明显的强度优势[10]。陈旧性骨折后的残余畸形治疗至关重要,一旦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就可能影响儿童的前臂运动功能[11]。因此,如何对尺桡骨骨折患者进行有效的外固定,已经成为儿骨临床的重点课题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骨折愈合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70.00%),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 vs 26.67%)(P<0.05),在樊海元等[12]研究中,采用可塑性夹板中立位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优良率可达到90.00%,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50%,这与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认为可塑性夹板在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治疗4、6、8、12 周后,治疗组X 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立位时、屈肘握拳位时扎带张力、扎带对小夹板的压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塑性夹板具有稳定性强、操作简单、功能齐全等优势,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扎带能够根据患者的患肢肿胀情况对松紧度进行调节,有利于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不同患者的尺桡骨骨折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可塑性夹板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形状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保证固定方案的针对性[13]。另一方面,可塑性夹板的弹性较强,在患肢的长期固定过程中,不会对皮肤造成过度的压迫,降低了皮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同时,可塑性夹板具有较强的X 线穿透性,骨折患者在外固定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时拍摄X 线片评估骨折的恢复情况,传统的石膏外固定需要频繁更换,可能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的发生,而可塑性夹板在检查期间无须松开夹板,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4]。石膏外固定较紧,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肢静脉无法正常回流,相比之下可塑性夹板则能让患者进行手指屈伸运动,从而给予手腕部适当的刺激,不仅能够维持局部区域的静脉回流,也不会增加骨折移位的发生率,有利于快速消除患肢肿胀[15]。

综上所述,在弹性髓内针术后儿童尺桡骨骨折的治疗中,可塑性夹板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与传统石膏相比,可塑性夹板有着明显的力学效应优势,固定效果良好,有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可塑性夹板线片
体检要不要拍胸部X 线片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甲基苯丙胺改变成瘾小鼠突触可塑性基因的甲基化修饰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超声刺激小鼠伏隔核后c-Fos蛋白及结构可塑性改变的实验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周围型肺癌X线片检测法和CT检查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转GDNF基因的BMSCs移植对大鼠脑出血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比X线片发现骨肿瘤要提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