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也是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师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革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从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然后据此提出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龚晨(1988—),女,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吸收新知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应该更多地融入生活化的内容,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学的质量。但要设计高质量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师还需要明确当今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特征与存在的問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设计。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开展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或者让学生通过参与生活实践内化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一)学习时空开放化
比起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开放性,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不仅可以是教室,还可以是家庭、社区、校园一角等。这种开放式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学习,也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教学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到亲切、熟悉,从而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也更容易内化新知识。与此同时,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三)课堂教学情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在当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程内容。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搜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图片、视频等,鼓励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切实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四)活动体验多样化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去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
三、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生活化教学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根据观察和分析,笔者以为这些课堂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一)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不够重视生活化内容
有一部分教师虽然采用了生活化教学模式,但由于观念上仍不够重视生活化内容,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着重讲解生活化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联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过于形式化,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的相关能力也没有得到更多的锻炼。
(二)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仍较为陈旧
部分教师虽然在教学时融入了较多生活化的内容,但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仍以枯燥的理论讲解为主,没有将生活化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而且习惯以自己的判断作为教学标准,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只是一味地“教”,这会导致学生感觉课堂内容过于分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此外,教师一味讲解理论知识的老做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
(三)部分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
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选取的生活化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对学习相关知识没有太高的兴趣。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课堂也徒有生活化教学的形式,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与自己生活的联系,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部分教师没有给出相对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在学习时出现的问题,据此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此外,正向的鼓励式教学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而部分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没有依据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的思考、表达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教学评价不具有针对性,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使得生活化教学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学更加有序,也可以让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时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帮助。为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总教学目标细化,分出多个子目标。
1.制订知识与能力目标
科学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可以让学生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从而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在制订知识与能力目标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其生活和学习习惯。
2.制订过程与方法目标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没有办法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所有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小学生十分重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当科学地引导小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制订过程与方法目标时,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探索符合其年龄特征和学习情况的学习方法,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有效掌握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
3.制订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还要制订明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目标,并据此引导学生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1]。要避免生活化教学形式化,教师就需要做到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來。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关注周围的事和身边的人,尝试把生活中的事和人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启发。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适当融入时政热点和最新的新闻资讯,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多样化教学方法会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及时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2]。
1.讨论交流法
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并通过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究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有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想法,课堂氛围会相对活跃。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小学生获得相对真切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生动形象的视频和图片,并据此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高效学习。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讲解交通规则的动画,然后据此创设过马路情境,鼓励学生讨论应该如何过马路。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明白过马路时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3.故事喻理法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够长,而且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身边人的故事的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内容上,这也会使小学生对学习更有热情。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
有效的生活化作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教师在布置生活化作业时,应当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素材,自主完成作业。
在讲解与劳动相关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小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作业,比如要求小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然后写一封感恩信给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实践作业可以使小学生体会到父母日常劳动的辛苦,学生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有利于他们形成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发扬真善美的良好品德。而且这样的生活化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畏惧心理,让小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活动,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
价值。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不是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是鼓励学生真正地发现自我,挖掘自身潜能,通过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形成科学、正确的三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重视学生实践探究、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评估更加生活化。
(六)丰富生活认知
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相对少,对生活的认知也比较浅显,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差,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一味讲课,那么教学效果会很差,学生对课程的反应也不会好。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使小学生把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通过课堂学习收获丰富的生活认知[3]。
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温室效应的短视频,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近些年来全球在逐渐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地球需要人们的保护。由此学生会意识到,低碳生活是必需的,是刻不容缓的。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介绍低碳行为的微视频,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保护生态环境,这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跟附近的工厂联系,组织学生到这些工厂参观,深入了解这些工厂是如何进行节能生产的。
结语
总之,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性。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质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西若.探究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J]. 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12):212.
[2]陈亚屏,张素垠.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0(64):109-110.
[3]向云.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