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莹?钟乃元
【摘要】基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写作指导应以读写结合为基本原则,以“初写—修改—评价—发表”为训练模式,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写作技能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文章详细论述了基于学习能力培养的高中写作训练策略。
【关键词】高中写作训练;读写结合;程序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考试招生研究专项课题“唐宋进士科试赋试策命题优长与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作文试题命制新路径研究”(立项编号:2020ZJY19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陆莹(1973—),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寧市广西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中心。
钟乃元(1978—),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一、传统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重视学生的“写”和教师的“改”,部分教师布置作文题给学生后就期望学生根据题目写出一篇文从字顺、有创造性思想的文章来,然后自己则负责把这些文章收上来后用红色水笔批改,打个分数还给学生。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使写作变成静态、沉闷的教学任务,难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以从写作获得成就感,还可能因为写作任务的乏味失去写作的动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当然十分缓慢。
教师如果想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有能力进行创造性写作并且乐意写作的人,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制订明确的写作指导计划。笔者以为,教师的写作指导计划至少应涉及两个因素,一个是学习者,一个是教学者。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习者的仔细思考才会带来有意义的学习。在皮亚杰看来,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练习也许可以教给学生某种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除非学生能够理解这种知识,也就是说,除非学生能够把这种知识加入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中去,而这种理解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建构时才有可能发生[1]。例如,让一个高一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时,如果教师告诉学生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来写作,那么学生感到最难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如何写“为什么”,因为学生需要解释自己的中心论点。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挖掘中心论点的内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论点的性质、影响、意义、作用等方面进行剖析,然后引导学生逐步论证“为什么”。由此可见,学生写作是否顺利,取决于他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而能够提升其写作水平的,是他对问题具有理解和解释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会制约其写作能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则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且这个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的。
基于以上学习理论及分析,笔者设计了如下写作训练模式,这一训练贯穿高中三年,希望能帮助广大教师提升高中作文教学的质量。
二、作文训练的基本原则:读写结合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读是第一个环节,写则是读的升级,学习者的认知习得和教学者教育目标的达成,都要经过长期由低级到高级的累积。在训练学生写作时,那些学生记住的经典文章,将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可以学习其观点、好词佳句或是技巧手法,逐步开始有条理的写作。
(一)阅读
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对写作有提升作用是学生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但实际上,读书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读书对写作的影响才可能显现。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教师需要挑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朗诵,学生才能获得充足的可用于写作的素材和范例。
在挑选阅读文章时,高中教师可以参考《训蒙条例》“须选理脉清真,笔致灵动,议论明显,体局正大者读之”的标准[2]。概括起来,笔者以为高中教师选择的文章首先应该是逻辑清晰、中心突出的,逻辑不清、观点隐晦的文章只会让学生思维混乱;其次应该是手法灵活的,好的表达技巧能为文章增色,这样的文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表达技巧;最后还要是观点鲜明,思想格局较大的,因为“文以载道”,好的文章应该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存在,“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3]。
挑选好文章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质量地读文章。唐彪在《家塾教学法》提及自己教学生读书的方法为:“教授童子书,遍数虽少,无害也。但宜极缓,令童蒙听得句句分明,看得字字周到,到案头,未有不能读者。”这种模式对当今作文教学依然很有启发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早读、午读、晚读时间,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教材中的古诗文名篇及课外精美文章,让他们做到熟读这些文章甚至背下来。同时,教师应讲解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手法,让学生加批注或评注。如此周而复始,不断积累,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增加。
(二)写字和写作
除了开展阅读训练,教师还要重视让学生完成写字和写作训练。高中写字训练不同于小学生启蒙阶段的识字训练,教师应鼓励学生抄写有思想、有技巧、文辞兼美的优秀篇章,让学生在练字的同时,熟记优秀文章的词句,受到其思想启迪,掌握丰富的写作技巧。教师开展写字训练的时间应集中在高一、高二年级,训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而是让学生写出端正大方的硬笔字,做到不写错字、不轻易涂改、卷面整洁。
除了写字训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每周写一篇“心泉”周记,即读时文佳作后写一篇读后感或者随笔,字数应在200字以上。在写作“心泉”周记时,学生可以围绕自己读的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针对某个问题阐述自己的思考和主张。这样的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关注自我,关注社会,逐步开始思考一些比较大的社会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写作水平。
三、写作过程的程序化训练:初写—修改—评价—发表
动机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兴趣、需要、驱力、诱因等。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批评与表扬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学生对自我实现的需要也会影响学习的结果。因此,写作训练不能只是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教师批改打分这样静态的过程,教师应当建立一套把学生视为创作者的写作指导计划,让学生通过“初写—修改—评价—发表”的动态学习过程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初写
在初写阶段,教师可以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想法上,而不是词语、句式、修辞等表达形式。在这一阶段,学生独特的观点应该受到鼓励,即使学生的观点有失偏颇,教师也不应该干涉。当学生不再受限于写作的压力,而是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写作时,学生就会愿意更多地去写作,并逐渐变得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我。
(二)修改
在修改阶段,学生需要在班集体内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还需要对同学初稿的主要内容、思想观点、写作思路以及言辞表达等提出修改意见,并写下批注。得到意见后,学生可以综合自己的写作意图修改。由此,学生那些相对偏颇的观点将获得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写作得到关注和支持而受到鼓励。而在精心修改文章后,学生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愈加完善,这也会激励学生,让学生对写作充满信心并愿意继续完善作文。
(三)评价
在一些写作课堂上,教师只是给学生的作文打一个分数,形成对该生写作水平的最终评价,即总结性评价。这种总结性评价没有给学生提供提升的空间,它带给学生的暗示是:自己在写作文这件事情上找不到方向继续努力了。而基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写作训练应该给出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说,教师的作文评价应该针对学生习作中的情感、态度、写作技巧等做出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主动思考自己是否已经掌握写作的技巧,如果还没有完全掌握的话,应当如何弥补。
在評价环节,教师可以公布作文的评分标准,让学生据此分析自己的文章,检查自己作文的缺陷和修改的空间。评价应当是全班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可以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据评分标准给予同学的习作合理的评价,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评价给予综合性评价。教师要注意的是,评价时要写清楚评语,让学生获得写作启发。
(四)发表
在发表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作文集。学生的作文集上应当有反映本小组成员特点的标记,这会使作文集具有出版物的特征。此后,教师可让学生把修改好的作品誊抄到书页上,装订起来,这也可以使他们明白整齐的形式对于作品的重要影响。如果想让学生的作文集更像出版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打印文本的形式制作集册。此外,学生作文集的封面应为硬皮封面纸,有比较精美的图文设计。教师应明白,如果教师不重视作文集封面的质量和设计,学生会感受不到作品发表的正式感和荣誉感。如果作文集的封皮足够硬实,学生更可能感受到自己像一个真正的作家在发表作品,写作指导的效果会更加明显[4]。在学生的作文集装订好后,教师可以将其统一摆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学生平时翻阅。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品可以与图书角中专业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时,他们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自我认同感,继续写作的愿望也会增强。
四、写作训练的总结和反思
基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写作训练模式,是以生为本的训练模式,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写作水平的提升,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初写—修改—评价—发表”写作的全过程。在这一训练模式中,读写结合是根本原则,诵读经典篇章和时文佳作可以保证学生写作时有充分的灵感来源,写字训练和不间断的短文训练可以保证学生持续提升写作能力。“初写—修改—评价—发表”的程序化写作训练模式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发展其理性思维,锻炼其综合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的写作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初写—修改—评价—发表”的程序化写作训练模式可能因为课程时间不够、教师原因或者学生自身原因难以有效实施下去。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繁杂,作文教学的课时数有时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初写—修改—评价—发表”的过程需要多次重复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有时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完成这一完整的流程。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教师不但需要找到更多协调解决的办法,而且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愿意主动参与作文的修改、评价过程。
结语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劳动,它需要阅读积累、思想感悟、表达技巧等的加持,如果教师进行写作训练时还是坚持应试教育模式,忽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教学自然很难摆脱“少慢差费”的顽疾。鉴于此,笔者呼吁高中语文教师多花些时间改变写作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回归教育的初衷,让学生做到“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5]。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媛.论中国古代私塾的作文教学及其现代价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斯坦伯格,金奇洛.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M].易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