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工具。文章基于融合课堂理念,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创意设计,将信息技术知识融会贯通;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利用思维导图助力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五项素质共同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关键词】融合课堂;思维导图;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姜鑫(1987—),女,江苏省邗江中学。
融合课堂理念是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结合起来,将增长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结合起来,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真正实现高效促学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要从创意设计、优化过程、助力合作三方面下手,利用不同的思维导图应用方法,帮助学生将思维导图的使用融会贯通。
一、创意设计,实现融会贯通
(一)联系,形成网络体系
教师可以以联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创意设计,形成网络体系。
如在“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创意设计,利用不同学生构建的不同关联程度的思维导图,构建一个立体的网络体系。教师布置任务:“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大家在我讲解完毕后,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这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体系,大家的思维导图并不一定要相同,但是一定要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将所有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教师讲解完后,学生开始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有的学生依据载体的不同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联系在了一起,设计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设计提出表扬。利用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学生能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1]。
思维导图形成的网络体系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课的所有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吸收效率,让学生真正将整节课内容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对比,明晰细节差异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对比的形式展开创意设计,根据不同知识的特性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特点和差异,从而深化知识学习。
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设计思维导图的要求:“在本节课中,大家要设计关于搜索方式的思维导图。不同的搜索引擎、搜索平台之间有什么不同?大家不仅要就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探讨,还要根据搜索平台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创意设计。”在教师提出要求后,学生开始思考。搜索引擎分为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等多种方式,这些课本知识比较容易归纳,但是学生对生活中搜索引擎的实际使用情况的归纳各有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如今人们已不再采用目录搜索引擎这一方式,转而利用更加直观的短视频平台进行搜索,例如使用新媒体平台APP直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于是根据平台的特征将这一搜索方式分为视频搜索结果、图文搜索结果等,这样就明晰了其中细节的差异。
对比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对比知识网络,能够有效促使学生梳理不同知识点的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差异,实现所学内容的融会贯通。
(三)拓展,拓宽知识视野
在教授完课内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拓展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如在“下载效率的提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了解完网络下载速率与网速相关这一知识点后,我想问一下大家,为什么有些网络云存储平台需要收费才可以提高下载速率呢?”学生开始思考。教师待学生思考结束后为其解答:“我们的下载速率取决于网速,网络云存储平台的下载速率和上传速率同样是这个道理,大家先在思维导图上画出‘速率这一核心节点,在这一节点下分出‘带宽和‘存储设备两个分支,大家思考一下,越快的传输速度需要怎样的带宽和怎样的存储设备?”学生回答:“越快的传输速度所需要的带宽越高,所需要的存储设备传输性能越好。”教师此时可以为学生继续讲解:“大家回答得没错,我们所接入的带宽越高,存储设备的传输性能越好,意味着代价和成本越高。在完全免费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云存储平台,这就导致供应商的供应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大部分云存储平台在开始时往往采取免费的策略吸引用户,当用户数量和自己的经营成本达到一定规模后,便采取收费的策略以谋取利润,维持经营。”这样学生就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到更多课本之外的拓展知识。
拓展的方式需要教师准备充足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课本之外的延伸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拓展内容的节点性,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网络。
二、优化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一)问题发散,引导自主学习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融合课堂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師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提问学生,让学生发散思维,在发散过程中自主总结问题的答案,从而实现自主学习[2]。
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一课中,学生要学习如何获取信息。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与信息获取相关的知识,大家现在在笔记本上画出‘信息获取这一节点,发散一下思维,想一下获取信息应先做什么?”学生此时会开始思考,想到获取信息前先要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是什么。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那么我们了解到自己的信息需求后要做什么?大家自主进行探究。”学生会发现,下一步就要选择从何种渠道获取信息,然后要确定用何种方法获取这些信息,最后要对信息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价,这就是获取信息的整个过程。学生会将这四个节点在思维导图中画出来,根据教师刚才的提示翻阅课本查找相关细节,实现思维的发散。
问题发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深度,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开展思维导图下的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细化操作,开展实践学习
思维导图还可以用于细化操作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标注所做的每一步,将实践过程清楚地落到纸面上,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学习。
如在“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一课中,学生要学习与计算机信息加工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细化学生的操作:“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加工老师给大家的资料并撰写演讲稿,大家认为需要分为哪几个具体的步骤呢?”待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以细化操作过程:“一篇演讲稿包括标题、开头、分论点、结尾四个部分,因此我们需要筛选出可以使用的资料。例如,第一篇文字材料就可以使用,我们需要打开这一文件,从中复制需要的内容,接着新建一个文档,将内容粘贴进去,概括标题和段落内容,这样就完成了演讲稿的初步加工。”此时学生会在笔记本上归纳相应的操作过程的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一步步指引自己的实践操作。
细化操作的过程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在指导数次后应当让学生养成习惯,在以后开展实践操作时,将操作过程详细地记录在思维导图中,从而高效开展实践学习。
(三)设置项目,进行深度学习
由于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是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直接设置教学项目,列出其中的难点和要点,让学生开展深度探究,高效理解
知识。
如在“文字及其处理技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汉字输入码的编码方式”这一项目的探究。学生此时会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探究,先根据课本内容创建音码、形码、混合码三种编码方式的节点,再根据这三个节点细致设计思维导图。学生首先梳理出三种编码方式的特点和利用何种原理进行编码;其次,将使用这种编码方式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人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种编码方式更加方便;最后,分析不同编码方式的优缺点,明确当前计算机的内码、外码生成方式。这样能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实现这节课内容的深度学习。
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内设置多个学习项目,通过多种类型的项目让学生将不同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攻破各个难点,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助力合作,达成五育并举
(一)交流,发展逻辑能力
思维导图还可以用于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项素质的综合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展开交流,了解核心知识的思维逻辑,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表格数据的处理”一课中,学生要学习如何处理表格数据。教师让学生针对数据的排序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学生阐述自己对排序功能使用的理解:“排序可以极大地方便我们的数据处理过程,采用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的排序方式,就能够实现数据递增或递减的筛选排序。”有的学生不明白这三个关键字的意思,教师先提醒其在笔记本上构建这三个节点,再让理解这一知识的学生进行讲解:“主要关键字就是排序过程中先采用的关键字,所有数据依照这一标准进行排序,相同的数据再依次依据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进行排序。”这样学生就会在思维导图中标出节点的相关知识,从而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开展思维导图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其他学生的逻辑指向,从而能够根据这种指向进行节点逻辑的梳理和理解,有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调整,懂得扬长避短
调整是指学生之间对思维导图的交流和印证,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调整自身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懂得自身思维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懂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扬长避短,矫正自己认知过程中的错误。
如在“使用多样化的网络数据库”一课中,学生要使用各种类型的网络数据库进行资源搜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介绍自己使用的数据库类型,从而根据不同的资源需求调整自己使用的数据库类型,实现扬长避短。学生在得到教师的任务指示后,会对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所使用的数据库:“在搜索学术论文时,我一般会使用知网数据库进行资源搜寻,但是上面的大部分内容需要付费。”此时其他学生就会为其讲解:“我所使用的学术数据库是XX网站,它上面绝大部分的内容是免费的。”学生会用思维导图记下操作过程:输入网址—点击注册—登录账号—使用搜索目录搜索—点击下载—以PDF形式存储。由此,学生可以习得另一种数据库使用方法,汲取对方的优点,调整自身获取资源的方式,实现扬长避短。
调整是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过程,让学生进行意见的碰撞交流,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的不足,有效完善学生的认知。
(三)建构,展示科学模型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学到许多种处理信息技术知识的方法,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开展交流合作,可以让学生建构科学模型,有效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
如在“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平常剪辑视频的方式进行交流。有的学生采用的是剪映等短视频平台的剪辑软件,这些软件使用非常快捷和方便,可以将导入的照片和视频使用模板进行AI智能剪辑。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剪辑软件自动剪辑的视频会出现许多错误,并不能够进行商业化传播,专业度也不足,自己采用的是Pr这一专业的剪辑软件,虽然使用起来有些麻烦,但是能够制作出高清、专业的视频。通过交流,学生就能够建构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剪辑软件的科学模型。
科学模型的构建不仅需要学生之间的讨论,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引。教师要在学生合作后总结科学的思维模型,并将思维模型进行细分,让学生能够明晰在何种情况下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模型。
结语
在融合课堂上,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目前学界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研究已渐趋深入,期待有更多学者开展探索和验证。
【参考文献】
[1]郑兴艳.例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8):
59-60.
[2]黄梅.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探究:以高中信息技术課程为例[J].江苏教育,2022(4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