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成效

2023-09-06 07:54吴蓉
教育界·A 2023年21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课堂教学

【摘要】物理是一般在八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对于有的学生来说,物理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带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物理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情境;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吴蓉(1993—),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曲塘镇双楼初级中学。

情境教学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选择某一知识点为主题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与感悟,使其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最终达到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初中物理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成效,驱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物理探究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物理综合能力。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形象教学情境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多个行业与领域,当然也包括教育教学领域,这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与更多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创设情境的常用手段,能够将抽象化、静态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动态化。在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中,为通过创设情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需要同时代接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营造形象化的教学情境,助推学生形成感性认知,轻松理解物理知识[1]。

例如,在开展“水循环”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个关于黄河水滚滚向东流的视频,进行谈话导入:“唐代大诗人李白写出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水奔流到海以后是不是不复回呢?”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个人认知作答,对于不同见解均给予简要点评,并让学生复习水都有哪些状态,每种状态的水叫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水循环的动画,搭配语音简单介绍水循环的过程,由此营造形象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水循环现象变得形象化;要求学生结合动画尝试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让他们明白水的状态变化情况,以及水在变化状态的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进一步形成感性认知,了解到通过水循环能将水净化,将海水变为淡水,将污水变为干净的水。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生动还原物理情境

初中物理学习处于物理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内容不是特别多,知识难度也不是特别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再加上物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他们容易遇到障碍或者陷入困境之中。面对这样的局面,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一些物理现象以直观化或动态化的形式展示出来,生动还原物理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2]。

比如,在进行“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两张图片(内容关于浩瀚的宇宙星空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简单介绍银河系,再提问:“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在学生进行了思考与讨论后,教师指出:“科学家采用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他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猜想,从而弄清了物质的内部结构。”然后,教师演示用炭笔写一个汉字、将一小撮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把10毫升水与10毫升酒精进行混合三个过程,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这些微观现象变得宏观化,即笔迹由多个不连续的炭粒组成,高锰酸钾分子在水中扩散,水分子与酒精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由此还原物理情境,让他们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二、积极引入生活元素,高效开展情境教学

(一)巧妙创设生活情境,顺利导入新课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关系到整节课接下来的教学方向与质量,初中物理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师要对这一环节给予格外关注与高度重视,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初中物理教师应认真研究所授内容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利用学生常见的一些生活化素材创设情境,顺利导入新课内容,在一开始就吸引他们对新知识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更具针对性[3]。

例如,在实施“光的色彩 颜色”的教学前,教师利用生活资源创设情境,在阳光下用肥皂水吹泡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阳光下泡泡的颜色(他们可能会用五光十色、五颜六色等成语来形容),借机引出导语,旨在使他们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交流各自对光的认识:“大家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当中,白天,阳光令人感到温暖,晚上,月光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光对人类来说可谓至关重要。大家对光有什么了解?知道光是什么颜色的吗?”然后,教师在课件中展示一组生活化的图片(内容关于变幻的舞台灯光、闪电、落日余晖、日出景象、彩虹和夜晚灯光绚丽的城市等),进一步创设生活化情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图片,继续讨论光的色彩,之后结合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实验,让他们观察光屏,围绕实验现象展开交流,得出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组成的结论。

(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创设真实物理情境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类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以研究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主,如与声音、光、力、机械运动和简单电学相关的现象,其中的内容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生活化现象,这样不仅能够创设真实的物理情境,还能够带给学生熟悉感与亲切感,促使他们在生活化情境中探究物理的神奇之处。

以“光的折射”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入一个筷子入水“折断”的现象,营造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观察并描述现象,接着开展一个小游戏,以创设真实的物理情境。在游戏中,学生A需要在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的位置,讓自己刚好看不见硬币,学生B需要往碗中缓慢倒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学生A就会看到硬币。教师借机设疑,旨在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同学们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然后,教师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发表看法、设计实验和验证猜想,使他们认识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深化他们的认知。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化现象,如用叉子叉鱼,水池中的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帮助他们深刻理解相关内容。

(三)善于结合生活情境,对物理原理加以解释

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活化元素,而且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很多,这些现象也蕴含着一些物理原理与规律。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围绕实际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入生活化资源,善于结合生活情境解释物理原理,带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对物理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和验证,借此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4]。

例如,在“物质的比热容”的教学中,教师播放一个生活视频,据此营造生活化情境,并说道:“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很烫,海水却十分凉爽;傍晚,沙子很快就会变凉,海水却是温暖的。为什么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沙子与海水的温度不同?”学生提出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和放热降温的速度都比海水快的原因。”于是,教师指导他们通过实验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通过播放糖炒栗子的视频创设情境,提出“为什么炒栗子时要放入沙子一起炒?”这一生活化问题,再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栗子的形状决定了在单独翻炒栗子时,每个栗子不太可能受热均匀;而沙子比栗子小,能快速吸收热量。将栗子和沙子一起炒,目的是让热量均匀地传导给栗子的各个部分。当每个栗子周围都被热沙子紧紧包围时,栗子就能很快且很均匀地获得热量,就更容易熟透。”

三、充分借助实验优势,营造直观教学情境

(一)演示现象明显的实验,具体呈现物理情境

在初中物理常规教学中开展实验,不仅能够很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与验证,还能够通过直观化的现象将一些物理规律、原理展示出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助力和支持,这也关系到他们学习的实效性。要想通过创设情境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与需求演示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将物理理论知识以实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营造直观化的教学情境,降低他们学习知识的难度,让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5]。

以“气体的压强”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将一块硬纸板平放于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将硬纸板和玻璃杯倒置过来,让学生注意观察,描述在教师放开按住硬纸板的手后看到的现象(硬纸板会掉到地上)。然后,教师在玻璃杯中装满水,仍用硬纸板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倒置硬纸板和玻璃杯,放开按住硬纸板的手。此时,学生发现硬纸板没有掉到地上,而且,即使教师慢慢地转动玻璃杯,硬纸板也没有掉落。最后,教师借助这一明显的实验现象具体呈现物理情境,并提出“在后面进行的这个实验中,水受到了什么力?硬纸板为什么没有掉落?”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马德堡半球实验的部分,并参考这部分内容开展实验:将两个皮碗口对口地挤压,尽量将里面的空气挤出来,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这时,学生发现皮碗不容易被拉开。教师顺势引出大气压的概念,使其切实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丰富自身的认知。

(二)鼓励学生自主实验,亲身参与情境创设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学主体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讲授环节还是实验环节,均应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实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初中物理教师要给予重视与关注,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亲身参与到情境的创设当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设计实验与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利用产生的实验现象创设情境,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比如,在教学“物体的浮与沉”的过程中,教师先播放热气球升空、潜艇在水中上浮与下沉的视频,初步营造情境,根据情境提出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过渡到新课教学中:“热气球为什么能够在空中升起?潜艇在水中上浮与下沉的条件是什么?”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密封的小玻璃瓶、硬币、塑料泡沫、橡皮泥、蠟块等各种材料,将它们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如何运动的,从而利用实验现象创设情境。学生发现上浮的物体有密封的小玻璃瓶、塑料泡沫、蜡块等,下沉的物体有硬币、橡皮泥等。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如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如何使漂浮的物体往下沉?”的问题设计实验、展开探究,再次创设情境,并围绕实验方案进行交流,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出发归纳出所采用的实验方法的实质。

(三)积极引入合作实验,增强情境的感染力

初中物理的部分知识点十分抽象,再加上有的学生平常碰到的物理知识与现象不多,他们自然会遇到不少难点,而其中的部分难点要借助实验的优势加以突破,但他们仅靠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实验。对此,初中物理教师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开展实验,同时增强情境的感染力。教师在讲授一些难点知识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订实验方案,共同完成实验设计与操作,使其更好地融入情境中,走出学习困境。

例如,“摩擦力”一课的难点是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当讲授到这一难点时,教师提出“一个物理量如果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那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某些因素的关系?”的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让小组长汇报准备采用的实验方案,安排好每个组员的实验分工。之后,学生按照本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则做好巡视指导工作,结合他们反馈的实验现象创设情境,使他们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大小、物体的速度分别有什么关系,并评选出实验做得好的小组。随后,教师引领他们得出实验结论,找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是得到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适用于多个教育阶段、多门学科教学,也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与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为物理课堂增添更多生机和活力,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促使他们更好地吸收与内化知识,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全力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伟君.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21(30):17-18.

[2]刘颖.浅析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1):165-166.

[3]雷琦.浅谈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作用[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171-172.

[4]颉伟华.情境教学、问题导学和探究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求知导刊,2022(8):20-22.

[5]王文忠.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自主建构:以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0):74-76.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情境课堂教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