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帆
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本文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三个关键词进行研究,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为研究背景,以阅读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一些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探索阅读教学的改革路径。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补充和完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贯彻实施到学生的日常阅读教学中。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路径,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阅读教学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采用新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笔者通过阅读各种文献与期刊,以社会调研等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这些改进策略可以为小学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次,在具体阅读教学中,本文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实践参考,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不仅为教师指出了教学的目标和导向,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立是教学工作最为关键的第一步,是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实践的结合,是日常具体教学活动依据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使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保持先进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障。所以,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和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整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1]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只是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中没有体现书本以外知识的拓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意识等方面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众所周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功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自主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而现阶段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出现了偏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将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教授知识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促使教学目标实现的内容。教学内容除了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教材,还包括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处理,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目前,在从事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由于课程任务比较重,知识点较为繁琐,新教师又缺乏教学经验,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握还不够清晰,因此,教师缺乏知识梳理,不能形成知识体系,而是侧重于教授基础知识,那么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使学生的思维无法打开,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所谓教育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方式方法,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它不仅包括课堂教授理论知识的方法,还包括课后启蒙学生思考的方法。教育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经研究发现,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授知识法,只一味将书本的理论知识灌输式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对模糊问题的质疑,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首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认识不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小学生喜欢汉字,主动学习汉字的兴趣。在小学阶段,教师只是机械式教学生识字,有时只是单独强调个别字词的易错点,缺乏对字词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其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发现,当前学生学习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词汇量、语言表达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而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最后,教师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未能充分认识阅读和思维的关系。
“核心素养”这个词从一开始提出就受到了国内各界学者的关注,成为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话题,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研究发现,部分教师之所以缺乏对阅读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自身缺乏对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深入认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比较重,同时,学校未能定期组织这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虽然了解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但却未能准确地将其应用在实践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视度,会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据调查研究发现,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生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深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发现,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增强。现如今,小学教师的主体多为青年群体,是通过教育部门公开招聘的方式应聘到学校工作,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且教学任务繁重,空闲时间较少,没有精力去钻研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会对学生素养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
受传统教学标准和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只是机械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等等,只是采用标准化、统一化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目标要综合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贯彻实施到三维目标中,促进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在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育其语言能力,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融入到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中,在建立价值观和人生观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够适应当前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可以细化教学目标的层次,使层次更加清晰,可以由简入繁,由浅入深,摒弃机械式的教学和学习,通过图文结合、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自由查阅资料、自由分组讨论,做好笔记,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同感和兴趣。
在课堂中每一节内容的讲解都是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体现。因此,每一节新内容能够包含教师对新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整体知识架构的熟悉程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贯彻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活跃度,使核心素养的培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小学语文是一门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当中,使其语言能力更强、思维更加敏捷,让学生明白学生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在新时代,语文课程的教学标准为:“基于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从事教学活动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作为媒介进行教学。教材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同时教材也是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必需品,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首先,要把握语文教材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通过对不同教材的比较发现,同一学科不同教材的内容也不同。针对不同内容,教师应理性选择合适教材,并把握其中的核心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领悟,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其次,教师可以教学材料中不同的文本类型,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以阅读材料为依托,小学语文的阅读文本类型包括记叙文、诗歌、寓言、童话故事,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教师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文本对学生学习都具有启蒙作用。[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在不断更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每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依据学生的基础具体分析展开教学。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要运用不同方法,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和积累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大部分教学内容为识字、组词、造句方面,小学生是刚接触学科知识,其认知能力和判断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进步与提升。
其次,重点推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思维的发展”是学生进步的必然要求。思维发展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拓展,发散思维,从而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改革成为重点关注话题。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及其意义,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