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潜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一、注重评价,激发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她)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当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长时间的探索,终于解决了一个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他能从中体验到成就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会使学生再次产生体验成功的兴趣。开放式教学中,评价要做到适时、适度,形式要豐富多样。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励上进的动作,同伴给的一颗“星”、写的一句评语,教室里的一阵掌声,给自己的评价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让学生明白只要通过自主努力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都应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掌声和鼓励。
二、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促使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米的认识”的时候,先让学生准备好一米长的绳子,然后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理解长度概念,如课桌长一米、门宽一米等。之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并记录自己所测量的物体及长度。这一方法能使学生懂得运用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小组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