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若雨
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其发展对于稳定物价、提升支付效率、增强人民币使用的安全性以及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支付系统中非现金支付规模逐年递增。我国现有的非现金支付规模大,以及用户、市场、技术等基础均为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创造良好条件。央行数字货币与传统实物货币同属于M0范畴,可以实现对于传统实物货币的数量补充和技术替代,因此央行数字货币的普及势必会替代部分流通中的现金,改变M0的数量和结构,对现金通货产生替代效应。
央行数字货币对现金通货的替代效应强弱随着公众对央行数字货币认知接纳程度而变化。
初期,公众将部分现金以数字货币形式持有。在央行法定货币发行初期,在各个城市开展数字货币工作试点,公众对央行数字货币并不了解,会愿意将少部分现金以数字货币形式持有,但不会将大量的将现金通货存入数字钱包。在此时,M0结构会发生变化,原来的M0当中只包含C0,现在还包含了新增加的数字货币,但是剩余的现金通货数量依然大于央行数字货币,即C1是大于DC,但DC的增量等于现金通货的减少量,即DC=△C,M0数量没有发生改变,出现替代效应。
中期,将大量的现金转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随着央行不断普及法定数字货币的使用,增加应用场景,央行会发行大量的数字货币,旨在消除公众使用现金交易的历史惯性,不断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公众加深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认知与了解,享受到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红利,会将大量的现金转入数字钱包账户,这一阶段,现金通货数量会快速降低,甚至被央行数字货币完全取代,M0中剩余的现金通货C1会小于央行数字货币数量DC,即C1 后期,实物现金完全退出貨币流通。当公众完全以法定数字货币形式持有通货时,M0=CD,此时的实物现金完全被央行回收。对于用户而言,央行数字货币虽然属于M0范畴,但是目前的非纸质支付的渗透率很高,在实际使用时,可能与部分M1、M2差别不大,公众会更愿意将央行数字货币转化成低风险的金融产品,或者依旧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进行储存,以期待获得无风险收益,央行数字货币对公众的吸引力下降,因此这一阶段M0的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但M0数量随着公众对低风险金融产品的偏好程度上升而下降。 综上所述,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可能使基础货币扩张对于基础货币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会使实物现金通货数量减少,M0数量在短期内由于政策推广效应增加,在长期由于公众偏好低风险金融资产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