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驱动课堂朝着理想方向前进的问题即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属于核心问题,区别于一般的问题类型,其需要从教学目标中衍生出来,在提出后能够真正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转变。
一、明确单元编排意图
现行版本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为主要结构,在此基础上以普通、文体及策略等单元类型进行内容上的填充,使不同的单元在主题的引领下会有着不同的文本组成,而且也会有各自的侧重点。由此可见,不同单元下的不同文本组成也要求着语文教学需要将目标建立在对单元整体的深入解读基础上,如此才能够真正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使学生在阅读与学习的同时,挖掘到其内涵,获得更高层次的提高与进步。那么问题驱动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同样要围绕教材单元文本的编排特点来展开,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慈母情深》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出现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受到了母亲的爱,用笔标注出来并谈一谈你的想法。”
二、解读教材助读系统
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为学生们编排和设计了助读系统,对于帮助学生自主理解和吃透单元主题与文本内涵有着一定作用。助读系统根据单元的构成也包括有导语、基本语文要素、插图、习题等内容,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择借鉴思考和完成巩固。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去选择助读系统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来突出对学生某项能力的培養与训练。
三、挖掘文本内涵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以致用的观点,那么回归语文课程本身,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服务于自身的成长与生活。换言之,这也正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所以教师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就可以从语言运用角度出发来进行斟酌和推敲。例如,在《珍珠鸟》一课中,本文虽然可以看出有明显的借物抒情之意,但细读之后不难发现,此文并不同于以往所读的借物抒情类文本,而且加上描写对象本身在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细致观察到,所以教师可以就本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思路来设计一个问题:“作者究竟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描写他与鸟儿之间的故事?”基于问题,挖掘细节,文中许多拟人化的动词正是解开这道谜题的关键,基于细致观察的重要前提下,还能够看出作者对于用字用词的严谨和贴切。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离不开问题,一个小小的问题往往能够驱动着课堂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从教师的提出问题到学生解决问题,都是一次次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