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大鹏
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机制被引入了课堂。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评价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尤为重要,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测评中,我通过下面方法实现对学生的诊断。
一、评价主体:将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是由教师对学生或同学对同学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他人评价在教学中十分重要,用“点睛”之语,就能“指点迷津”,但我认为自我评价也不容忽视。例如学生在朗读中,朗读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欣赏、表达几个阶段。具体来说,借助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的内心视觉形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在想象中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发展,然后再通过口语把自己形成的情感体验鲜明地表达出来。这样复杂的朗读心理过程,只有读者自己的活动,其他人无法参与、无法体会、无法评价。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读,在其欲评无言或评而不准时,再采用他人评价,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二、评价时机:将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
先行的评价一般是学生在学习中及时评价,这样评价符合反馈教学原理,尤其适合评价表现较出色的学生。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一句“好”“真棒”“读出了……感情”,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会给他增添百倍的信心。但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就应该采用延时评价。特别是在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因为朗读是读者对作品描述的感情的体验,是读者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深化,是读者形成感情的流露。读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或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后就评,学生缺少内省的时机,缺乏感悟的过程,这时的评价往往是别人强加给他的,对于他来说,只是标签,能识别,不能体会。因此,这时应让他在练读中揣摩、体验,在听读中比较、鉴别,在模仿中回味、创新。当他能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后,再给予评价。
三、评价内容: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部分语文教师只重视评价学生读的结果——朗读水平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样的评价对朗读水平高者比较适用,能让学生经常品尝到成功的欢乐,而朗读水平低者则可能会受到打击。朗读是读者对作者所要表达情感的再现和发展。不同的读者从中接受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因为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艺术修养理解、想象,对艺术形象进行补充、丰富、发展,想作者之所未想,见作者之所未见。即使收获相同,不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异。如果教师用同一把尺子来量,忽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就会扼杀他们的朗读兴趣,影响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读的心理过程,评价读的努力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朗读过程的成功,这样做符合朗读兴趣产生的内在线性发展机智,即“朗读——成功——兴趣——更好的朗读——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让学生在成功后再创成功,或从失败中走向成功。
四、评价方法:将直接评价和启发评价相结合
许多教师喜欢对学生朗读情况直接进行评价,这样评价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得失,便于改进和提高,但教学中也需要运用启发评价。文章表达的情感十分复杂,除了喜怒哀乐等“原始情感”外,还有由道德生活、道德观点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美感,由人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理智感。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朗读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的,应该采用直接评价;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应该采用启发评价,即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态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自己表达。这样既引导了读者,又启迪了聽者;既评价了朗读,又指导了朗读;既训练了读法,又训练了思维。
阅读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反映出教师的阅读教学质量及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科学、合理、正确地对学生的阅读过程、成果进行评价,可以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评价对阅读教学的意义,在学生取得阅读成果后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评价,以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