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金强,刘 哲,蔡 原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水产养殖业更是我国农业中具有较强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为我国乃至全球人类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1,2]。 据统计,2021 年全国渔业总产量达到6690 万吨,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其中水产养殖产量达5394 万吨[3]。 随着渔业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关行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作为水产养殖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自然肩负着优质人才培养的重任。
甘肃农业大学是甘肃省内唯一开设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教学的高等院校(1993 年),并于2021 年获水产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开始在农业硕士学位类别下招收“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4]。 近三十年的教学为本省及周边省份(如青海、新疆、西藏、宁夏等)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水产行业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化改革, 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纵观甘肃农业大学近些年水产养殖学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大致归类为四类:1、继续深造“升学型”;2、服务社会“公职型”;3、学以致用“企业型”;4、勇于开拓“创业型”(图1)。
图1 甘肃农业大学2014-2022 届水产养殖学专业就业统计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甘肃农业大学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开展多维全程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革新实践教学体系来改进人才培养机制[5]。 针对学生就业方向,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形成了“学生规划、导师指导、企业对接”的联合培养机制。 在学生入学后第三学期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安排校内校外导师,侧重不同方向培养学生。
将科学研究提前融入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学习中, 启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让想要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前感知科学研究的魅力[6]。为此,甘肃农业大学水产养殖系联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有限公司)、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等机构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通过“导师制”模式,安排考研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
导师团队由本校水产系学科带头人负责,成员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以及校外的专业技术人员共11 人组成。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成员占比73%,平均年龄39 岁,博士生导师2 人,硕士生导师4 人。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冷水鱼养殖适应性、水产动物抗逆性状遗传基础、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等。近5 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7 项,省部级项目10 余项。拥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部重点学科实验室”、“水产生物实验室”、“水产动物细胞室”、“组织切片室”和“微生物工程室”等实验室和“水产动物养殖实训中心”。 实验室除具备完善的循环水控温养殖系统外,还拥有荧光定量PCR 仪、酶标仪、低温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先进的仪器设备。针对“升学型”的本科生,在导师的安排下提前进入实验室,由同实验室的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指导、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 这将为学习者提供很好的平台,创造一些很好的实践机会。
此外, 学校每年为本科生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IETP),学生可自由组建科研小组根据兴趣爱好或者研究方向选题,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 从提出科学问题、确立探究的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以及讨论交流等全过程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又增进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人才培养的明确要求,也是水产养殖学专业近些年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7-8]。学生通过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SWOT 分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就业意向为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的“公职型”同学,根据职业需求特点,在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下,着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为此,学院专门提供了团委、学生会、班干部等岗位,针对部分想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公职型”学生,根据意愿可以优先获得这些岗位,分配由专门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指导。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协助配合辅导员或班主任完成日常的班级管理,如新闻稿撰写与发布,班级或学院活动策划与组织,学校学院文件通知与传达等等。此外,学院还成立了水族爱好者协会、 动物福利保护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同学们也参与管理协会事宜,多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组织能力。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巩固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9]。甘肃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通过改革、整合、增设实践教学课程,突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实现实践教学“全面覆盖—内容关联—过程连贯”的提升,强化校企联合,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沟通和协作,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通过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在生产单位实习的指导教师,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 教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服务等方式,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并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针对一些“企业型”的学生,在学习完成大部分专业课程之后,开展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 学院在刘家峡水库渔场、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白银鱼类良种试验站和黄河鲤鱼原种场建立了3 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有省外广东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通威饲料公司等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能够满足参观实习、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方面的要求。 后续,学院将会进一步与酒泉市月亮湖亚冷水鱼类养殖场、甘肃文祥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景泰县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等企业和机构建立新的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开辟我校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教学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实践内容。
与此同时, 学院聘请企业班主任辅助学生专业成长。 企业班主任是通过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中高层人员作为兼职班主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企业班主任深知社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建设有着不同的理解。 学院积极听取企业班主任的建议, 共同商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和指导方案,有目的的分步骤、分阶段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和引导。 主要目的一是通过调研掌握学生对企业实践、 实习等资源的需求;二是通过走访企业,调研企业人才需求,把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根据企业发展动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立足产业、携手行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的目的。
创新创业是人才培养最直接最关键的驱动力。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也是创新创业最容易获得成功的路径[10,11]。 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特开设了 《池塘养鱼学》《冷水鱼类养殖》《观赏水生动物养殖》《生物饵料培养》《虾蟹类增养殖学》等作为专业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能力, 为以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针对毕业后想从事自主创业的“创业型”学生,学校也会制定特异性培养计划。 由学校遴选的创业型导师指导, 开展相关的创业计划项目。同时,每年开展水族箱造景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竞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会展示、全国大学生水族造景箱大赛等等。通过参加相关的竞赛,以赛代训,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例如2014 届毕业生郭同学在校期间喜欢养殖观赏鱼,在系统学习了《观赏水生动物养殖》课程,并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申请完成了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项目, 毕业后也继续从事观赏鱼的养殖和销售工作。同样,2016 届水产养殖学专业赵同学,喜欢鱼缸造型设计,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多种造型的鱼缸, 并在毕业后自主创业,主要从事鱼缸造型设计私人订制。 类似的事例很多, 如本专业毕业生从事冷水鱼养殖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有专门做水产苗种培育销售的,也有毕业生自己租建了养殖厂,从孵化到养殖再到销售全产业链的。 在不久的将来相信他们的事业会越做越好,当然,这些能够创业成功的事例也得益于在校期间学校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随着水产养殖行业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如何提高学生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指示我们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全力造就“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人才。虽然,当前的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就业,提高人才的专业化素质,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就业面窄,创新能力弱。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从多途径、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维度,寻求更科学和有效的培养机制,不断开辟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更好、更快培养创新型水产专业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