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龄
音乐是承载情感交流的媒介,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想象与意境的融合,增强学生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审美意识的发展。教师要构建动态的课堂,融入多元、即兴的音乐特点,挖掘儿童的自然本真,促进学生审美兴趣的生成。
一、教师成为激发审美意趣的主导
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本真的审美兴趣。教师要以音乐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音乐感受能力与认知水平的提升。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表现力,让他们在课堂中能畅所欲言。教师要运用讨论等多种方式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体验,从而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趣。
如在学习苏少版二下《杜鹃圆舞曲 春晓》内容时,教师播放音乐,并提出问题:你在这段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叫声?哪里是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试着模仿一下。教师带领学生跟音乐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将他们带入美好的春天。
二、学生是音乐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感知审美意境,感受作品呈现的律动美,让学生在身体律动中把握音乐节奏,感受音乐的“运动”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想象力,讓他们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表现予以肯定与鼓励,能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趣。如在学习苏少版三上《大鸟笼》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初步欣赏乐曲,说说对这首乐曲的感受。让学生听乐曲的开始部分,边听边画出图谱,说说一共飞来了几只鸟,从音乐中听出鸟儿在干什么。随着音乐中轻快、活泼的旋律,引导学生将鸟儿飞翔、嬉戏、捕食时的动作模仿出来,并随着音乐进行律动。
三、家长是营造音乐氛围的核心
家庭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会影响孩子鉴赏音乐的方式,因此,家长要对孩子的音乐喜好有正确的引导。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提升孩子的音乐品味,让孩子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指导家长在生活中渗透音乐,要利用零散的时间与孩子共同欣赏音乐、讨论分享,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通过教师的主导、家长的支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