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汉彬,王长庆,冉文斌,贾生雄,赵伟,秦占坤
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普通外科,陕西 西安 710201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属于急性胆管炎的危重类型,起病迅速,是良性胆道疾病最直接、最主要的死亡因素,研究显示其病死率为10%~30%[1-2]。在我国,引发AOSC 的主要因素是胆管结石,因为肝内胆管结石有较高的术后残石率、再手术比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所以对其治疗仍是胆道外科关注的重点[3-4]。干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主要手段是外科手术,其中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CBDE)+LC 为两种主要的微术式[5]。近几年,LCBDE 逐渐发展成熟,LCBDE+LC 也已经有较为宽泛的实施条件及较低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的首选方式[6]。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诊治的结石性AOSC 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LCBDE 联合LC治疗结石性AOSC 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收治的80例结石性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结石性AOSC的相关诊断标准[7];(2)胆囊壁增厚;(3)结石直径不足0.5 cm;(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并发胆道感染(重度);(2)总胆管、胆囊管的狭窄处位于下段;(3)短时间内有相关治疗史。依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龄37~66 岁,平均(54.51±4.77)岁;结石病程介于4个月~5年;平均(2.61±0.76)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39~64 岁,平均(53.64±4.41)岁;结石病程介于4 个月~5 年;平均(2.58±0.7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年龄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EST+LC 治疗。表面麻醉之后,置入十二指肠镜,实施胰胆管造影(逆行)。确定结石的数量、大小、位置、硬度及胆管的解剖结构,然后借助导丝实施EST,将取石、碎石网篮放入。若结石一次未取干净,就实施鼻胆管引流,3~7 d 通过造影检查,若结石未自行排出,就再次取石。EST后3~7 d实施LC,手术完成后1~3 d若没有明显出血或胆漏就拔除鼻胆管与负压引流管。研究组患者接受LCBDE+LC 治疗。具体方法:(1)全身麻醉后借助腹腔镜选择细针对胆囊实施穿刺,吸出胆汁,使胆道的压力减轻,切除胆囊,并将胆总管暴露,选择细针穿刺,顺着胆总管切开(0.5~1.5 cm,后纵形),直至胆总管前壁,利用胆道镜探查胆道。(2)用取石网篮(或注水法)取出结石,将T管置入胆总管,于肝下文氏孔放置负压引流管,经腹壁穿刺孔位置引出。(3)若手术完成后4~6 d 未出现明显的出血或胆漏,将负压引流管拔除,手术完成后2~3个月复查胆道镜,没有发现结石就将T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检测)方法 (1)临床疗效:术后7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8]。治愈:体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胆管壁及透声结果无异常,出院时未见结石残留,同时胆管无扩张;显效:体征、临床症状显著缓解,胆管壁厚、毛糙现象及透声结果有两项恢复正常,出院时残留少量结石;有效:体征、临床症状缓解,胆管壁及透声结果仅有1项无异常,出院时结石变小;无效:同上述条件均不相符。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2)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残留结石直径。(3)炎症因子水平:术前与术后3 d,收集两组患者5 mL 静脉血,以10 cm 的半径、3 000 r/min 转速离心10 min,之后收集血清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4)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腹腔出血、穿孔、反流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0,P=0.006<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残留结石直径明显少/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40 40术中出血量(mL)94.96±27.16 46.26±13.19 10.201 0.001手术时间(min)133.45±39.25 129.07±30.87 0.555 0.58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1.47±0.26 1.02±0.05 10.749 0.001残留结石直径(mm)6.35±1.02 4.08±1.58 7.634 0.001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IL-6、CRP、TNF-α水平比较 术后3 d,研究组患者的IL-6、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IL-6、CRP、TNF-α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IL-6,CRP,and TNF-α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IL-6、CRP、TNF-α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IL-6,CRP,and TNF-α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operation,aP<0.05.
组别例数IL-6(pg/mL)CRP(mg/L)TNF-α(pg/mL)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40 40术前10.19±2.55 10.11±2.76 0.135 0.893术后3 d 28.46±5.73a 17.87±4.01a 9.577 0.001术前7.04±1.79 6.92±1.51 0.324 0.747术后3 d 26.47±4.60a 14.22±3.23a 13.784 0.001术前92.09±16.93 89.87±12.27 0.672 0.504术后3 d 157.04±16.58a 109.42±10.93a 15.166 0.001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有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均为腹腔出血,占5.00%;对照组有8 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出血3 例、穿孔2 例、反流性胆管炎2 例及急性胰腺炎1 例,占20.00%,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
目前,胆囊结石的发生率约为25%,如果病情严重,易引发黄疸、高热等症状[9]。AOSC为胆管疾病比较常见的一种合并症,临床特点是起病迅速、发展快、死亡率高等。有关文献表明,此病的死亡率介于10%~30%,尤其是老年人的死亡率较高,伴随日常生活水平、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患有结石性AOSC 的人数逐渐增多[10-11]。
LCBDE+LC与EST+LC为胆囊、胆总管结石常用的治疗方式,上述方式都安全有效[12]。LCBDE+LC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同时能通过置管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及炎性渗出液。通过T管引流进一步处理及检查残留结石,同时还能预防胆管狭窄及胆漏。T 管的主要作用是减轻胆管压力、胆道引流及避免胆漏,尤其是胆道引流对于AOSC患者至关重要。而EST+LC术后残余结石率非常高,且由于十二指肠乳头形态、位置和结石数量、大小等因素的干扰,极易出现并发症。同时还容易破坏Oddi括约肌,Oddi括约肌为排除胰液与胆汁的重要开关,如果破坏,胰液与肠内容物会返流至胆道,进而引发诸多细菌性、化学性炎症,导致胆管炎。LCBDE联合LC通过一次手术就可取出结石,而EST联合LC往往按照结石的数量、大小与病患实际状况,选择多次或一次取石。文献显示,LCBDE联合LC 通过一次手术,能够显著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同时残留结石直径较小[13]。本研究表明,同EST+LC 对比,LCBDE+LC 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残留结石直径方面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LCBDE+LC 可使胆道充分引流、胆囊移除及感染灶被一次性去除,进而加快术后恢复速度。LCBDE+LC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胆漏,其具有自愈性,充分引流后即可恢复良好。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在LCBDE 操作中要精准、规范,进而降低术后出血、胆漏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中,LCBDE+LC治疗方式下有2 例发生腹腔出血,通过探查发现是胃十二指肠同胆总管交界处的血管出血。因此,需要在手术期间持续关注这一位置的血管,在切开胆总管暴露充分时,需尽可能降低暴露胆总管下端。EST联合LC 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出血、穿孔、反流性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等[14]。而LCBDE+LC 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EST 联合LC 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同时,本研究还显示,同EST+LC对比,LCBDE+LC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LCBDE+LC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手术能够使单核巨噬细胞被激活,进而导致IL-6、CRP、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15]。IL-6于手术或创伤早期呈高水平,同时这一炎症因子会介导炎症损伤。CRP主要产生于急性时相蛋白,若人体遭遇创伤或感染时,这一炎症因子的表达会快速上升。TNF-α于人体炎性损伤期间非常重要,同时具有相对复杂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表明,通过LCBDE+LC干预患者的IL-6、CRP、TNF-α水平明显比使用EST+LC治疗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CBDE联合LC 对炎症因子的干扰小。经分析,相较于EST+LC 术式,接受LCBDE 联合LC 术式的患者结石残留直径小。胆总管压力被Oddi 括约肌破坏度低,进而减轻肠液反流,降低反复发作率。置管、取石过程中,不会反复刺激乳头。预切开、切开乳头时会热损伤胰管,进而导致采用EST+LC 治疗的患者的IL-6、CRP、TNF-α水平较高。
综上所述,LCBDE 联合LC 治疗结石性AOSC 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但因为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的结石性AOSC 患者的病例数较少,可能存在统计学偏倚。今后将增加病例数以深入进行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