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润琳 罗兴才
摘 要: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有教育外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值得正视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越来越多,进校园活动越来越繁,教材内容越来越难,考试科目越来越杂,教学方法越来越死板等五个方面。要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减负”真正落实落地,应该转变教育观点、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考试方法、扩大教育资源、降低课程难度和调整教育制度。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1/24-0084-05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由来已久,因此,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早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学生的必要睡眠时间、学校作息时间、晚上就寝时间等三个重要时间作出明确要求。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發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2021年又下发了以“减课外作业”“减校外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但自2021年推行“双减”政策以来,虽然学生课外作业数量减少了,社会助学机构“变形”了,但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这就需要正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真正内因,对症下药,把过重课业负担真正减下来。
一、正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不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屡减不轻,导致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陷入难以自拔的教育焦虑。
首先,学生家长产生了教育焦虑。自孩子萌芽直至考入大学,家长一直为孩子能否进入优质学校,进而顺利考入重点大学而焦虑不安。母亲刚怀孕,一家人就要谋划“学区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很多家长在严酷的选拔考试面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瞄准了初中的择校和升学考试。为了成功择校,让孩子过早地进入“题海战术”,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量,参加各种教育补习班。
其次,孩子产生了教育焦虑。在家长过度焦虑的情绪和行动影响下,孩子陷入过重的作业负荷、过多的校外培训之中,无缝衔接的“车轮战”让孩子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心理问题。
再次,教师也产生了一定的教育焦虑。在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期待和社会的教育竞争意识双重压力之下,过度的外在功利性因素加剧了教师的教育焦虑,不得不被迫裹挟进应试教育,为选拔考试中的升学率而忙碌无暇。
多方教育焦虑的汇集共振,形成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单纯用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全力竞争优质教育资源,酿成“择校热”,助推社会助学机构野蛮生长。加剧了教育的市场化和功利化。
由于多方教育焦虑需要寻求解决的出路,这才引发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多,社会助学机构众相乱生。尽管采取了限制学生在校时间、减少学生课外作业数量、整顿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推行课后服务等一系列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举措。然而出现了波浪式发展的态势,甚至“减”而不轻的结果。社会助学机构的“助学”形式由公开转为“地下”,甚至入家进户实行一对一。图书市场上学生作业习题集、练习册泛滥成灾,由老师布置转变为家长布置。
这就表明:学生课外作业多、社会助学机构多,依然无可置疑的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应该继续深化和落实“双减”,但它们是由其他问题引发和派生的学生负担的一种表象。需要正视当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真正成因,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实行釜底抽薪,把“双减”落实落地,把学生过重的课业真正减下来,还学生一个合理的常态化课业,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从而增强核心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真正内因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明确并且正视真正内因,不从源头治理,就如同隔靴挠痒,锄草不除根,无法让“减负”落地生根,彰显实效。那么,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从教育外部看,存在着就业竞争压力及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而让人们为寻求体面的人生而把读书功利化,不遗余力地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挤高考“独木桥”。
虽然社会原因客观存在,且在短时期内无法全部解决。但是,教育内部一个时期以来存在并日益加剧的五大变化,则是造成减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措施多、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真正直接内因。
(一)以全面发展为名,课程设置越来越多
在20世纪,初中分为重点初中和一般初中两类,重点初中一般开设语文、数学、政治、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美术、体育等课程,而一般初中不开设外语等课程。这样智力开启时间不同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类别的学校,承担各自能够承受的负担。现在初中办学形式一律化,学校普遍开设多达17门课程。“黄鳝”和“泥鳅”放在一起,并将其扯成一般长,“黄鳝”在学科增多的情况下,已感负担过重,“泥鳅”和“黄鳝”装在一个“笼子”里,“泥鳅”自然更会感到负担不起。
小学阶段也存在类似情况。简单对比,不难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程增加了许多。而课程设置的增多,需要增加课时安排和作业的种类及数量。这就让“限制学生在校时间”成为一句空话,因为同时又提出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这些规定的“任务”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在课程设置上陷入误区,似乎只有开齐丰富的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而忽略了不同孩子之间的承受能力也存在差异。
(二)以提高素质为名,校园活动越来越繁
据不完全统计,基础教育阶段的进校园活动高达三十余项。学生要参与这些活动,就需要占用大量的课时,于是课堂作业就只能被挤到课外时间去做。进校园活动挤占了课时时间,老师又得挤时间补齐课时,学生的负担自然就增加了。
(三)以提高质量为名,教材内容越来越难
仅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为例,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为了加强国学教育,语文教材中增加大量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这些内容的增加,有的超越了青少年阶段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有的因阅读量的极大扩充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理科类学科知识普遍实行下移,超越青少年认知能力。外语原来仅有认读,现在有阅读、口语、听力,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考查学生。
由于知识点的下移、知识面的扩充和知识量的融合,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内容的难度。青少年学生的低龄化与主要学科知识的下移性相互叠加,自然而然地加重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以严格选拔为名,考试科目越来越杂
仅以中原地区某一个市的中考科目和分值为例,就可以看出选拔考试的科目多而杂。其考试科目竞达17个门类,且全部记入当地中考总分,总分高达820分之多。
在过去,上述考试科目中不少是采取平时达标考核,平时作业评定、实验室撰写实验报告、班主任评语评定等不同方式去分別检验教学效果的,不纳入中考科目。现在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挥素质教育,造成考试科目繁杂,并将每一学科的考试成绩都纳入中考的总分,作为升学的依据。有考试就有备考,除了平常教学搞“题海战术”外,还提前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结束授课时间,进行以做题为主体内容的备考。因此,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吃“夹生饭”。为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长期陷入繁重的作业负担之中。
(五)以教学改革为名,教学方法越改越死
为了应对选拔考试难度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除了在公开课、演示课上展现一些新花样外,常规课程通常采取训练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实行填压式满堂灌,使学生在没有完全弄懂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盲目训练各种题型,以训代教。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连小学生都普遍会计算并明白结果的公式,却让我们成年人忽略了。这个公式是:负担总量÷承担负担的时间=实际负担,负担总量增加,承担负担的时间减少,实际负担就增大。然而我们一边从各方面不断增加负担总量,又一边要求学生减少在校承担负担的时间,学生的实际负担率自然就只会增加而无法减少,学生在校承担负担的时间减少了,势必增加校外承担负担的时间。为了应对选拔性考试,势必采用“题海战术”进行训练,从而增加课外作业过重负担。
正因为教育内部采取了自相矛盾的策略:一方面限制学校在校时间,减少作业数量,另一方面又把课程设置越来越多、进校园活动越来越繁、教材内容越来越难、考试科目越来越杂——从四面八方增加学生负担的总量,才使社会助学机构应运而生。
综上可见,诚然学生课外作业多、社会助学机构多,严重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不是直接原因,是次生的二次负担。学生学习内容及其难度像滚雪球式的不断膨胀,选拔考试像温度计插入开水杯中不断升温,才是造成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真正内因。
三、有的放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
要真正减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必须敢于正视真正原因,首先解决好教育内部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当前应该采取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导致行为,观念不转变,行为就不能转向。当前,首先要转变用应试教育的手段指挥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发展。合理地设置课程是无可非议的,但为了保证科学设置的课程开齐上好,绝对不是只有考试一种手段。
我国已经自下而上地建立起了完整的教育督导体制和机制,完全可以采用督导的方式去检查和督促,把科学合理设置的课程开齐上好,不宜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挥素质教育。
(二)调整课程设置
21世纪,为适应数字经济的到来、学习化社会的出现等重大变化的挑战,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实施了以课程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同时,随着对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性的理念、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观、生态伦理及个性发展观念的强调,现代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呈现出诸如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民主化的课程改革观等新的特点和趋势,使基础教育课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从全球的视野出发,追踪国际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动态,把握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汲取国外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依据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功能性和青少年负担能力的渐进性和承受性,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精简或推后设置部分课程。改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重,高等教育阶段负担轻的倒挂现象。同时,以“渐进性”作为重要策略,保障和促进课程设置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于能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知识,就不设置为课程;对于少数人需要掌握的知识,就不设置为全体学生的课程;对于落后于当今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知识,就不再过多地设置为全体学生的课程;对于能够放置在高年级、高学段学习的知识,就不设置为低年级、低学段学生的课程;对于特殊培养人才的知识,可以调整为兴趣爱好自学等。
(三)改革考试方法
在尚未实施普及教育的学段,进行选拔性考试是必要的,但考试形式的单一性过度强化了考试的功能,致使基础教育的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的学生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考。然而,许多科目是勿须通过一次性的书面考试认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很有必要采取集中考试、分段考核、平常考察三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拔的综合考试,从而避免过度强调集中全面试卷考试造成的检测误差和学生负担过重。
根据学科设置和教育的目的,选择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比如功能性学科,实行平常考察鉴定的方式检验其真实学习效果,作为可否参加选拔性考试的依据。训练素质性学科,不列入中考选拔考试科目,采用平常定级达标的方式检测其学习效果,把平时考察的等级作为选拔时的参考。工具性学科,可降低考试分数的权重,实行多次考试,择优计入选拔考试总分。实验操作性内容在平常的实验操作中检验其素质和能力。
要减轻学生的焦虑产生的负担,考试必须改革,尤其是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的方式不能过于单一,考试的科目不能过于齐全,考试的时间不能过于集中。
(四)扩大教育资源
扩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全力办好每一所初中,以此解决“择校热”问题,同时降低小学阶段学生较重的课业负担,消除学生及其家长第一次教育焦虑。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推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初中毕业生愿上尽上,同时辅助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从而让中考由“门槛”作用转变为“分流”作用,减轻初中阶段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消除学生及其家长的第二次教育焦虑。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辅之以宽进严出,降低高招门槛,让高中阶段的学业过重负担高移到高等教育阶段,使承受学业负担的年龄适度化,减轻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消除学生及其家长的第三次教育焦虑。
通过扩大和优化教育资源,降低选拔考试难度和竞争程度,从而为学校和学生创造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外部环境和解除主要瓶颈。
(五)降低课程难度
课程难度表现在课程设置的多少和课程内容的难易两个方面。应当根据青少年各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承受能力,结合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评价课程作用,决定課程取舍;整合课程设置,予以删繁就简;合理学段配置,便于量力而行;实行知识内容回归上移,降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难度,改变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紧张、大学阶段学习松弛的倒挂现象。归并学科教学内容与进校园活动内容,剔除知识重复;实行吐故纳新,删减陈旧的知识内容,减少课程内容总量。在课程整合和融合中注意各学段知识承担的合理性,努力实现与学生身心发育进程匹配的科学性,尽量不使知识的学习难度“下移”。
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应以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承受能力为基本依据,不能以知识的全面发展为由而过度增强课程的难度,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德育发展。
(六)调整教育制度
实践是检验制度的标准。对于通过实践检验被废止的、但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育制度予以恢复。比如基础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是根据青少年发育程度的差异而设置的,有利于减轻身心素质发育晚和发育慢的青少年的课业负担,可改强制执行为自愿要求的方式予以恢复。复读制度是根据学生一次考试难免失误和学习兴趣暂时未激发由此应运而生的,有利于补偿学生升造的机会,是不改变学制下给部分学生延长学制,减轻课业负担的一个学习途径。可以允许初中、高中因特殊情况和原因而在选拔考试中一时失利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复读,以此减轻部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育焦虑。
深化高考高招改革,让学生具有多次升学的机会,从而减轻高考引发的备考负担。我们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在各个学科都全面发展,在具备基本基础知识后,适当适度分流,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又有利于适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可以积极试行各个高校独自出题考试自主招生,或者同层次学校“组团”出题考试招生,把各个学校和各个学群的考试时间错开,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允许高校招收偏科奇才,以既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次考试的机会,又有利于特长学生有特殊的升造空间。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到了非真正减轻不可的地步,而“第一刀”应该从教育内部存在的真正内因入手,截断“两负担”的根源,保证学生学业过重的负担真正减下来。
参考文献:
[1]张 烁,杨文明,陈圆圆.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到解决课外负担重[N].人民日报,2018-03-29.
[2]孙 竞.教育部发布“睡眠令”[N].人民日报,202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