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3-09-04 03:34周继礼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建设

周继礼

摘   要: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学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资源。在革命老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想教育资源,能为学生传达正确的革命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学生砥砺前行,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在革命老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新时代对于培育“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革命老区学校;红色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1/24-0101-04

红色文化蕴含着党领导革命、建设征程上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在谋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中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特质,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党精神。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价值引领性,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并在时代发展中因时代要求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与时俱进中为社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各地中小学十分重视与学校历史有关的红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积极营建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用红色文化培养人、塑造人。

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学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资源,其教育的情境性、共鸣性是其他地区无法达到的,具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与所在地域融为一体。毕节市作为贵州省的革命老区之一,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在贵州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3月末,中共龙潭三杰之一、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钱壮飞为侦察红军南渡乌江路线,只身进入黔西县沙土区长坝乡梯子岩一带丛林(今金沙县后山乡),不幸牺牲。1935年4月,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北渡乌江,红九军团在罗炳辉、何长工的领导下,在毕节境内与敌人周旋、激战。1936年2月,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进驻毕节,在毕节建立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和贵州抗日救国军,在毕节境内展开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引领着毕节的革命斗争。此外,毕节市还是贵州省第一任工委书记林青在1934年元月领导建立的贵州省早期地下党组织——毕节支部的所在地,在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的领导下,从1934年元月到5月,毕节支部在毕节山城展开轰轰烈烈的反蒋抗日斗争。毕节的革命历史是贵州省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革命活动在贵州影响深远。

为有效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毕节革命老区相关学校充分挖掘校史中革命先辈老校友的红色事迹,以及与学校紧密相连的革命史实,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毕节一小源于1901年建立的“毕节县求是学堂”,是在原毕节县松山书院基础上改设的毕节市最早的近代小学堂。毕节一小发展至今,曾16次易名,5次搬迁。其中,1929年易名为“毕节县立城区第一小学校”。解放后,于1949年12月,人民政府将其定名为“贵州省毕节县第一小學”。在1938年毕节县中改设为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迁往毕节文庙后,学校于1939年2月从文庙搬迁至百花山顶的毕节县中旧址,2016年11月迁往张家坡原毕节财校。毕节一小有着悠久的历史,充满红色印记,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革命先辈皆是毕节一小的学生。秦天真还曾担任县中和一小教师,在草原艺术研究社、毕节支部、红二和红六军团在毕节建立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成立贵州抗日救国军等革命活动中,毕节一小和毕节县中的师生积极参与。毕节一小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毕节一小题写了“八一希望学校”校牌,印证了毕节一小那段红色历史。毕节一小充分发挥红色学校的育人作用,在如今的校址内重建了具有红色印迹的文庙景观(贵州省早期党组织毕节支部成立于毕节文庙)——泮池、泮桥、红色文化墙等,研究整理毕节一小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编辑出版了《毕节一小红色历史》,开展了系列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多次荣获市、区“德育工作示范学校”称号。

毕节二小与毕节一小的红色历史源出一脉。毕节一小搬离松山书院的求是学堂后,1940年在松山书院设立毕节女小,1946年春,改名为毕节县毕阳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12月定名为毕节县第二小学。1933年冬,林青、缪正元、秦天真创建的草原艺术研究社正是在松山书院,毕节二小充分利用“草原社”和“毕节支部”的红色资源,打造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红色校史馆,建设了红色文化墙,以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2008年成立草原诗社,创办了校本教材《草原诗词》诗刊,通过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获得了“市中小学德育示范校”称号,《毕节日报》《毕节晚报》《毕节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曾先后报道毕节二小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毕节市小坝镇中屯村邻里小学是“草原社”骨干孙师武与其侄孙煊于1938年10月创立,孙煊受党组织派遣,从延安返回毕节从事地下工作。邻里小学源于革命导师列宁谐音,孙师武任校长,孙煊担任教导主任,在叔侄二人的领导下,邻里小学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教师生唱革命歌曲、阅读进步书刊等,1942年被国民党查封。如今的邻里小学同样注重红色革命的因子,学校积极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环境,建陈列室,塑孙师武、孙煊雕像,此外,学校也会在重大节日时,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和宣传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2004年5月,毕节市委将邻里小学确立为“毕节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毕节一中是有着92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省级一类示范性学校,其前身是毕节县立初级中学与私立弘毅中学,两校师生在贵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书写了光荣的红色历史。毕节县立初级中学是革命先辈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组建的“草原艺术研究社”和成立的贵州省早期党组织——中共毕节支部的重要活动阵地。在林青、缪正元、秦天真、邓止戈、徐建生等的领导下,毕节县立初级中学师生积极加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毕节支部转移到贵阳等地后,不断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中央决定成立贵州省工委,任命林青为省工委书记。贵州省工委在林青的领导下,为红军长征在贵州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做出了重要贡献,毕节一中涌现出了秦天真、徐建生、熊蕴竹、宁起鲲、宁起枷等诸多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在解放战争时期,两校师生积极投身毕节解放事业,弘毅中学革命师生刘近谦、任叔轩被败逃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鲜红的革命历史成为毕节一中的红色基因。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更好地继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毕节一中以“党建引领、红色润心”为指导思想,依托革命老区和学校的红色历史,研究先辈史迹,打造红色校园,申办省级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使红色文化像空气一样浸润学生心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担当意识。

二、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在革命老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画好学生健康阳光的人生图画,每一笔都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是极为重要的,但往往起笔对人生方向的指引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直接告诫后人,少年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立发展、繁荣富强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未来,扣好青少年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中小学重大的责任与担当,因此,学校必须采取一切积极有效的手段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给我们指明了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想教育资源,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四有”公民的重要意义,其价值不可或缺。纵然时代发展变迁,但红色文化中的建党精神、民族精神始终闪耀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基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都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的作用。现如今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受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易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而红色文化通过对革命先辈英勇事迹的传播,能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少年学生,进而使青少年自觉地接受红色传统教育。从革命老区各学校开展的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中来看,红色文化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学生正确三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增强学生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艰辛探索、不懈努力、筚路蓝缕、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展现出的伟大的建党精神对青少年一代灵魂的洗礼是触动心弦的。近几年《觉醒年代》等作品在青年一代中现象级的震撼与共鸣为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实效明显,从青年人抵制国外思想渗透、意识形态攻击中的坚定态度彰显了强大的力量。

革命老区学校结合地方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钱壮飞、林青等革命先辈的事迹、红军长征在毕节的革命斗争等,紧贴学生的生活环境,在空间上具有独特的亲近感。革命老区各学校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属地优势,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是人民通过中国革命进程中各种阶级领导革命的目的与代表的阶级利益的比较与鉴别中做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有利于学生在政治上增强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

(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伟大的建党精神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通过对《长征》《伟大的转折》等与毕节革命老区有关的影视作品的播放与解读,通过对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革命委员会、红六军团政治部、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林青故居等旧址的参观学习,通过各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的营建,通过各种红色文艺活动的开展,学生深切理解了革命先辈在持续奋斗过程中的建党精神所换来的民族解放振兴、国家独立富强、人民幸福美满的成就,学生在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时代的认识中培养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各学校举办的红色文化征文比赛中,很多学生都在征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使命担当。

(四)砥砺前行,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文化中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是中国人民族精神谱系中极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人踔厉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革命老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切实落实党中央关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抓好红色文化教育的指示,注重把红色文化与时代发展要求有机结合,在实践中采取契合学生思想和年龄特征的表现形式,在内容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创造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戏剧、歌唱、演讲、绘画、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烈士陵园祭扫革命先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活动中,浸润思想,孕育情怀,增强斗志。革命老区各学校学生应当用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努力把自己锻造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文化建设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