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房圣康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假借“事实”与“学术”之名,强调主观诠释、细节考究、概念原则等范畴,对高校学生具有极强迷惑性。阐释正确党史观中的规律、主流与价值,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陷阱,成为推进高校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加强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以理论意识明晰历史规律、以整体意识把握历史全局、以辩证意识领悟历史价值,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党史观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2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2-0142-07
当代大学生群体由于在经验层面缺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对比,在对党的历史的认知方面,极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诱导和误导。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具有极强意识形态诉求的社会思潮,不仅表现为对党的具体事实的歪曲和否定,更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其在党史观上的认知错误和陷阱。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它试图从根本上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并且总是根据现实语境变化衍生出不同的具有迷惑性的话语形态,以看似深刻的学术争论和理论阐释为伪装,导致当代的大学生对党史认知的偏差与错位。倘若任凭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历史会由此丧失了“组织人生活的能力和赋予生活以意义的能力”[1],从而造成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彷徨和价值的迷失,消解其对党及党的事业的认同感。因此,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以深刻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对党的历史的歪曲与虚化的本质,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党史教育,通过确认“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时代身份和历史方位,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和把握唯物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2]
一、增强理論意识,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党史观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历史的本质及规律,社会历史规律虽不像自然规律具有纯客观性,但其发展走向也必须受人们之间所形成的物质联系的规约,因此,历史研究的首要原则是历史解释必须要紧密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与大势走向,也即是说反对做出主观化、随意化的历史解读。
1.明辨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臆断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悬置
历史虚无主义的缺陷就在于其自说自话的主观主义范式,认为“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3],从而在历史研究中“完全撇开事情本身的实体性内容……仅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偏好、任意和武断来发表有关精神走向的各种各样的意见”[4]。为了向大学生标榜自我研究的“学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宣称自己采用的是诠释学研究方法,但是,不同于诠释学是在坚持客观发展规律性和主观创造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上,将诠释者的生活经验、思想价值、文化底蕴与过去的历史进行对照和对话,反思并超越当下,主观主义将诠释片面看作是依据诠释者的主观偏好而做的价值判断,认为历史不过是依据撰写历史文本学者的主观意图人为书写的文本叙事,因而,无限夸大历史诠释的主体性因素,从而消解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最终将历史演变为充满幻象的文字游戏。由此可见,倘若不对历史虚无主义者背后的主观主义进行揭露,大学生极易被其所谓的诠释学方法或学术性所迷惑,从而消解对历史客观性的把握力。
历史虚无主义刻意遮蔽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和内在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唯物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之中阐明了社会进步的实质“正是代表新生产关系的利益集团取代过时的利益集团”[5],对中国近代而言,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帝国主义的残暴欺压,决定近代中国无法实行修修补补的改良,唯有以彻底的革命打碎旧的生产关系方能获得解放,革命由此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从根本上否定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将革命污蔑为“以暴制暴”的闹剧,公开宣扬“革命原罪论”和“革命暴力论”,提出20世纪的中国革命是中国人民肆意选择和主观制定的错误过程,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是破坏与浩劫,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大学生如果长期被这种唯心范式影响和浸淫,他们的认知方式就会受到主观信息的禁锢,对历史的理解固化于极端个体主义的话语叙事,既不去评判孰对孰错,也不去探究其生成逻辑,最终丧失对历史规律的深度理解和把握。
另一方面,“告别革命论”者对中国革命的否定,以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为逻辑前提,其逻辑结果则是对党的执政地位合法性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以自我虚构的预设为前见,对严肃客观的党史进行“创造性转化”,历史的客观佐证让位于人的主观幻想。一些职业“段子手”采用异类尖叫式的狂欢语言,利用段子带有的无厘头色彩,将历史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移植到恶俗趣味的图片、视频、表情包之中,以此消解英雄人物的革命形象,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判断,造成大学生陷入肤浅的思维方式,诱导大学生爆发价值观冲突。一些网络大V凭借着意见领袖的身份编造各种“奇谈怪论”,奉行殖民文化的“孙子战略”和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论”,竭力美化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殖民本质,鼓吹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科技、文化上的进步,是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现代文明之先河。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解读下,“假如……就……”“如果……就……”等类似试图“重写”党史的话语形式甚嚣尘上,如假设没有五四运动论;假设以英美为师而不以俄为师,走集聚能量的改良道路论,假设没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论等等,一言以蔽之,这种“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期望历史应该如何……这不是由历史引出的结论,而是由结论伪造的历史”[6]。大学生在对这些“网言网语”的消费过程中,极易在无意识之中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裹挟,历史虚无主义造成的党史真相愈发变形,历史本真愈加模糊的情况,遮蔽了大学生对历史客观性的真正探究,造成大学生陷入“真历史”与“伪历史”的激烈碰撞当中,“出现‘信息选择危机-记忆断裂-本体认同危机的一系列破坏性链式反应”[7],从而愈发排斥主流文化的科学性、真理性,产生错误的价值意识、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无法承担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重任。
2.明确唯物主义历史观以理论意识把握历史规律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党史观的负面影响,不仅在于其政治层面的显性攻击,更在于其学术层面的软性欺骗,即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认识方法、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评价方法等方面发生严重的理论失范。历史虚无主义在根本上倡导规律虚无论,否定历史规律存在的客观性和重复性,以孤立的历史片段和偶然的随机事件取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同质性,导致社会发展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过是一些杂乱无章的事件堆砌和任人摆布的文字玩偶。这种对待历史的方式映射到党史身上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历史终结论的出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被视作是不合理的存在。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应坚持理论学习和历史学习并驾齐驱,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增强大学生的理论意识,“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8]
“规律是掩藏在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系”[9],唯物史观凭借其科学理论与方法揭示了“三大规律”所蕴含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三大规律”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层次性和交互性逐渐明晰。首先,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出发,引领大学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基于现实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论证社会形态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性,就在于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能充分释放生产力的本质属性,更能创造出满足时代和人类发展需要的生产力。大学生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明晰,可以科学认识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为其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以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引领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到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些论斷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历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明晰,可以更加科学地分析历史走向,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再次,以群众史观为重点,引领大学生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不同于英雄史观将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少数人的活动,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将人民群众视作是推动和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主体力量。可以说,唯物史观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群众史观,群众史观澄清了“发展为了谁”和“发展依靠谁”两大基础性历史问题,进而也明晰了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构成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核心原则。大学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明晰,可以涵养其人民情怀的价值认同,主动投身于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当中。总之,大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三大规律”的探索与认识愈发明确与定型,从而能够真正做到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之理,定历史发展走向之路。
二、树立整体意识,把握历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党史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10],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反映了党史发展的主导线索和基本特征,只有明晰党史的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才能真正遵循历史的演进逻辑,把脉决定各种历史现象的根本依据。
1.明辨历史虚无主义以支流细节对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遮蔽
历史虚无主义囿于形而上学范式,主张对历史材料进行“感性直观”研究,将考据学作为历史研究的唯一方法,企图将所谓真实史料直接作为真实历史。尤其面对看似矛盾的事实时,历史虚无主义者罔顾总体性原则无法抓住历史要害,对一些被历史潮流所抛弃的细小的偶然事件大肆渲染,以支流遮蔽主流,推翻已有的历史公论。
对党史研究而言,从历史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注重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探寻历史真谛的方法论要求。党的历史是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时期的有机统一,其各阶段的行动目标都紧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主题。作为后现代性的产物,历史虚无主义脱离于整体视阈和矛盾分析,采取碎片化、非连续性的叙事方式,往往只是抓住历史过程中的某些细节进行深度挖掘或揣度,采用以偏概全的手法极力贬损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被“伪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误导的大学生,虽充满着对知识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但由于认知层次和辨别能力的欠缺,沉迷于在表面上无限推崇所谓“历史事实”及其“客观性”,痴迷于以所谓“新史料”挑战既定历史结论,逐渐丢失审视党史全貌的能力,将所谓的“新奇观点”“独特论断”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精神世界杂草丛生,其灵魂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污染和腐蚀。
历史虚无主义者,有意突出党史中的错误枝节,忽视、掩盖党的历史功绩。对于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时期所实现的“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不懈奋斗”这一主题主线,以及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一主流本质,刻意的置若罔闻。历史研究诚然离不开对史实材料的细节钩沉与审慎考据,但过度沉浸于“历史细节”则会导致历史研究的碎片化,碎片化意味着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如果脱离“理论空间”“道路空间”“制度空间”等宏大情境空间,“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图解的汇集罢了”[11]。大学生若不能把握党史逻辑性和整体性,长期停留于微观史学对细节的关注,他们对党史的系统记忆必然是碎片化的,陷入种种非历史、反历史的迷途之中不能自拔,无法在历史深处寻找到安放心灵的净土,产生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种种矛盾,无法形成连续性与稳固性的记忆和共识,难以形成科学的党史观。
2.明确唯物主义历史观以整体意识把握历史全局
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割裂和断裂,使得大学生看到的只是碎片化的历史,不见历史的全貌。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历史就是“罗生门”,无法对历史的本质、概念、真理等从整体性视野来进行研究,片面强调历史的片段、个体、局部。因而,历史虚无主义故意排斥历史的总体性认知和因果性探究,极力推崇历史的碎片化解读和拆解式分析,这样一种固定于某一领域或某一视角对历史进行审视的方法,其最终结果就是人类生存境遇的游离和消散,历史再无法给予人们前行进步的动力,只剩下只言片语的自我认知。
唯物史观的灌输和党史教育应坚持整体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从内与外的视角出发,立足于三大历史坐标,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高远的历史站位,“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增强大学生对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把脉和预判。其一,引导大学生须将党史置于18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坐标之下,增强理论自信。180多年前中华民族由中心走向边缘,成为任人蹂躏的落魄民族,然而面对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都无法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近代史从此掀开崭新一页,中国共产党一经建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政治灵魂,深深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之上。100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将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国家转变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最广泛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生通过对党的历史脉络的全方位考察,才能够深切领会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区别于一切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深切感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发挥的思想伟力。其二,引导大学生须将党的历史置于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坐标之下,增强道路自信。不可否认,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由高潮走向低潮,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力量,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低潮中奋进,扭转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担忧和迷失,为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经典范例和样本,重新激发起人们探求理想社会的信心。通过对这一历史坐标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体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开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的伟大贡献。其三,引导大学生须将党史置于世界政党史的坐标下,增强政党自信。政党作为承载着特定政治使命和政治目标的组织,其一言一行都体现着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因此,只有保持政治身份的认知清醒,明晰组织形成的阶级基础,才可以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活中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昂扬姿态,准确定位自身的政治职责。苏联共产党以及一些欧洲共产党在二战后曾一度崛起,但随后他们为了争当全民党,逐渐淡化阶级属性和政治身份,最终拥有近2 000万名党员的苏联共产党自行解散,一些欧洲共产党无奈走向欧洲政坛的边缘,无法在选举中赢得议会席位。反观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历史使命有着高度的政治自觉,不断在“赶考”的进程中坚守初心,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首要任务,从而在长期执政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在这一坐标之下,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政党尤其是失去政权的大党老党进行对比,深入剖析其执政失败的内在原因,可以领会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使命感,更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与认同。
学习党史的目的不是固守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以史鉴今,启迪未来。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和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就必须深刻挖掘党史对当下现实的价值底蕴,不仅要总结党史的积极一面,结合今天的实际情况予以发扬和创造,也要直面党史中的错误,明晰错误的发生正是在于其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总结错误教训从而有利于当下实践活动的開展。回望历史,“人不断地使自己的生活获得了新的‘意义,从而实现了人自身的‘发展”[12],大学生在学习党史过程当中,须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征程,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从而找到正确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证方式,“彰显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并在其中获得准确的自我认同、价值依据和生存定位”[13]。概言之,整体意识就是使大学生“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14]
三、培养辩证意识,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
如何判定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历史评价,是阐释历史的基本问题。真正的历史阐释其实质是对历史的逻辑性和价值性有效衔接,将价值性判断建立在事实性判断之上。
1.明辨历史虚无主义以价值中立代替实事求是的评价
历史虚无主义以“客观”主义史学面貌示人,抽离具体的人所处的社会历史图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超越阶级和毫无价值认知的“抽象的人”为社会历史主体,因此,对历史的评价也总是“先行设置了某种抽象的一般原则,并对这种原则进行外部反思的运用”[15],标榜自我是“普世价值”和“人间大爱”的代表,简单地运用历史的温情来掩盖历史的功过是非,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违背公论和公道的错误评判。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承载大学生红色记忆的象征符号,构成大学生对历史记忆流传的结晶点。大学生通过重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在脑海中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感悟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唤醒自身对红色历史的记忆,激发对政治认同的建构。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所勾画的“景观世界”是一幅插科打诨式的混乱世界,在这里推崇的是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评价的“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突出的是肆意解构和污名化为无产阶级革命流血牺牲的英雄先烈,崇高的革命史实被贬低为胡编乱造的恶作剧,一旦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成为调侃的对象,大学生也自然以娱乐的心态看待这些,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怀疑一切,对权威、制度、秩序缺乏敬畏之心,自身尚未完全形塑的党史观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语境下不断地遭到异化与否定。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抽空历史语境和时代背景,以抽象道德知识评析历史事实。历史虚无主义无视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境外反动势力对新政权的敌视和破坏,无视阶级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和严重化,以抽象道德为标对党所开展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暴动进行道德绑架和情感控诉,认为党所展开的“三反”“五反”运动是对人性的泯灭,是惨无人道的,故意将严肃的阶级斗争刻画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私人仇恨,提倡应当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土匪、地主等在党史中遭到党和人民镇压的反革命分子鸣冤和平反。并且,历史虚无主义以看似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妄加评论,诸如错误的评判“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地主阶级是当时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对于土地的集中,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比将土地交予农民分散耕种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地主出租土地和资本家办工厂为贫苦农民和城市贫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因此,地主收租与工商业资本家提取利润符合经济学的原理,是对土地和资本投资的应有回报”等等。从而以此为据,意图彻底否定土地改革,宣称土地改革是对士绅地主合法财产的无情剥夺,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历史虚无主义是对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关系的抽空,而抽象谈论某个历史情节,其结果就是党史变得杂乱无章和枯燥乏味,在“历史虚无主义”视阈下培育的所谓历史观,将遮蔽大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前景和演进规律的双眼,导致他们的历史认知变得虚无缥缈,理想逐渐荒芜。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剥离人的本质,以抽象人性代替人民立场和阶级分析。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基础,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复杂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能否始终坚持阶级分析法是判断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试金石。历史虚无主义以抽象先验的“普遍人性”为其“理论抓手”,以每一位历史人物都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为由,天真地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平分人性的品格成分,置人民群众和阶级斗争于不顾,把历史看作是超阶级和超时代的历史,而人道、善良、正义这些抽象概念往往也沦为历史虚无主义者狭隘的个人主观情感。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从个人品德和生活作风方面,对革命英雄和领袖人物进行道德谩骂和人格诋毁,如借助所谓历史人物传记,刻意剪裁拼接史料,将我党伟大领袖一生的革命事業虚构和曲解为依靠阴谋诡计夺取权力的不实假象。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影视作品进行去历史化和去价值化,以所谓历史底蕴和人物刻画为抓手,通过所谓“哲理至深的台词”和“感人至深的艺术塑造”对历史进行“精良”的虚构,对负面人物予以正面化解读。如某一号称历史作品中的“清流”的电影,其实质却是用貌似深刻的历史真相实现了对历史的偷梁换柱,历史编剧罔顾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封建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的本质属性,将其“漂白”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英雄”,为凸显慈禧对民族利益的维护,编剧将慈禧刻画为昼夜不停地批改奏折的励精图治的“悲情英雄”,而全然忽视其本质是在维持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抹杀其在阶级和政治意义上的落后与反动,类似这种将偶然的、特殊的、边缘性的史料扶持为决定历史事件性质的隐蔽手法,其真实用意仍是对大历史的扭曲,是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存在的颠覆和对自我的彻底放逐。当大学生面对这些所谓的“改编历史、创新历史”的影视艺术幻象时,一时间难以辨别其内在的真实意图,出现审美价值偏差,从而导致道德认知、价值信仰层面的多元对立、迟疑、徘徊,加大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难度。
历史虚无主义以私德压制公德,以小人性代替大人性的评价,乍一看似乎符合人物的真情实感,其观点也似乎言之凿凿,但这种以抽象概念度量历史的阐释进路是对社会关系的漠视,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灵魂的祛除,无法探寻到历史的深刻根源,历史最终只会沦为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混沌状态。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篡改解读下,本应是极具科学性和客观性、厚重性和严肃性,承担着人文教化和批判启蒙功能的历史,在戏谑和调侃的消费过程中,其内在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法则瞬间坍塌,留下的只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材料和虚无主义的空虚感。这对于历史知识并不十分扎实的大学生必然会以情绪化的认识取代理性化的思维,以猎奇刺激遮蔽审美体验,从而无法触摸历史真相和辨别善恶是非,无法领悟百年进步呈现出的生动感和时代性,难以回答“我们从何处来、我们身在何处、我们向何处去”的历史性课题,历史意识呈现不断式微和消解的态势,坚定的历史自觉和积极的历史行动则更加无从谈起。
2.明确唯物主义历史观以辩证意识把握历史价值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在历史事实层面对党史造成歪曲,还在历史价值层面干扰大学生对党史做出正确评价。历史虚无主义立足于静态、片面的历史观,秉持一种夷平历史深度的理念,将事实与价值对立的二元思维,即“一方面是史料、微观历史与实证研究的同一;另一方面则是历史意识(历史感)、宏观历史与历史哲学的同一”[16],割裂地认为,对历史的考证和解释研究,无法领悟历史的核心要义;而对历史哲学和整体历史观的把握,无法覆盖历史细节。为此,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把握党史的主流本质,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合理评价历史价值,即“一要正确认识客体的实际状况,二要正确认识主体的实际需要。合理的、真正具有价值的价值评价,必须尊重事实,以事实为基础”[17]。而尊重历史事实就要求大学生树立辩证意识,用辩证眼光看待党史,既不能用成绩遮蔽错误,也不能用错误取代成绩。
坚持辩证思维,其实质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根本思想路线,遵循的精神内核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语义谱系,追求的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完整呈现。坚持实事求是首先需要明晰实事求是并不只是就事论事,其中心要义在于坚持一分为二,客观评价党的历史贡献,即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讲述党史上“历史贡献”和“伟大飞跃”的历史逻辑,加深大学生对党的执政地位合法性的认识,增进大学生对党的信赖、热爱、向往和忠诚;另一方面要敢于正视历史过程中的失误,将失误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之下进行理智分析,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但也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正与反的统一,表明党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立场和态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关于党的科学结论和正确认识。其次,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大学生在纷乱杂陈的历史现象中体悟党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伟大领导作用。在历史进程中,有可能呈现许多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历史现象,大学生能否对党史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关键在于其理论素养是否深厚,而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又指引着其对历史史料展开搜集和求证。如何在这些事件中把握党的主流本质,需要大学生坚持联系的、辩证的、矛盾的观点,立足于历史空间全方位地对历史史料进行综合考察,大学生只有牢记这些观点才能在历史的总和中而不是在历史的支流片段中准确把脉历史的主要轨迹和主题主线,什么是党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那就是党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使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面貌展现在大学生面前。然而这三件大事同样是由无数的具体历史会议、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的,大学生如何对这些会议、事件、人物进行选取,对于抓住党的主题主线至关重要,不言而喻,自然是应“从具有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出发,选择与历史主题相关,并具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社会文化事象,题目虽小,但与历史大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或同构性”[18]的重点和关键个案中去筛选。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历史研究,大学生可以充分理解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演进趋势,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也可与宏观历史架构和宏大历史进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从而深切地感悟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艰难曲折、伟大成就和光明未来,领会党的领导地位形成的必然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综上,大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将历史事实与历史价值统一起来,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探索和归纳,达到对历史价值的体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结 语
历史虚无主义以其经过粉饰包装的时尚化和流行化的所谓“事实和话语”,企图消解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崇高与庄严,冲撞着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崇敬。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唯物史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本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性和欺骗性。培育大學生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使大学生对党的诞生起源、奋斗目标以及发展过程始终保持坚信不疑的信念,获得历史自信、启发历史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7.
[2]习近平.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N].人民日报,2021-02-2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3.
[4]吴晓明.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37.
[5]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6(3):16-24.
[6]陈先达.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3.
[7]陶俊怡.论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红色记忆的深层破坏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6):106-112.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1).
[9]双传学.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Z1):5-12.
[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1.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6.
[12]孙正聿.马克思与我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52.
[13]韩升.唯物史观视域内历史虚无主义的现代性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199-204.
[14]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6.
[15]吴晓明.论阐释的客观性[J].哲学研究,2016(5):10-18,128.
[16]邹诗鹏.虚无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61.
[17]杨耕.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思考[J].江汉论坛,2018(11):12-21.
[18]李长莉.“碎片化”:新兴史学与方法论困境[J].近代史研究,2012(5):20-24.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