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如何用“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3-09-03 04:27杨兴碧
关键词:灵车课文文章

杨兴碧

朗读是语文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文章的丰富内涵,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一、通过“读”培养语言的感受力

(一)范读引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感情地示范朗读,把课文中包含的意思读出来,通过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读《狐假虎威》中狐狸对老虎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一段话时,老师用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把狐理吹牛撒谎骗老虎的语气神态表现出来。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看老师示范后就能把老师的语气、语调甚至表情模仿过来。一篇课文的重点和最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老师有必要进行范读。

(二)听其声,观其形。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能光听,还要看学生朗读时的面部表情等。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的情况。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朗读的“声”和朗读时的“形”所反馈的信息中迅速地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与问题,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程序和方法。

(三)边读边欣赏。要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做到眼、耳、口、脑并用,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看电影的方式捕捉语言信息,感受现实生活。

二、通过“读”提高语言的理解力

(一)凭读解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设计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让学主凭借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理解课文内容。问题的设计是指导读的关建,直接影响到朗读的质量。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易忽略的地方,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让学生读后想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学生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

(二)借读悟情。课文的感情需借助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要通过朗读去表达。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学生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的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这样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教师要针对课文内容、課文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换词读、变序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等形式,边读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通过“读”发展思维能力

(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朗读,深入理解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深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在朗读时要突出“焦急” (语速加快)和“耐心”(语速减缓),使学生明白焦急是想早点看到灵车,而“耐心”则是非看到灵车不可,看似矛盾,实则是对周总理的敬仰。

(二)培养思维的求异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课文中人物的不同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的独创性。《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有超乎常人的思维。一般来说,人掉入水中,首先应考虑怎样使人离开水,那些“哭着喊着去叫大人”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考虑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能考虑怎样使水离开人,司马光砸缸就是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其他小孩的做法虽然没有错,但耽误了时间。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的激情碰撞,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切切实实地进行朗读教学,才能有效地发挥朗读的作用,使“读”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灵车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窃贼偷灵车捎带上尸体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堵车了
古巴 悼念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