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芳
摘要: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中分别担负着不同的职责,想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应该是始于学校,家庭共育,社会协同,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關键词:学校教育 角色定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校社协同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教育模式。2017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基本原则以及实施途径和要求中的“协同育人”都特别强调了“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思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家校社协同教育理念得到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为此,我从学校教育在家校社协同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一些的思考。[1]
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先生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那么,学校教育在家校社协同教育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一、学校逐步取代家庭成为教育的主角
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成长施加影响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第一种教育。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学习任务加重,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逐步增多,可达10~12个小时。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家庭教育发挥的作用则逐年降低,学校日益取代家庭逐步担当起教育的主角角色。[3]于是,家长往往非常焦虑,生发出关注学校教育甚至参与学校教育的强烈愿望,这就成为家校社能够实现协同合力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为此,学校要以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主动联系家长,实现家校教育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达成协同合作态势。
二、学校是家校社协同教育的主导者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联动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因此,学校掌握着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主动权,应主动将家长纳入学校教育的体系中,联动起家校协同教育;[4]同时,学校应不断完善家校协同教育的工作思路,不断增强学校对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家长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相反,如果学校将学校教育看作教育的全部,忽略联动家庭教育的力量,便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效。[5]
三、学校教育承载着家校协同教育指导的任务
首先,学校是一个集体,在这个大集体里,学生可以在各科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三观。[6]其次,身处班级这一小群体,学生之间不仅能够相互帮助,同时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在这一集体环境里,学生可以形成竞争意识,有利于他们拼搏进取,更加上进。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学生在生活上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自理能力不足,没有相互协作、相互竞争的意识。而在班级这一小型社会群体里,学生可以从家庭中走出来,学会更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学会怎么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会处理与同学的关系,这也为他们后续进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家庭教育所不能弥补的。[7]
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场所,也是最主要的教育场所。从学生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学习文化知识,规范自己的德行,接受教师孜孜不倦的教诲。过去,通常认为学校是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往往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尤其是在当今形势下,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难以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定位自己的文化教育职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
总而言之,在学生的一生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在这一环境下,学生的教育不是其中单独一个个体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三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并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积极进行调整,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弥补其中某个教育主体作用的缺点,使三者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教育,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贾厚林.职业学校“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江苏教育,2020(84):35-38+43.
[2]王子钰.小学生家长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3]潘盛家.社会工作在学校场域的嵌入性发展[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4]袁月.新加坡小学“学校——家庭——社区”三维教育网络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0.
[5]吴丽娟,黄莹,贾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生关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4):152.
[6]姜永志,白晓丽.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教育引导——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整合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9(6):65-70.
[7]玛依拜达尔·马合木提.关于对新时期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关系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6(22):293.
[8]曹小霞.浅谈当代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