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儿童音乐素养培育新模式

2023-09-03 07:53祁婧丹华黄灿谢呈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早期教育音乐素养

祁婧丹华 黄灿 谢呈

摘  要:疫情时代校外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学前音乐素养阶段。单纯的线上或单纯的线下在这个特殊时期都使得音乐素养教育的模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介绍中国儿童中心兴趣培养部研发的一种早期音乐素养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方式,其能够在疫情时期与非疫情时期保证早期音乐素养教育的完整性。在融合线上与线下、AI互动科技、“音乐与动作”理论实践结合下,希冀解决在疫情时代与后疫情时代校外音乐素养课程的发展问题,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音乐素养  早期教育  线上与线下

本文意在介绍(中国儿童中心)CNCC在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早期音乐素养课程线上与线下新模式探索,同时围绕K6音乐素养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对于家长认知以及幼儿教育的帮助,进而构建一种音乐素养伴随每一天的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此模式能夠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下校外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变,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中的现实问题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几乎所有的线下校外教育停摆,对于校外教育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同时对于适龄儿童在关键期的教育也存在诸多遗憾,且所有的教育全部在线上进行。中国儿童中心兴趣培养部探索了一种新的线上与线下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学龄前儿童音乐素养纯感性认知的弊端,使学龄前儿童在保有充分感性认知的前提下,在游戏中逐渐强化理性认知。

(二)研究起因

1.纯感性认知的弊端。音乐素养教育是一种兼具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学习模式。当今无论是市场中早期教育机构还是传统音乐素养教学法,均倾向于对儿童进行被动感知与主动感知结合的教育方式。一般早期音乐素养教育为每周一次课,课后并无与课程相关的幼儿独自学习以及亲子家庭时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早期教育横轴上做到无限大,纵轴则无法有效保证进度与学习效果。

2. 疫情与后疫情时代下的教育。早期音乐素养课程体系注重幼儿的“在场性”,以感性认知体验为主,理性认知为辅。在这样的情况下,纯线上教学缺失课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社交”属性,无疑与音乐素养能力提高的目标相悖。

3. 动作作为认知工具的重要性。课程理论体系与实践均将动作作为课程体系建构的重中之重。动作作为人类基础表达工具与认知工具(具身认知),符合幼儿好动的天性,顺从天性的同时进行听觉训练的反馈,除去动作认知层面,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有效促使听觉刺激的动作反馈。

二、CNCC音乐素养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论依据

根据体态律动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设置课程模式,以“音乐与动作”为主要脉络进行课程设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诞生的《具有中国文化敏感性的体态律动》[1]对于我国幼儿音乐素养教育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性。

CNCC音乐素养课程体系是一个涵盖0~6岁儿童的具有音乐与动作双向进行的教育实践理论。理论主要由六个模块构成,且这六个模块相互影响与重复出现。在幼儿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特别的发展层级要求:音乐、动作、感知体验、概念教育、个人表达、社会社交[2]。六种发展模块的内容均有交叉重复,模块之间彼此独立,同时注重相互之间的联结性。

1. 音乐。课程以音乐素养为主,其重点理论依据则以正式学习期与非正式学习期来划分。正式学习期包含不同的音乐素养概念,如识谱、音高、音阶、双声部、多声部、辨听、曲式、节奏、节拍等内容。非正式学习期则是在课程初期即通过身体对音乐的反馈、音乐动作游戏等内容让幼儿通过听觉、动觉、触觉多次体验非正式学习的感受,并形成先决经验。

2. 动作(具身认知)。在动作方面通过音乐节奏与身体节奏进行融合,通过听觉信号的接收与动觉输出做到对于内容的掌握,其符合幼儿好动的特性。因此,运动觉作为所有感官知觉的基础持续存在[3]。同时也使得教师掌握幼儿对于听觉敏感度及内容的完成度,达到即时性的课堂反馈。让·皮亚杰在《智力心理学》中谈到了律动和节奏的重要性,构成智力发展的结构和基本形式的顺序是节奏、规则和社会分组[4]。

3. 感知体验(感性认知)。人类获得信息的过程是先通过感知器官接收,接着由中枢神经系统传入大脑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动觉神经元输出[5]。对于幼儿来说,其成长主要是不断通过感知器官接受刺激,并且将不同的神经元进行联结并巩固联结的过程。

4. 概念教育。课程框架中的概念教育主要指理性认知的程度,而这一程度重点关注在学生的认知层面。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将概念教育理解为传统教育的行课模式中的第一步,而在此模式之下处于第三步骤,也就是说,通过感知—体验—理解—表达的行课进行理性认知[6]。

5. 个人表达。个人表达主要放置在个人的创造力发展方面。在体态律动课程中,孩子学习如何用相同的刺激源进行不同的表达,如音乐、舞蹈、语言、图画、新媒体、与道具一起进行表达等一系列创意表达过程[7]。

6. 社会社交。社会社交作为模式中的重要模块,率先从对自我的感知出发。社会社交理论目标的学习亦按照人类神经适应性的三个驱动力进行活动,分别是社会联结、心智解读、社会和谐[8]。

(二)课程模式

通过课程模式的设置可有效解决上文提到的两大问题。课程模式分为两种:线下为主结合线上式、线上AI互动式。这两种模式均伴有共同的课程体系特征,即“音乐素养伴随每一天”的概念。

1.线下为主结合线上式。线下课程作为常规课的同时将感性与理性认知结合。课程的主体为线下课程,线下课程包含两个重要概念:主动感知与被动感知。幼儿通过听觉信号、语言信号,使用身体、语言、歌唱进行反馈,其中以身体为先的方式进行课程体系的训练自达尔克罗兹方法开创后影响了大批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方法。课程采用AI 互动新模式将理性的音乐素养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表达,使得课程中主动感知知识的能力通过AI互动进行深化。

线下活动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活动结束后,进行周内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结合的学习:(1) AI互动游戏的课后练习(理性认知);(2)亲子音乐时光伴听(感性认知);(3)录播课程引导。在“AI互动游戏的课后练习”中,家长登录CNCC音乐素养课程模式体系App,对进行本周课程内容AI互动游戏,并且App会对游戏结果进行反馈。教师在授课中观察学生感性认知状态外,对理性认知进行测评,进而为下一节课的变化做准备。

2. 線上AI互动式。目前线上的课程在调研中分为录播课、直播课两种。但录播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互动,让整个学习变成了被动感知的过程,幼儿的反馈无法获得。而直播课的模式与效果也仅仅是将线下内容直接搬到线上进行,对于交互体验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特别是从音乐素养课程体系中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结合方面来讲。

三、反思与结语

中国儿童中心作为我国校外教育的中心,肩负着在特殊情况下指导校外教育发展的任务。中国儿童中心音乐素养模式是在疫情时期与后疫情时期积极总结教研与实践的结果,具有的跨学科属性、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为我国校外教育树立了良好的教学范本;同时这一模式在理论方面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教育哲学在世界教育话语权上的应有地位,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Xie Cheng.Kultursensible Rhythmik und 京剧(Peking-Oper)[M].Mainz:Schott Music,2020:14.

[2]Danuser Elisabeth. Sprache-Musik-Bewegung-Rhythmik[J].Rhythmik Schweiz,2007(11):14–19.

[3]Koch, Sabine. Embodiment, Der Einfluss von Eigenbewegung auf Affekt, Einstellung und Kognition, Empirische Grundlagen und klinische Anwendungen[M].Berlin: Logos Verlag,2013:25

[4]Piaget Jean. Psychologie der Intelligenz[M].Stuttgart: Klett-Cotta Verlag,2015:207.

[5]Hermann Hobmair. Psychologie[M].K?ln:Bildungsverlag,2013:83.

[6]Bühler Ariane.Vom Erleben zum Erkennen und Benennen[J].Rhythmik Schweiz,2007(12),8–15.

[7]Roscher Wolfagng.Poly?sthetische Erziehung,Kl?nge-Text-Bilder-Szenen, Theorien und Modelle zur p?dagogischen Praxis[M].K?ln:M.DuMont Schauberg,1976:13.

[8]马修·利伯曼.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65.

猜你喜欢
早期教育音乐素养
早期教育机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婴幼儿早期教育现状与分析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成长课堂”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玩具图书馆对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