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赋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基于非遗数字化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厘清专业群组逻辑,秉持可持续原则,顶层整体规划,明晰专业群建设思路。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建设文物修复与保护高水平专业群的实践中,坚持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层级式课程体系,融通“岗课赛证”;开发数字化非遗资源,优化教材教法;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创新优质发展;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开展社会服务。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非遗数字化;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3-0050-04
作者简介:刘春娣,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文化艺术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非遗传承与创新。
非遗数字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非遗技艺及其文化内涵创造性转化,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科技手段实现非遗创新性发展。信息化时代,数字经济的崛起,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非遗数字化传承保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力量,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非遗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有利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有利于区域内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也为职业院校培养文化创意创新人才、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的平台。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高水平专业群立足社会需求,将非遗数字化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及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保护高度统一,活态传承非遗技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文物修复与保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文物和非遗保护工作,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下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要求职业院校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对口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以及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决策,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的高水平发展带来了机遇。
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非遗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10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布了《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打造文物保护利用江苏模式。在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将保护、传承、发展、推广充分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融入职业教育,加强多元復合型非遗人才培养,才能真正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升级。
二、基于非遗数字化的专业群建设思路
非遗数字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保存和研究创新的有效途径。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是集展示、表演、教育、体验、手作、设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的创意、生产、传播、获得等每一个节点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交叉融合的,文化生产也由线性过程转向网状结构。职业学校要输送出既懂非遗技艺,又有高超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将文物修复与保护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思路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坚持特色发展,厘清群组逻辑。专业群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群组逻辑问题,即专业群与产业链对应关系的外部逻辑和群内各专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内部逻辑。厘清了外部逻辑和内部逻辑,就解决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专业群组建的逻辑应从知识层面去寻求,通过对专业之间知识关系的分析构建专业群[1]91。因此,找到专业间的共同基础,建立群内各专业的知识联系,可以厘清专业群的组建逻辑。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的组建依托文化产业,基于非遗数字化,以文物修复与保护核心专业为龙头,辅以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专业,形成从非遗技艺保护传承到非遗元素创新设计、非遗数字化传播推广的专业群结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群组逻辑如图1所示。
其二,顶层整体规划,资源共建共享。整体规划专业群组的顶层设计,协调专业群组的结构,促进专业之间协同发展,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均要树立“群”的理念,突破群内专业间的壁垒,既要体现群组的共享性、共通性,又要各有侧重点、方向性,集中企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优势资源并多渠道实现共享,从而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服务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属于教育活动的顶层设计,直接影响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选择,进而影响教学的设计和实施[1]92。顶层设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建设,主动融入非遗传承保护生态链,改变传统校企合作中点对点(学校对企业)状态,形成点对面(学校对非遗事业)合作新格局,着力为民间机构与传承人提供人才服务,解决非遗技艺与作品的“微需求”,共享非遗传承保护的公共资源,精准对接从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到非遗文创设计、非遗数字化传播等非遗活化相关岗位,适应了行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
其三,秉持可持续原则,建立保障机制,政校行企研共同推进。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以及协同推进机制。因此,成立领导小组,把建设管理任务落到实处,是促进专业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应遵循“集中领导、分级管理、多层实施”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协调、沟通的合作意识。此外,充分发挥政校行企研多方协同的资源优势,建立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步调整机制,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三、基于非遗数字化的专业群建设实践
(一)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推进产教融合
输出的人才是否满足产业发展及企业用人需求,是评价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是专业群建设的必由之路。文物修复与保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集聚政校行企研的各方力量,以校企合作双赢为导向,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建设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技能鉴定、非遗体验与培训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为人才培养搭建综合能力培育与就业服务的平台,形成区域教育先发优势。学校基于核心专业,为企业、行业提供文物修复技术服务;基于文物保护利用,将动漫设计和非遺文创设计融入整个非遗产业链,形成从文物修复与保护到文物和非遗技艺的推广创新设计甚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既做教育也做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二)建设层级式课程体系,融通“岗课赛证”
课程是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最基本要素,其目标指向是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2]。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核心是构建课程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岗课赛证”融通,以“围绕职业岗位、基于技能大赛,重构核心课程、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调研行业和企业新的发展动态,将行业发展、企业文化、企业规范、制作技术等分阶段融入教学。调整课程结构,梳理专业群课程体系,开设共享平台课、独立核心课和互通拓展课,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综合”的专业群层级式课程体系,实现群内专业的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图2所示。
(三)开发数字化非遗资源,优化教材教法
非遗数字化主要包括对非遗的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展陈和传播等工作环节。开发数字化非遗资源,可以拓展非遗的传承及传播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为信息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累了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非遗的展示传播方式已由“再现+参与”的动态模式替代了过去静态的展览,可视化媒介、体验性展项以及“虚拟+现实”的场景在非遗展示中大量应用。在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建设中,校企行深度融合,一方面根据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要求,共同开发数字非遗资源及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多形式融媒体教材,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情境式、任务驱动式、项目化等“线上+线下”多元化教法改革,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建立“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常态,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创新优质发展
“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3]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思想品德优良、业务素质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是学校专业建设充满活力的保证。行业专家是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引路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非遗大师的引领,因此,建设一支由校内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外聘专家组成的技能型、工匠型、大师型师资队伍尤为重要。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构建由“导师+名师”来领衔的大师级师资队伍,培育以“协作+创新”为特色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以“共享+服务”为理念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担任产业导师,形成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系统研究重点非遗项目,创新非遗保护方式,让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相互交融、传承与创新有机交织,实现专业群的创新优质发展。
(五)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开展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也是评价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维度。信息时代也是合作的时代,要加强学校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突破时空限制,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实现优势互补,达成共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多元参与的高质量发展原则,校企共建开放共享实训基地,充分发挥非遗手工技艺的综合效应,实训基地的建设集“教学、体验、培训、鉴定、生产、科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在专家引领下,加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通过面向社会开放、与企业合作以及为行业内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非遗类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等形式,发挥学校国家级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功能及文物修复中心的辐射影响力。
文物修复与保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始终坚持政校行企研及社会等多元参与的协同发展机制,基于非遗数字化的发展应用,通过产教融合、建设课程体系、开发数字资源、打造教学团队、共享实训基地等,各专业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赋能。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
[2]肖建彬.中国教育问题分析:基于政策与实践的思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283.
[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6-7.
责任编辑:许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