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表征,作文教学被公推为语文教学的首要难题,作文教学的“老大难”“不作为”现状,催生了作文教学的诸多改革。但是,直至今日,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推动作文教学的深层次变革,进而提高其实效性?大量而持久的实践结果表明,这可能不是一个教学法意义上的改革问题,而是需要对作文教学进行一次范式意义上的革命问题。过去主要依赖写作学理论而进行的作文教学改革进路,无论是文体驱动、体验促进抑或是兴趣培养,表现为不顾“作文”特殊性和“教学”规定性这两大现实,都比较生硬、脱离实际。
那么,作文教学的“范式”革命方向与出路在哪?检视作文教学改革历史材料的文献爬梳背景下,总结笔者所在区域的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思想,笔者建构了一种富有范式革命的新作文教学观,即“技术作文教学”,目的在于改变作文教学的实践现状。
一、写作发生的省察:内部与外部的耦合结果
法国哲学家莫兰提出了一种复杂性理论:“所谓复杂的东西不能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不能归結为一条规律,也不能化归为一个简单的思想。”写作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东西,事实上,写作也很难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很难归结为“一条规律”。写作研究者陈果安在其主编的《现代写作学引论》中曾指出:“主体有哪些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写作呢?主体的思想、感情、胸怀、视野、文化品格、道德精神、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力、创造精神、美学修养、意志等,对写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这还只是对写作主体而言的。事实上,具体到一次写作活动中,其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比如李白写《静夜思》,除了李白自己的主体因素外,那一晚床前的“明月光”,那一轮头顶的“明月”,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某些李白的亲友,甚至是当晚喝酒的兴奋程度等等,都可能是决定李白这次写作活动的重要因素。
在莫兰复杂性理论的启示下,我们应该很有信心地看到,任何一次写作活动,就写作结果而言,其实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如果就一定的时空因素而言,写作又具有很大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写作既是一种偶然的必然,也是一种必然的偶然。为了便于理性分析写作这种复杂性活动,我们可以将任何一次写作活动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没有外部因素,写作就会因失去触发而意外夭折;而没有内部因素,写作也会因失去技能而胎死腹中。由此从发生学意义来看,我们可以说,任何一次写作都是内部与外部的耦合结果。这是我们理解和研究写作这件事情的共识基础,也是我们深入探讨作文教学的写作认识基础。
二、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让学生更能作文
写作和写作教学是本质不同的两种活动。当我们把讨论目光转到关于写作的教学活动上时,就很有必要区分“写作”和“作文”在教学意义上的不同。“作文”的本义就是做文章,笔者曾在《作文教学的八种僭越》中指出:“‘写作和‘作文是文章创作的两条路径,我们鼓励学生‘写作,其意在于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抒写真情,表达自我;我们让学生‘作文,其意在于让学生在虚拟性的作文训练中学会做文章,这其中也许无感而发。”就语文学科而言,“作文”是一种教学性写作活动,是学生训练怎么做文章的实践基地,这个基地带有极强的虚拟性和刻意性,因而才具有教学性。因此,在中小学语文的语境中,笔者之所以一直致力于倡导使用“作文教学”而批判使用“写作教学”,其目的就是要揭示作文教学的课程取向,并力求让课堂实践能聚焦于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在作文教学方面,叶老认为语文课应当让学生“自能作文”。这确实触碰到了作文教学的牛鼻子。但依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一个人是否能做到“自能作文”,并不完全取决于语文课,古今中外有很多写作者就是自学而成的,而并非语文课训练的结果。因此,在叶老的认识基础上,笔者改动一个字,将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确定为:让学生更能作文。
“更能”比“自能”更突显语文课的价值,更加突显作文教学的施教方向和关键落点。在学生自学就可能达到的基础上,作文教学就是要设法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作文技术,这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也是语文教师当仁不让的职业责任。因此,我们把这种致力于实现“让学生更能作文”目的的教学活动,称之为技术作文教学。
三、技术作文教学的实践旨趣:指向写作的“可能性”
写作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智力活动。就写作来看,写作涉及的领域、元素和内容是无限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写作成果的生成;但就作文教学而言,在教学视域下,写作的可为领域、元素和内容却是有限的。作文教学究竟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需要一个合理的科学探索。
写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作文教学的有限性。在偶然性写作活动中,技术作文教学的实践旨趣就是指向写作的“可能性”,即为“写作可能”提供技术支撑。确定并理解作文教学的“可能性”,对于重新裁定作文教学的课程内容、重新确定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作文教学的成效,都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建构了技术作文教学的哲学观,即一种“抵达”的作文实践哲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特别关注作文教学效果,设法让课堂发生真正的“作文学习”,其最终目的是指向无法预知的学生写作情境,为写作提供技术支撑。亦如叶圣陶所说:“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
四、技术作文教学的内容标准:技术本位的体系建构
“技术”虽然是源自自然科学的一个词语,但在写作的有关认识中,“技术”并不陌生。写作学理论家裴显生就曾指出:“写作学是技术科学,它着重研究写作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技巧,形成技术理论。”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特别指出:“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在《高等写作学引论》一书中,写作研究专家马正平指出:“……写作技术也没有学,这是过去从中学到大学作文教学效果不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认知心理学对此也有深刻的揭示。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认识到,人类学习现象极其复杂,不可能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学习现象,必须对学习做分类研究,并以“学习结果”的独特视角,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种类型。这就是加涅著名的“学习结果分类”学说。其中,智慧技能指的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显然,写作属于智慧技能。依据这个学说,在作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学习结果就是“智慧技能”,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智慧技能。
据此,我们从语文教学的实践话语出发,提出了“技术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观,并提炼出技术本位的内容标准和内容体系,以便能够更直接地认识、理解、研发和运用写作活动所需要的作文技术,进而推动作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技术作文教学超越文体要求和具体情境,而着眼于文章写作中的基础问题,选择一般性、通用性、普适性的作文技术元素,力求在根本上夯实作文教学的基础,让学生掌握最一般的作文技术,为写作活动提供最可靠的“新基建”,以应对生活中的写作需要。为此,在吸纳传统写作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技术本位的作文教学体系,包括思维技术、语言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修改技术以及呈现技术等,每一种技术又细分出若干技术分支,最终形成了技术作文教学的内容标准和技术体系。
五、技术作文教学的教学要义:科学取向的教学流程
著名教育学者皮连生在其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曾提出要区分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依据哲学思辨和经验总结而形成的教学论被称为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简称哲学取向的教学论);依据科学心理学并通过实证研究建立起来的教学论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与实证研究取向的教学论(简称科学取向的教学论)。
相较于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的突出优势在于:有严谨的科学依据,概念定义严格,原理清晰,有模式可依托,有流程可参考,操作性强。
当前作文教学之所以“低效”“无效”乃至“负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承袭了哲学取向的教学论思想,语文教师凭经验和感觉来实施作文教学,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很大。技术作文教学则确立以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思想为指导,积极吸纳加涅的学习分类与学习条件理论、
J·R·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互作用理论,重视作文教学的学理依据,追求让课堂发生真正的作文教学。
其基本理念是聚焦学生写作时面临的关键挑战,通过有效教学事件解决这个挑战,概言之,就是必须贯彻“挑战+解决方案”的教学思路。为此,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在借鉴加涅九大“教学事件”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技术作文教学的七个基本流程,即:(1)激发动机,引起学生对学习话题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告知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作文技术主要教学内容,并让学生清晰了解的学习目标;(3)展示范例,让学生对范例进行充分的感性观察,积累学习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范例进行讲解和说明,形成作文技术的理性认识;(4)指导跟学,让学生跟着范例进行操作性学习,教师予以及时的恰当的指导;(5)促进迁移,设置新的练习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作文技术完成学习任务;(6)检测效果,再次设置新的练习情境,让学生进行独立练习;(7)小结课堂。
2021年以来,聚焦“普通高中作文課程内容研制与实践”这一中心任务,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语文教研基地项目(中山)、广东省张华名教师工作室积极回应作文教学的现实挑战,以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思想为指导,将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一词,引入实践特征极其鲜明的作文教学中并开展专题研究,深入开展技术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推动了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和实践应用,彰显了具有本土原创意义的“技术作文教学”区域特色,形成了“技术作文教学”流派风格,丰富了我国的作文教学研究内容,为作文教学改革事业贡献了中山经验。
注:本文系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语文教研基地项目(中山)、广东省张华名教师工作室研究成果。